文章來源: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3-05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特種設備檢測的艱辛與不易,尤其爬到距離地面幾十米高的特種設備頂上進行操作時,檢驗人員需要承受高空疾風勁吹等安全考驗;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檢驗各類大型的容器,需要克服內心恐懼;在幾近封閉的容器里完成任務時,需要忍受空氣里彌漫的粉塵……
他們被尊稱為“設備醫生”,把握著特種設備的安全命脈,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超常“慧眼”,讓各項傷損和病害無所遁形,默默為質量安全奉獻著。最近,筆者走進兵器裝備集團所屬西安昆侖特種設備檢測公司容檢室,感受到了他們的責任與艱辛。
容檢室現有員工11人,均持有國家承認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資格證。容檢室本著服務至上的精神,服務對象遍布全國。2018年,容檢室檢驗壓力容器700余臺、壓力管道2300余條、危運罐車千余輛和安全閥千余只,同時還開展了部分特種產品無損檢測工作。
2018年,容檢室面臨了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考驗:華錦公司為了停產開展大型檢測、設備整體維修更換工作,要求西安昆侖用15天時間配合做好檢測工作。這次檢測工作量非常大,在15天里,容檢室檢驗人員要檢測277個容器、21個球罐、2011條管道。這15天的工作量是往年同期工作量的五倍。
為了確保任務完成,容檢室檢驗人員提前做好準備工作。3月的盤錦寒風刺骨,伴隨著6、7級的大風,攝氏零下10度的氣溫比想象中還要冷,但這并沒有讓容檢室員工魏波、樊寶平、牛犇、龔鈞等望而生畏。在經理劉小軍帶領下,他們專程前往華錦公司,熟悉管線、數據,收集各方材料,積極做好設備及耗材方面的準備工作。
面對有限的現場條件,他們分工明確,并悉心指導協助人員積極配合。現場風很大,風一次次把他們手中的記錄單和標識吹跑,他們也不氣餒。最終歷經40多天的努力,他們完成了4萬多米的現場工業管道的畫圖和貼標識工作。
容檢室首次承接如此繁重的工作,設備安排、人員分工都存在難點。崔省安擔任現場總指揮后,每天都會比其他人提前半小時來到現場,精心檢查各項班前準備工作。在他的帶領下,每天清晨7點,所有人員都準時到位調試儀器、整理備品。容檢室主任魏波說:“對2011條管道線一米一米地探傷非常耗時,每天趕往作業點也需要消耗大量時間。加之這是首次接觸3000立方米的球罐,馬虎不得,時間非常緊張。”“球罐檢測是個技術活,更是一個高強度的體力活。由于罐內銹跡斑斑,底部布滿油泥,散發著難聞的有害氣體,為了開展檢測任務,清掃罐體內的殘渣就耗時不少。”
不到中午,盛夏的驕陽就顯示出了它的威力。暴露在陽光下的容器溫度迅速躥升,檢驗人員站在管道上如同呆在蒸籠里一般,只需一會兒額頭便布滿了汗珠。“要攜帶沉重的設備、對講機、信號旗等防護用品,就沒法帶太多水,帶的水一會就喝完了,而出汗又多,所以渴了只能忍著。”技術負責人趙偉軍感慨地說。按要求,每人要穿五點式安全帶,活動起來相當費力,遇到夠不著的焊縫,只能一個拉著一個奮力踩著罐壁,才能檢測到,遇到粉塵殘渣一起落下,連眼睛都睜不開。就這樣,他們還迅速在筆記本上做好標記,忍著陣陣熱浪和干渴,小心謹慎繼續作業。檢測結束后,大家渾身疲憊不堪、癱軟無力,一頭栽坐在地上,以大地為床和餐桌,狼吞虎咽地吃完盒飯,稍作調整休息后便繼續工作。
由于華錦公司要求晚上10點之后方可進行無損檢測,為此他們連同現場支援人員共計50多人又克服夜間照明不足等困難,挑燈夜戰,精檢細探。早上5時10分,大家檢查完工作后,才踏上了返回宿舍的路。
在歷時15天的工作中,容檢室檢驗人員克服了環境氣候、飲食起居等多方面的困難,嚴格執行質量體系的有關要求,嚴格按照計劃推進檢驗工作,最終安全、優質、高效地完成了探傷任務,未出現漏檢誤判現象。他們優良的作風與頑強的精神受到了服務對象的高度贊揚。
“檢驗一結束,我們就要趕回去,爭取讓用戶早點拿到檢測報告,不耽誤他們的審核。雖然很累,但是看到設備都能安安全全地運行,還是蠻有成就感的。”魏波如是說。完成現場的實際測試只是全部檢測工作的一半,大量的原始數據整理、檢測報告的出具還需要大家繼續努力。容器和管道報告難度大、技術要求高,一般情況下,一個項目一份報告20頁左右,可此次項目一份報告多達近7萬頁。8月份開始進入報告出具階段,全室一半的人每天加班加點,連高溫假也泡了湯,期間周邊若有任務,還要馬不停蹄地趕赴相關地點,繼續檢測,雖然時常感到分身無術,時間不夠用,但大家只要想到是為客戶的安全生產和國家的特種設備安全作貢獻,覺得再忙也值得。
特種設備檢測公司支部書記孟煥寧說:“最讓我感動和敬佩的是我們員工的這種吃苦精神。無論身在何處,只需一聲令下,所有人都不講條件,沖鋒在前。2018年憑著他們的攻堅克難,換來了收入過千萬元大關的輝煌成績。這是一支了不起的特檢鐵軍。”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