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3-18
3月10日凌晨,承擔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拔地而起,將中星6C衛星成功發射至預定軌道。這也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第98次飛行。
作為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原總指揮、總設計師,我國著名火箭專家龍樂豪院士激動地告訴記者:“用6個字形容我現在的感受,那就是欣慰、自豪、未了。”
在今年的發射任務中,長三甲系列火箭將執行13次發射任務,占集團公司全年宇航發射次數的近四成,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預計今年4月,長三甲系列火箭有望成為我國首個跨入“百次俱樂部”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
“勞模”火箭高密度保連勝
在龍樂豪看來,長三甲系列火箭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于其構型的總體規劃和總體技術方案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全局性和適應性,再加上三個型號的“三化”程度高和應用廣泛、使用頻次高,才能在月球探測、北斗組網等國家重大工程,高軌通信、氣象衛星發射及國際商業發射中起到“擎天柱”作用。
2018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在取得14連捷的同時,再次刷新了中國單一火箭年度發射數量的紀錄。2018年10月15日~12月25日,短短的70天時間里,長三甲系列火箭成功完成了5次發射任務,平均一枚火箭的發射周期僅14天,再次刷新了由其自己創造的高密度發射紀錄。
“從1994年2月8日長征三號甲火箭首飛成功至今,長三甲系列火箭的成功率接近98%,可靠性也從原先的0.91提升到現在的0.95,火箭發射的保險賠率接近國際最低水平。”長三乙火箭總指揮金志強介紹,作為中國運載火箭家族中的“勞模”,長三甲系列火箭在發射數量上也一直處于領先,近幾年的年均發射數量保持在10次左右,這一數字在國際上也處于先進行列。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航天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需求,給了長三甲系列火箭很好的機會,我們趕上了這個好時候。”長三乙火箭總設計師陳閩慷說,面對今年依舊高密度的發射任務,在取得連續成功之后,后續如何提升火箭的任務適應性、環境適應性和產品的質量穩定性,需要長三甲系列火箭團隊不斷探索。
去任務化就像批量生產的汽車可以匹配任何司機,這樣火箭研制生產就可以先行一步,不被任務掣肘,質量管控更容易。
“2018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已有4發任務實現了去任務化,這次發射中星6C任務的火箭也實現了去任務化。”陳閩慷認為,在此前工作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提升去任務化的比例。不滿足于已經能做到的實現同一構型的單機互換,還要想辦法使單機能夠在不同構型中實現互換,推進火箭“產品化”進程,逐漸形成“流水線”生產總裝方式。
另外,陳閩慷認為,在提升火箭的環境適應性方面,他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在低溫環境下,對批量產品質量試驗性驗證進行探索,為后續高密度發射創造良好基礎。
金志強介紹,為了確保發射任務成功,火箭進場以后,除了嚴格按照試驗場工作流程和技術文件做好各項測試、操作和判讀等規定動作以外,發射試驗隊還專門圍繞風險控制、量化控制和產品的最終狀態確認等方面開展了28項專題工作。
靠譜團隊“老中青”完美結合
為了能夠不斷縮短火箭在發射場測試項目的任務周期,發射試驗隊對火箭的出廠模式和發射場測試流程進行了細致優化。在保證測試覆蓋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合并測試并減少重復測試項目。流程的不斷簡化源于點滴的改進和創新,長三乙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01指揮員胡煒為記者舉了個例子。
以前在吊裝后裝慣組時,由于工作時間有交叉,總會有“搶人”現象,一方在忙得騰不出手,一方只能干著急。后來,設計師通過不斷創新修改相關的結構,使得原先兩個人20多分鐘才能干完的工作,現在只需要1個人用1個頂桿很快就能完成。
“高密度發射對隊員的能力要求也更高了,原先兩個專業要做的工作,現在可能一個人就能完成,這就需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儲備。另外,前后方數據的快速傳輸也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一些隊員的進場時間。”胡煒說。
此次發射任務前夕正好趕上三八婦女節,發射試驗隊為正在緊張工作的女隊員們送上了節日祝福和小禮物。長三乙火箭測量系統負責人王穎也在忙碌之余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曾經參與長征火箭第100次發射和長三甲系列火箭第50次發射的她,感慨萬千:“作為女性航天工作者,在工作要求上和男同事是一樣的,需要具備專業的素質,有時可能還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2018年,在長三甲系列火箭14次高密度發射任務形勢下,從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到廣大的隊員們,早已將發射場當成第二個家。當然,這其中離不開隊員家人們對他們莫大的支持。
去年,胡煒獲得了很多獎勵,而在這其中,他最欣慰的莫過于女兒的小學頒給他的“好家長”稱號。“小妞把獎狀給我的時候,眼里充滿困惑和不滿,似乎是在問,這個獎為什么頒給了一年有182天不在家的爸爸。”胡煒笑著說,后來女兒明白了,獲獎是因為爸爸到自己的學校為同學們講述了火箭公開課,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近幾年,長三甲系列火箭不斷有新鮮血液的補充,新人的到來不僅提升了整個團隊的活力,也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團隊成為了老中青三代的完美組合。
1992年出生的劉洋是長三乙火箭控制系統指揮員,也是隊伍里最年輕的總體設計師。像他這樣的“90后”,團隊里還有很多人。“現在,我們已經拿起接力棒,不斷承擔起更大的重任,我很榮幸能夠在如此優秀的團隊里成長。”此次執行長征火箭第300次的發射任務,他很自豪。
就在長三乙火箭發射升空的時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廠房里,另一發火箭正蓄勢待發。2019年,注定又是一個超級航天年。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