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航天黨員公益行太陽村活動紀實
航天科技航天黨員公益行太陽村活動紀實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7-23
在北京市順義區趙全營鎮,有一個叫“太陽村”的地方,那里生活著一群不一樣的孩子。
他們有著花一樣的年紀,卻因他們的父母觸犯法律鋃鐺入獄,而失去了在父母懷里撒嬌的權利,甚至流離失所,連生存都變得艱難。
幸運的是,太陽村關注并接納了這群特殊的孩子。20多年來,全國9個太陽村先后無償照顧了一萬多名孩子。
這是怎樣的一種大愛?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戰術武器事業部的年輕人決定走進北京太陽村,看望生活在這里的60多名孩子,找尋心中的答案。
初識太陽村
太陽村之行的前兩周,航天科技在全事業部范圍內開展了愛心募捐活動,大家揣摩著孩子們的需求和偏好,紛紛從自己家里帶來或專門購買了衣服、書籍、牛奶、餅干、足球、臺燈、鋼筆、書包等生活、學習用品,并準備了燒烤的食材,準備給孩子們“改善伙食”。
雖然活動只有短短一天,可為了這次相聚,有的同事甚至專門驅車前往太陽村,確認孩子們目前最需要什么。
周六清晨,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員工們攜帶著愛心物資來到太陽村。還沒下車便看到了奔跑著迎在路邊孩子們,他們玩耍的樣子天真、快樂,看不出與一般家庭的孩子有多大差別。
愛心物資一搬出來,孩子們便圍攏過來,尤其對火箭模型和水火箭格外感興趣,興奮地討論起來。
太陽村的武老師帶領航天科技員工們觀看了一段紀錄片,并講述了孩子們的故事,他們是父母入獄后被拐到深山里的放牛娃,是與80歲的奶奶靠耕耘一小塊麥地勉強營生的姊妹三人,是找到時無人照顧家里只有半個南瓜的姐弟倆。
員工們也看到了太陽村的變化。20多年來,太陽村從小到大,孩子多了,問題也多了,孩子們的宿舍、食堂、上學問題,都需要太陽村自己解決。了解到孩子們背后的艱難和無助,才明白太陽村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多么珍貴。
科普太陽花
員工們給孩子們準備了航天科普講座,對照著火箭模型講解火箭的基本結構,講述中國航天的發展和航天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
孩子們一個個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認真聽著,回答問題時高高舉起小手,不自覺地往第一排涌。講座結束了,還在不停地提著問題“叔叔,火箭的燃料是怎么來的啊?”“太空中真的有外星人嗎?”
講座結束,員工們還帶來了水火箭發射的小實驗,孩子們對自己動手制作水火箭興致勃勃。
雖然天氣陰冷,下著小雨,孩子們還是來到操場上圍在小小的發射架前嘰嘰喳喳地討論不停,等發射水火箭時,爭先恐后地為水火箭灌水、安裝、打氣。
“5、4、3、2、1,發射!”當大家齊聲高呼倒計時,水火箭拖著噴出的水柱畫著弧線飛到操場的另一端時,孩子們一起歡呼著跑向了落點。
燒烤飽口福
中午時分,天公作美,雨點慢慢小了,航天科技的員工們把紛繁的葷素食材從大巴車上搬下來,洗菜、切菜、分配食材,孩子們也主動來幫忙。
還沒有手推車高的孩子推著裝滿食材的手推車劃著S線,幫忙洗菜的小朋友悄悄告訴阿姨:她4歲就開始自己做飯了。
5個燒烤架在棚子下依次排開,順利生起炭火,孩子們紛紛自己上手做起燒烤,有的熟練地將食材穿在簽子上,有的舉著烤串放在爐子上耐心地翻著面,還有大一點的孩子,指導著弟弟妹妹的手法……
本想著為孩子燒烤的員工們,卻發現他們自己就能做得有模有樣,還會主動把烤好的食物遞給叔叔阿姨們。沒有一個孩子吵嚷著要別人的烤串,也沒有一個孩子在一旁坐等成果。他們懂事自立的樣子,卻讓我們五味雜陳。
裊裊煙火在氤氳的霧氣里彌散,太陽花頑強的模樣卻在透過煙火清晰地展現——也許他們不足夠幸運,但他們足夠強大。
員工們和孩子們邊燒烤邊聊天,聊太陽村里最小的孩子(只有兩歲),聊著科普講座贏得的獎品,聊著常來太陽村看望他們的叔叔阿姨。
“我們平時給孩子們確實準備不了這么豐盛的食材,今天孩子們確實解饞了。”武老師說。看著孩子們吃得開心,大家都心滿意足。
吃完飯的孩子又嚷著要看水火箭發射,甚至開始考慮怎么能把水火箭打得更遠。一次次的裝水、打氣,一次次的倒計時。
每一次,孩子們跟隨著水火箭飛行的軌跡奔向遠方,員工們仿佛也看到了他們在這里安安穩穩、無憂無慮地成長,走向自己的未來。
惜別愛無價
“阿姨,我想學做火箭模型你再教教我。”“哥哥再玩一次水火箭嘛”“叔叔我要蕩秋千你再推我一把”“姐姐你們下周還會過來嗎;你們下下周還會過來嗎”……孩子們的精力總是那么充沛,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天的玩耍,更是長期的陪伴和關愛。
陪伴的時光過得很快,臨別時,孩子們拉著員工們的手。可愛的孩子與暖心的太陽村,讓員工們看到了平日所忽略的世界一角。作為航天志愿者的一天,付出的時間與金錢遠不及收獲的感動與溫暖。
簽名墻上,孩子們花花綠綠的小手印下了他們的喜悅,也印下了員工們的志愿情。
作為新時代航天人,在建設祖國航天事業的同時也應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回程即行,武老師感謝航天科技的員工們給孩子們帶來的活動與陪伴,也極力邀請員工們常來看看。揮手告別,留下一天豐富緊張的公益行,帶走了長久感動溫暖的志愿情。
【責任編輯: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