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8-30
提起青藏高原,人們常常會想起“世界屋脊”,人跡罕至,風雪肆虐,高寒缺氧。在海拔4500至5124米處,有這樣一群礦工在這里扎根發芽,他們就是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九局礦業公司的玉龍銅礦建設者。八月份天氣還很炎熱,而堅守在玉龍銅礦的鐵建人卻裹起了厚厚的棉衣,頭戴棉帽穿梭在青藏高原。
玉龍銅礦坐落于青藏高原的高山峽谷區,礦區海拔高度4500至5124米,屬大陸性的溫帶半干旱高寒山地氣候,具有四季不分、氣象多變、日照時間長、紫外線輻射強、氣壓低、缺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等高原山地氣候特點。年最低氣溫-19.3℃,氣溫日變幅最大達 18.5℃。
海拔5025米處的采剝現場
第一次到達這里的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輕者頭痛、胸悶、氣喘、伴有腹瀉、感覺渾身無力,重者有身體浮腫、發燒、嘔吐等癥狀,還時常伴有危及生命的危險。而高志偉,作為主抓測量的負責人,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與重擔,在施工生產中,努力克服高原反應和惡劣的氣候條件。為了獲取第一手準確的測量數據,他常常都是早出晚歸,餓了就吃隨身帶的干糧,渴了就向身旁的雪地里抓起一把雪往嘴里放,算是天然的“礦泉水”。
高志偉每天扛著幾十斤的測量設備,隨身還要扛著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地區,走路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對于他們來說,每天負重幾十斤行進十幾公里,那種艱辛和堅守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他們以天為房,以地為桌,懷著一腔熱血和敢于拼搏的鐵道兵精神,風里來雨里去,很多測量隊同志的腳都凍裂了,晚上泡泡熱水,第二天依舊扛起測量儀器,腳踏厚厚的積雪,懷著一片矢志不渝的初心,默默無聞地扎根在雪域高原。
趙洪存是項目的計劃負責人,也是一名“老西藏人”,曾經在青藏鐵路工作過,他已經把這塊神圣的土地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當得知玉龍銅礦項目要啟動時,他毅然決然提申請打報告,決心重返西藏。每每問起他為什么還要回到西藏的時候,他總是憨厚的笑一笑回答道,我對這里有感情。
強烈的紫外線讓趙洪存的皮膚迅速變得黝黑,干燥的空氣使他的嘴唇時常干裂出血,鼻子也會因為高原反應而常常流血。每天一開始工作,他就把這些拋之腦后,用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戰勝了高原反應,克服了諸多困難,把思鄉思親之情深深埋在心間,嚴格遵守工作紀律,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細致的工作作風,迅速進入角色,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在他的身上詮釋了一種什么是老西藏精神和鐵道兵精神。
熊世偉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睡眠不足6個小時,白天他既要去現場跟進各項施工進度,調查和匯總問題,晚上又要針對各種問題制定對策方案,研究方案實施的可行性,竭盡所能降低項目成本,提高生產效益。
在采剝現場,熊世偉總是身先士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排除隱患。自從來到這里,他瘦了十幾斤,看起來老了好幾歲,當別人說起的時候,他總是打趣地說道,本來也就不年輕了。可當家人看到他這般模樣,眼淚還是忍不住往下掉。對于項目的職工來說他是一名優秀的技術負責人,對于礦業公司來說他是一名優秀的員工,但是對于家庭和孩子來說他卻不是一個盡責的丈夫和父親,每當提起家庭與親人,他總是透著滿含愧疚的眼神。在家庭與工作之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堅守初心,毅然決然地走上青藏高原,扎根雪域高原,如同雪域高原上的一顆星星,永遠散發著紅色的光輝。
這幾位同志只是玉龍銅礦鐵建人的一個縮影,這里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有更多默默奉獻的身影。
“為什么?”這可能是玉龍銅礦鐵建人面對最多的問題,為什么要去這么艱苦的地方,為什么不多考慮自己的家庭? 他們總說我也不知道。其實,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因為他們是中國鐵建人。鐵道兵的優良傳統和鐵建人志在四方的情緣早已深入骨髓,融入血脈,貫穿全身,鐵建人的初心與堅守,不斷地推動著他們向前邁進。雪域高原的風雪與嚴寒磨滅不了他們對礦山的熱情,稀薄的氧氣也始終動搖不了他們的堅守初心。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