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9-05
海南島東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縣,集山水灘島之秀美,兼椰風海韻之神采。然而該縣長水嶺西面山體的嚴重破壞卻成為美麗海岸線上一塊扎眼的“瘡疤”。在陵水黎族自治縣確立打造“珍珠海岸”這一旅游品牌之際,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七局市政公司積極投身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建設,2019年7月1日完成了試驗區內唯一的山體修復工程——長水嶺山體修復工程,還憑借項目的安全、高效、高品質建設,為海南省獻上了一份“生態禮贊”。
礦坑,珍珠海岸的“瘡疤”
“這里原來是采石場,由于長期開發導致區域范圍內山體基本裸露,植被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嚴重影響了陵水黎族自治縣的形象,山體的綜合整治對于提升城市景觀、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改善周邊生態環境至關重要。”長水嶺山體修復工程項目負責人介紹。
在施工現場,4處巨大的礦坑總面積達15.04萬平方米,中鐵十七局長水嶺山體修復工程項目團隊在這里進行邊坡防護、加固治理、生態復綠以及噴灌養護施工,讓長水嶺西面山體重新煥發生機,實現由“廢點”變“亮點”的蛻變,使之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標志性門戶景觀。
安全,山體施工的重心
長水嶺山體修復工程是目前海南省內規模最大、設計最新、施工項目最多的山體修復及景觀提升工程,同時也是危險系數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整個施工過程中,防護、加固及復綠形式多,施工工序復雜,還涉及多專業、多工種和平行交叉作業,坡度陡、落差大,落差最大的2號礦坑達160米,相當于50多層樓高。
完成主體施工的山體。張榮 攝
為了確保施工安全可控,項目部編制了涵蓋施工部署、技術方案、環保方案等15個方面共計120余項內容的《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對項目施工進行了超前謀劃和周密部署。
項目安質部首先對危石和滑坡體進行預排除,然后進行主動防護網施工,通過在山體布下‘天羅地網’防止落石事故的發生。對于開裂山體還要在縫隙兩邊打入錨索,再套上錨墩或承壓板固定,就像處理傷口一樣將裂隙‘縫合’起來,而且每個錨孔孔位誤差都不能超過1厘米。
為確保安全施工,項目的11個施工隊伍全部經過高空作業專業培訓,均持證上崗。每天早上施工班組負責人都在班前講評臺對工人進行安全教育,安排施工任務,對當天施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進行強調。在進行山體防護和加固施工的那段時間,每天山坡上爬滿了“蜘蛛人”,最多的時候達到170多人。截至工程結束,項目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復綠,美麗陵水的期盼
嚴重水土流失導致植被失去生長環境,中鐵十七局市政公司項目團隊創新利用主動防護網作為植被附著層,將黏性土、復合肥和泥炭土組成的“土壤”均勻噴射到坡面,再噴播狗牙根、波斯菊等草種,最后用無紡布對坡面進行覆蓋,并且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項目組還利用“V型槽植被法”,即通過在巖壁澆筑固定板槽,使形成的混凝土板與山體呈“V”形夾角,最后放置泥土進行種植,為山體復綠打造“雙層屏障”。
為保證苗木的存活率,項目專門設計了噴灌系統,利用坑底的積水池進行蓄水,經過濾后由加壓灌溉系統進行噴灌,并由專人定期對復綠現場進行維護、管理,確保了復綠成效。
治理前的山體。李海燕 攝
治理后的山體呈現出生機勃勃之景。李海燕 攝
在2號坑積水池的正上方,項目組巧妙地對山體進行了“景觀再造”,經過加固、改造和塑形,打造了一座假山瀑布。坑底的積水池經過硬化、防水,加裝噴泉和燈光系統進行美化,個別裸露山體也改造成為攀巖等娛樂項目,真正實現了“水活,山綠,人氣聚”的生態環保目標。
目前,長水嶺山體修復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過去滿目瘡痍的山體,如今已徹底被“削骨拉皮”,最早完成綠植施工的部位已郁郁蔥蔥,綠意盎然。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