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發射“開門紅”的背后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試驗隊工作小記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試驗隊工作小記
宇航發射“開門紅”的背后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試驗隊工作小記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試驗隊工作小記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2-07
發射火箭的人 很少觀看發射
1月份的西昌,由于與北京有近1.5個小時的時差,清晨7時許,天還一片漆黑,長三乙火箭發射試驗隊的朱平平早已經起床,開始準備一天的工作。他在食堂簡單地吃了幾口飯,便疾步來到位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指控大廳。
這天,朱平平要負責長三乙火箭三子級貯箱和氣瓶氦氣置換工作,為發射前的液氫液氧加注提前做好準備。氦氣是一種惰性氣體,它冰點低于液氫液氧,能夠在液氫液氧加注三子級時保持氣體狀態,防止三子級內部結冰。
這是一個復雜細致的工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現瑕疵。“不能帶著問題上天”,這是中國航天的鐵律。朱平平緊盯著屏幕上的各種參數,與在置換現場的工作人員反復溝通,不放過任何細節。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下午2時多。當三子級貯箱及氣瓶氦氣置換完畢后,朱平平長出一口氣。對他來說,長三乙火箭發射前很重要的一步工作算是圓滿完成了。
這次是長三乙火箭執行的第65次發射任務。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長三乙火箭已經是中國非常成熟的火箭了,鮮有失利。對于朱平平而言,長三乙火箭三子級氦氣置換工作,也重復了至少20多次,可每一次他都不會放松警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一發任務我們都是這樣的心態”。朱平平已經加入長三乙火箭研制團隊近6年了,參與發射任務近30次,卻只在觀望臺看過兩次發射,“2014年,我剛參加工作,師傅在發射指揮大廳,我在發射現場幫忙。自從正式擔任低溫動力系統指揮后,我就再也沒去過觀望臺”。
與觀看火箭升空時的“刺激”相比,他有了更多的任務需要去做。
-12小時的戰斗 精細化實現“零故障”
“2019年12月中旬我們就進場了,為了打好2020年‘開門紅’這一仗,我們做好了充足準備。”朱平平表示,為按時保質完成此次發射任務,長三乙火箭發射試驗隊提出了“-12小時精細化流程”,也就是在發射前的12小時內,將每一項任務落實在每個人身上,達到每個時間節點都有固定的人完成任務的效果。要指出的是,“-12小時精細化流程”是試驗隊通過多次討論和實踐才形成的機制。未來,試驗隊要將其充分應用在火箭單元測試、分系統和射前全流程上,實現“零故障”。
當長三乙火箭發射成功后,朱平平要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踏上回北京的飛機,他想盡早見到已經分別20多天的妻子。
長三乙火箭發射試驗隊分兩撥人馬,一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時,另一撥就在北京做下一發任務的準備工作,兩撥人馬輪換著出差。近幾年,長三乙火箭高密度發射已成為常態,每次發射都要提前20多天進場開展準備工作,朱平平每年至少出差120多天。
“我妻子也是航天系統的,她很理解我的工作。”朱平平坦言,每次完成任務回京后,他都會擠出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陪家人,“我會承擔更多的家務,抽空陪妻子逛逛街,彌補不在她身邊的愧疚。”
“說實話,過去我真的想過換份工作,如此高密度、長時間的出差,讓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不過,因為始終心系航天,想為國家發展出一份力,不想舍棄這份事業。”朱平平說。
即使是冬天,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依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滿眼青蔥,有種世外桃源之感。從寒冷的北京來到這里,朱平平恍惚間已經忽略了每一天到底是周幾,他心里只有火箭發射前的時間節點,“在這里沒有什么周六日,時間都提前排好了,我們心里只想著圓滿完成任務。”
不過,他們在發射場的日子也并非枯燥乏味。每天下班后,朱平平都會和同事一起去健身房鍛煉,或者去球場打打球。如果天氣好,試驗隊會集體去西昌市里看場電影,簡單地放松一下。
對于朱平平,或者說對于長三乙火箭發射試驗隊而言,“長三乙”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每一次圓滿完成任務,他們都無比興奮。如果火箭在飛行過程中出現問題,他們會百感交集,進入“黯淡時刻”。當然,“黯淡時刻”不是止步,分析研判數據,重新再戰,已是他們的工作常態。
長三乙火箭的下一發任務將在今年3月份執行,朱平平不會在北京停留太久,他和同事們又將迎來新的挑戰。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