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故事:跨越1300公里的馳援
戰“疫”故事:跨越1300公里的馳援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2-26
“去還是不去?”李楊芒躺在床上輾轉反側。
李楊芒是中國建筑所屬中建三局北京公司的一名武漢籍建設者,讓他徹夜難眠的則是中建三局廣發的建設武漢“雷神山”醫院的“英雄帖”。
從北京回到武漢,為了回到家人身邊他辛辛苦苦跨越了1300公里。到底參不參加建設?他有些顧慮。當看到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志愿者都在馳援武漢,作為一名武漢人,又是一名中建人,李楊芒覺得自己更應該為這場戰“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覺得不去會后悔一輩子,不會原諒自己。”
為了能第一時間投入戰斗,并且消除家人的擔憂,李楊芒嘗試與家人溝通。“去吧,雷神山需要你,你的兄弟們都在等你呢!”妻子對李楊芒的想法表示支持。李楊芒心里明白,一旦真正地投入到“雷神山”建設中去,為了家人的安全,自己需要進行隔離。為了方便生活和安全起見,他毅然把妻子和女兒安頓到了岳父母家居住。“沒有后顧之憂,我可以邁開腿往前沖。”
1月30日一大早,李楊芒帶了幾件換洗的衣服,拿著“英雄帖”徑直奔向“雷神山”項目部。按照分工,李楊芒的主要工作是搬運生活物資、發放防護用品、配合完成過萬施工人員就餐。“盡我所能,為兄弟們做好后勤保障。”
由于醫院建設宿舍比較緊張,在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李楊芒又一個人開車回父母家,并做好隔離措施。每天回家都要進行消毒、洗手、洗澡,為了父母的安全,李楊芒在自己房間前拉了一條“安全紅線”,與父母隔空對望,就算日常的寥寥數語也是全程戴著口罩。“我很好,一切平安,勿念。”短短九個字,解了父母擔憂,更是給自己的激勵。
后勤人手有限,每當食堂物資到位時,李楊芒總是第一時間跑去協調食堂物資的裝卸、搬運和存儲。“物資管理是自己的專業,還是能幫上一點忙,總想著快速卸完貨,好騰出時間去干點別的事情。”
開飯時間,是保障組最忙的時候。現場的800多名管理人員,再加上務工工友,巔峰期吃飯時達到幾千人,這么多飯菜怎么打包?“先把飯盒一字排開,一大勺子可以分兩個,每次可以節約1秒鐘,這么多人可以節約半個小時呢。”經過摸索,李楊芒終于找到了竅門。話雖如此,一人一碗湯,兩葷兩素湊齊全,左手握餐盒,右手用勺盛菜,每份盒飯的完成需要重復這個動作四次,一天下來就是萬余次。“晚上常常感到胳膊酸痛,抬不起來,但想到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都在一線奮戰,這點痛算什么。”談起當時的情景,他眼中滿是堅毅。
最讓李楊芒感動的,是排隊領飯的隊伍。“一眼望去就像一條長龍,工友們雖然又累又餓,卻沒有一個插隊的,大家都是規規矩矩等著領飯。也許是大家心中的使命吧,這樣的時刻,身體的勞累又算什么呢?”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他的身體就會像注入了興奮劑,越干越有精神。
全國各地運來支援武漢的愛心物資,李楊芒總是要清點三遍后再進行發放。“這么多的物資,不是一個小數目,清點三遍,為的是不出現絲毫的錯誤,全國民眾的愛心經不起我們的‘打折’。”
“社會上每個人對國家都應該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危難時刻要把自己的一技之長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為社會做貢獻。”當被問起為何要這么做時,李楊芒答道:“雖然我現在在北京工作,但我有義務也有能力來支持我的家鄉,守護我的家人,跨越千里也在所不惜。”
2月8日,武漢“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當晚收治了首批患者。離開項目當天,李楊芒和志愿者團隊一起拍了合影,“這段時間我們所有志愿者密切配合、齊心工作的場景,往后余生都不會忘記。每個人不計得失,不計辛勞,都在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激情,每個人都向著共同的目標奮進,雷神山的完美交付是必然的結果。”
如今“雷神山”交付已經過去十幾天,回憶這段志愿經歷,李楊芒臉上依然掛滿了自豪的笑容。“很慶幸當初自己的選擇,這段經歷我會珍藏一輩子。”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