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鑄“芯 ” ——中國化工中昊晨光防疫紀實
科技鑄“芯 ” ——中國化工中昊晨光防疫紀實

文章來源: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4-07
2020年一開年,中國化工中昊晨光院“HSE提升行動”便拉開帷幕,先是一場競爭激烈的安全知識大賽,接著是引進國際先進認證體系的HSE管理提升培訓。這些是晨光院2020年HSE工作的一部分,他們希望通過種種舉措使晨光的安全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這家沱江之畔專注于高端氟材料研發與生產的企業近年來發展勢頭不錯,這兩年,中昊晨光院的新型氟樹脂產品又在5G通訊領域寫下了“中國制造”。進入一個新的十年,中昊晨光院經營形勢產銷兩旺。馬上要過年了,黨委書記、總經理李嘉很高興,但生產安全這根弦也繃得更緊了。越是放假越是考驗,尤其春節,更是全年安全風險最高的一個假期。1月22日,在和前來慰問的自貢市領導就晨光院科技創新等話題進行探討交流后,李嘉對節日安全生產做了進一步部署和安排。那一刻她絕沒有想到,這一年的安全保衛戰將以一種極特殊的方式打響。
疫情突襲 航空“芯”口罩誕生
1月23日,大假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中國化工集團防疫應急指揮中心的緊急文件抵達中昊晨光院,文件要求各企業要以保障員工生命健康安全為最高使命,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李嘉的心一下子揪緊了。她一邊思忖著生產裝置怎么運行,一邊發動干部員工全力采購防疫物資。1月24日除夕日,中昊晨光院工作人員在僥幸買到1000個N95口罩和幾把體溫檢測槍后,整個自貢市和周邊地區便什么都買不到了。大家火速清點了庫存物資,又將分廠物資集中到一起,總共不到3000個勞保口罩。此時生產線上輪班的員工大約有1000人,口罩最多維持一周。
1月25日初一早上,晨光人兵分兩路,一路安全生產,一路滿世界找口罩。李嘉這個年過得特別揪心,每天看著疫情變化,糾結著要不要停產。化工生產是連續生產的過程,運行中的裝置停下來、再開起來,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帶來安全風險;繼續生產,如果防護物資不能及時到位,員工的健康安全就難以保障。眼瞅著口罩存貨要見底兒了,客戶從國外支援的還在路上遙遙無期,大家心急如焚。隨著裝置負荷的一次次降低,停產幾乎已經不可避免。
1月28日這天,采購團隊告訴李嘉市面上紗布口罩還可以買到。然而,當9000個備受期待的口罩好不容易搜羅回來,大家都失望了:紗布面料的孔隙太大了,根本起不到防護作用。總經理助理、首席商務官肖平說:“要是能提升紗布口罩的過濾效果就好了。”李嘉笑言:“咱給它穿件衣服吧?”
仿佛一個推手,思路的大門一下子開了,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自家的寶貝——膨化PTFE微孔膜。這種由中昊晨光院自主研發生產的膜具有良好的阻隔性,透氣不透水,性能十分優異,在航空航天、醫療、環保、空氣凈化等領域備受青睞。晨光院將它制作航空密封材料,還曾用它制作自用的化工防護服,相比原來的橡膠面料,又輕又透氣,員工穿后感覺很舒適。
想盡辦法找到一些PTFE微孔膜與無紡布復合的樣品,2月1日,肖平將一塊PTFE膜對折縫好做了一個“掛脖式”口罩,試戴后感覺很好:雖然兩層,但呼吸通暢;加之材質輕薄,重量只有同樣面積A4紙的1/3,舒適度也不錯。得到李嘉的認可后,他又將紗布口罩和一片膜縫在一起,制成了一個新口罩。經過電鏡觀察和透氣度等指標測試,大家認為PTFE膜口罩可以增強對飛沫和小顆粒的防護效果,且透氣性良好,改良紗布口罩方案切實可行,可用于企業應急自用。
臨危受命 硬核“內芯”擔當重任
在李嘉的指揮下,晨光院成立了22個黨員突擊隊,分別負責疫情防控、疫情物資協調、PTFE膜生產、口罩改良等工作,李嘉擔任“口罩防護提升黨員突擊隊”隊長。經過緊急協調,膜加工生產線啟動。肖平帶領營銷團隊和職能部門的幾十個同志開始裁剪和縫制,但很快他便意識到這么一只只縫下去根本不是辦法,他提議用雙面膠粘。建議馬上就被采納了,口罩改造的速度大大提高,第三天日產量便破千。然而,還是太慢了。負責物資協調的蘇鑒提議,把制作步驟錄制成視頻,把裁好的膜和紗布口罩發到每個人手里,讓員工自己改造。很快,一段時長3分鐘的紗布口罩改良制作視頻錄制完成,通過各個微信群分享出去,大大緩解了口罩改良團隊的壓力。
市面上常見的口罩內芯起防護作用的是熔噴布,其阻隔原理是靜電吸附,但是因為呼氣受潮,使用時間有限,超過四個小時防護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且不能水洗和酒精消毒;PTFE膜采用的是物理阻隔原理,能耐受多次水洗和酒精、84消毒液消毒。李嘉提出高風險區域要及時更換,低風險區域要節約,換洗著用。就這樣十八般武藝齊上陣,2月初,晨光院的倉庫里已經儲備了幾千個改良版口罩和一摞摞裁切好的膜片。
此時的李嘉終于稍稍松了口氣,頗有一點“家里有‘饃’,心里不慌”的淡定。她向上級領導表示,中昊晨光院已經解決了口罩問題,請把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更需要的單位。中國化工昊華集團董事長胡冬晨了解后,對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做法很是贊賞,提出能不能支援一下兄弟單位?李嘉當即表示全力支持。不久,昊華系統內的一些企業也都用上了這款另類口罩,有些是中昊晨光院的同事一只只粘好寄來的,有些是他們用寄來的膜片照著視頻自己改造的。
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得知此事后立刻給李嘉打來電話,詢問了解后,問:”通過第三方檢測了嗎?”他希望晨光院能把這種口罩在全系統推廣一下,以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如此一來必須要通過權威機構的檢測,并得到市場監管部門的認可。
李嘉一下子蒙了。原本李嘉覺得疫情只是一陣子,臨時應應急,把這段日子熬過去就好了。至于送檢和取證,她還未想過,一方面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另一方面,她覺得自家的口罩模樣不太好看,怎么好拿去檢測呢?
此時的中國化工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口罩資源不足的問題十分嚴峻,上級單位希望晨光院能夠為國內8萬兄弟企業員工的安全防護做出貢獻。李嘉意識到中昊晨光院不僅要打贏自己的安全保衛戰,而且可以為一場更大范圍的防疫阻擊戰貢獻力量,她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重擔。2月6日,中國化工和中國昊華防疫應急指揮中心給中昊晨光下達了口罩研制生產的緊急任務。李嘉臨危受命,帶領晨光院全力投入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
3月24日,自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一行在中昊晨光院生產口罩過濾膜的工程塑料廠膨化車間了解生產情況。
“春味”撲面 打贏防疫阻擊戰
中昊晨光院啟動應急攻關,李嘉帶領突擊隊組建了課題組,進行口罩大批量量產方案的研究。17年前的一幕仿佛在她眼前重現,當時她和時任總工一起,去省里接下了“非典”藥品生產用儀器——裂解儀的研發生產,科研團隊火線攻關,日本供貨需要三個月以上,晨光院歷時7天便完成任務。17年后,晨光的“硬核”科研團隊再次經受了考驗,經過幾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更輕、更透氣、韌度更好、壽命更長、過濾效果更佳的PTFE膜材料“芯”口罩樣品成功下線。
然而,此時的自貢市和周邊地區已經找不到一家可以為他們加工口罩的工廠。幾經輾轉,在市經信局的協調下,李嘉與一家臨時轉產的縫紉廠對接合作。2月8日,第一批樣品發往廣州,在國家指定的專業機構進行檢驗。2月11日,檢測結果反饋:打樣產品和手工改良的紗布口罩性能指標完全符合《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關鍵指標過濾效率達到99.2%,過濾效率為KN95級別。
2月13日,經過緊急籌備,縫紉廠的生產條件得到四川省質監局確認,火速開工。然而問題隨之而來,縫紉機加工出來的口罩質量穩定性較差,加之工人奇缺,產量起不來。李嘉一邊讓院里繼續改造紗布口罩,一邊尋找新的合作工廠。幾經協調,在自貢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當時自貢市僅有的一條醫用半自動口罩生產線加班為晨光生產,經信局領導和副總經理唐建國通宵守在現場解決各種困難。
口罩廠自己的加工任務很重,人力嚴重不足,唐建國從院里抽調了十幾個人,培訓后火線上崗。最初,他們每天晝伏夜出,只能在夜間生產。一周后,新的生產線到位,終于可以全天候開工了。然而,這批應急生產的設備故障率奇高,大家心急如焚,爭分奪秒解決生產問題。設備維修、布料整理、生產線監測、焊接、產品清點和運輸,全部需要人工操作。一個多月來,晨光的班車經常在凌晨兩三點、三四點從自貢開回富順縣,早上八點再開到口罩廠,如此才保證了每天5萬只的產量。
在口罩最緊缺的時候,晨光的口罩如“及時雨”送達中國化工的各個兄弟企業。
由于沒有自動化包裝線,口罩改良突擊隊轉行包裝。每天下線的5萬只口罩當天全部運回晨光院,經過消殺、折疊、裝袋、裝盒、打包等環節,快遞發出。包裝辦公室的燈每天都亮到后半夜,周末也從未停下。自2月17日第一批檢測合格的口罩寄出,晨光院迄今已向兄弟企業發送口罩70萬個,有力保障了中國化工系統企業的復工復產。在3月24日和25日通過歐盟CE和美國FDA認證后,經中國化工集團統一協調,整裝待發的40萬只口罩陸續發出,飛往意大利、德國、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疫情之初,中國化工海外企業全力采購口罩等防護物資發往中國,支援國內企業抗疫復工;如今滿載情誼的口罩又從國內飛向海外企業。這一切就如同中國與世界的縮影。
兩個多月來,在中國的土地上,許多流動都停止了,有些卻從未停下。就在川南一隅,中昊晨光院的一支支隊伍日夜奔波著。材料研發、原料保障、合作談判、檢測認證、組織生產、質量監管、物資采購、消殺包裝、產品運輸……打通每一個環節,疏通每一處淤堵,以保障這流動源源不息。
“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李嘉說。回想這一路走來,艱辛與挑戰,凝聚與感動,她不禁百感交集。原本只是出于員工安全保障的一個考慮,不想卻被形勢一步步推著走到現在。一切看似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寧高寧給這款口罩起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春味”,意寓著嗅到了春天的氣息,防疫阻擊戰勝利在望。
眼下,晨光的口罩生產線正日趨穩定,隨著復工復產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新的合作生產線陸續加入,保障中國化工海內外企業將不是問題。經此一役,晨光院上下更加達成共識,他們之所以能夠打贏這場防疫阻擊戰,靠的還是深耕多年的科技儲備。現在,李嘉和她的團隊正逐漸從口罩生產線后撤,以將更多力量專注于科技研發,因為那是中昊晨光未來的立足之本,也是中國制造的立足之本。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