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云桂途 六年風雨路——中國鐵建云桂鐵路建設紀實
漫漫云桂途 六年風雨路——中國鐵建云桂鐵路建設紀實

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4-08
111年前,“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殫精竭慮,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世界工程建設史上留下中國印記。
一個多世紀后,一粒精神火種在云貴高原生根發芽,穿山裂巖,六年間,在高山大川間艱難延展710公里,連通南寧至昆明的云桂鐵路就此誕生,該工程前不久榮膺第十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披荊探路 靠天吃水
“興國阜民、以揚國光、腳踏實地建成漢粵川全路”,100年前,中華鐵路之父詹天佑溘然長辭時留下未盡遺囑。
“六年攻堅克難,甘于奉獻、無悔堅守”,100年后,中國鐵建人在云貴高原譜寫動人詩篇。
更迭的是時光,不變的是傳承。我們選取中國鐵建所屬中鐵二十五局承擔的富寧縣至廣南縣55公里的建設歷程,記錄這段支撐起這座獎杯的艱難歷史。
2010年,中鐵二十五局第一批建設者抵達云南省廣南縣,這里平均海拔1100米,山區、半山區面積達94.7%,舉頭只能看到周山下小小的一塊天。
每天清晨,測量隊人員從駐地出發,一路揮舞著柴刀,劈砍著密布的荊棘,艱難地行走在當地百姓上山砍柴的小路上。從施工管段的起點下壩大橋到終點營盤山隧道,鐵路線路只有6.1公里,卻要翻越4座大山,沒有任何行車道路,只能徒步行走,來回需要走上8個小時。
“道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一旁是峻峭陡壁,感覺隨時都會掉下石頭,一旁是深淵溝谷,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測量人員心有余悸。幸福時刻在于尋一處蔭涼,砍一堆柴草鋪地上,再拿出隨身攜帶的饅頭、餅干、礦泉水,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略做休息再繼續出發。
背靠大山、飛蚊漫天、荒草齊腰,這是中鐵二十五局云桂鐵路三分部員工對當年的回憶,“沒水沒電,板房還在吊頂安窗戶,我們就住進去了。”打電筒、點蠟燭、輪流到村民家中拉水的日子整整持續了一個月,“水井選了兩個點,愣是打不出水來。”海拔1100多米的山坳里,吃水用水成為一大難題。云南文山州,地質松散,巖溶發育而地表幾乎看不到水塘和存水,致使該地區大面積干旱缺水,山區生活用水全靠用水窖積存雨天地表流水和儲存的屋檐水。山上少數民族同胞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或兩個3-5米的圓形水窖,當地衡量生活富裕程度的最大指標,就是看家里水窖有多大,有幾口。山下的西洋河水成為項目生產生活主要用水,“一下雨就發黃,還有一股腥臭味兒。”
從只言片語、字里行間說著的“云桂苦”,我們不難體會這些堅守六年的“云桂人”承受了多少不堪。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些,只是一個小小開端。
逢山鑿路 “洞中修洞”
云桂筑路,注定充滿艱辛。
在耳熟能詳的“云南十八怪”中,“火車沒有汽車快”是流傳最廣的一句。原因很簡單,當地峰壑溝洞多,火車盤山而行,坡度大、彎道多,導致速度特慢。而要建成高速鐵路,唯有鑿洞穿山遇壑架橋,變天塹為通途。因此“橋隧工程”是云桂鐵路項目建設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大難點,總共710公里線路,橋隧總長便超過500公里。建設者們將之形象地編成一句順口溜:“兩山之間一座橋,過了大橋鉆山洞,出得洞來又是橋,橋接洞來洞連橋。”
中鐵二十五局承建的二標段全長55.344公里,隧道總長占到46304延米,隧道占比83.67%,其中包括原鐵道部掛牌I級風險隧道——紅石巖隧道和“洞中修洞”“地質博物館”——保上隧道。
中鐵二十五局承建紅石巖隧道2#橫洞進口。張照朋 攝
位于云南省富寧縣至廣南縣白臘寨區間的紅石巖隧道,全長14580米,是集團成立以來承建的最長隧道。該隧道洞身穿越3個斷層,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地層繁多,巖性紛雜,斷裂構造發育。洞口地形陡峭,巖體風化裂隙、溶蝕裂隙發育,偏壓嚴重;洞身段巖溶發育,地表洼地、地下溶洞、暗河縱伸,施工難度極大,為原鐵道部掛牌I級風險隧道和云桂鐵路重點控制工程。
越往這個幽深隧道深處走,洞內溫度不斷上升,空氣中蒸氣彌漫,氧氣稀薄。步行穿過支洞,溫度驟然上升,黏稠發燙的水汽縈繞周身,胸口像猛地被壓上一塊石頭。刺耳的鉆機聲、吱吱的焊機聲、轟鳴的機車聲、鋼鐵的敲擊聲猛然沖擊耳膜。蒙蒙霧氣中,不少工人赤膊上陣,汗水布滿周身,胸前洇出一攤攤汗跡,恍若令人置身電影《詹天佑》京張鐵路隧道施工場景當中。
施工中,技術團隊采取“巖變我變”的動態方案,采取“勤勘測、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的安全措施,以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作為突破口,通過運用水平鉆、地質雷達、TSP多種地質預報等先進技術手段綜合預報指導施工,成功穿越了斷裂帶、強富水段落及擠壓性軟弱圍巖大變形地段,把原來笨拙的仰拱臺車改良成了配備高效實用的新型行走裝置、成型模板和鋼邊止水帶安裝設備且靈活的鋼鐵巨人,采用“定型”模板,可整體進行移動,安裝過程最多需要兩個小時,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保上隧道全長8.73公里,分進口、出口、橫洞3個工區施工,是云桂高鐵整條線路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也是隧道工人一聽便搖頭的“爛洞子”。
“這是個會變形的隧道”,一位參與技術攻關的某位資深專家也感嘆,“這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復雜的隧道。”
保上隧道難度大在“溶洞多”和“地質差”,呈串珠狀一個接一個,施工中,一年挖到了7個溶洞,灰巖硅質巖泥巖交替出現,多為斷層破碎段 、四級和五級危巖等。掘進過程中,眼前突然出現的大溶洞深不見底,扔個石子半天聽不到聲響,手電筒光線照不到盡頭。其中最大的溶洞長度為260米,深度54米至97米,呈上小下大的梨形,溶洞總容積20萬立方米。為了應對大體量的巖溶水,施工人員租賃了相鄰標段所有閑置的抽水設備,組織了180人的搶險突擊隊,隊員們劃著皮艇,穿著救生衣進洞作業,連續奮戰7天,才將水抽完。
前業不可荒廢,困難不容逃避。變更涉及方案后,對溶洞采取回填+支護的措施,溶洞下部填平,上部支撐起來,隧道從溶洞的中間穿過去,“洞中修洞”由此而來。過程中,需要回填混凝土7萬立方米、土石5.6立方米,加上支護措施,施工總量約為13萬立方米。
挑戰自我 精益求精
隧道施工剛剛落定,2016年,施工又迎來另一大考驗。20天內,云桂鐵路紅石巖隧道施工項目要完成20公里無砟軌道鋪設任務,以保證年底通車目標。
施工也步入高技術要求、高精度定形的關鍵階段,迎來了無砟軌道鋪設“毫米精度戰”。為了保障技術力量,集團公司靠前指揮,公司本級、大西、寶蘭、左黎,副總、總監、部長、技術骨干,紛至沓來的人員融入進來,承擔起援建云桂的關鍵崗位。
為保障有序施工,項目成立架子隊,實行24小時三班倒作業。在確保精度方面,項目部奉行“精度壓倒一切”的硬道理。砼灌注前,道岔須精調到位,灌注后還要復測,以確保相鄰軌道板頂面相對高程和平面位置均不超過±0.5毫米。“在進行無砟道岔澆筑的時候,我們在道岔前、中、后部位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了8個精調定位調整器,可在二維空間里進行精確定位,調整精度以0.1毫米計,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有可能影響這0.1毫米的精度。”
“小細節成就高質量”。無砟道岔施工至關重要的一道工序——抹面,為了讓完工的無砟道岔“臉上有光”,項目部對澆注好的道床面進行不同時段的抹面試驗。經過反復實驗,項目部將抹面壓光時間確定為澆注混凝土后3至4個小時之間,這是最合適的“火候”。此后,項目部特地將抹面壓光的工序分離出來,選拔了抹面專職人員,組成了道床抹平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對道床進行抹壓,抹壓出來的道床變得光潔無瑕。
六年時間里,建設者們攻堅克難,挑戰極限,刷新國內最高支架現澆施工大噸位箱梁紀錄;創造國內四線明洞施工最大跨度紀錄;創造二十五局集團最長隧道、最高橋墩及連續梁施工紀錄、云桂全線無砟道岔施工最快紀錄……六年時間,他們付出汗水、智慧、勇氣、青春、家庭……也許他們也曾懷疑過自己的選擇,但他們沒有逃避和退縮,甘于奉獻,無悔堅守。
2016年12月28日,一列潔白的調試列車疾馳而過,在綠樹青山間劃過一道優美曲線。隨著“白將軍”和“紅土地”的親密接觸,一條東連廣西南寧,西接云南昆明的險境通衢雙向開通,5小時通達再也不是神話。
“路通了,明年中秋我兒子就能回來過節了。”淳樸的山民話語中充滿著感激和喜悅。這條承載著9400余萬云桂百姓期待和夢想的高速鐵路,在崇山峻嶺間如虹飛架,成為西南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愿把有限而坎坷的生命化作匍匐在祖國大地的一段段鐵軌,為中華民族強盛略盡綿薄。”正如電影《詹天佑》的謝幕自白,為這條鐵路堅守和付出六年的建設者們,卻悄悄收拾行囊,奔赴下一個戰場,留給世人一個無名的背影。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