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集團:青春有我 那些閃耀的航空之星
航空工業集團:青春有我 那些閃耀的航空之星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5-15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了航空人立足崗位、拼搏奉獻的奮斗故事。航空工業通飛珠海基地試飛中心機務大隊隊長郭佳、航空工業鄭飛技能專家牛雪平等大批的航空青年正在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昂揚的奮斗姿態,為建設航空強國而努力拼搏。
用青春力量為“鯤龍出海”保駕護航
AG600飛機將于今年在海上進行首飛,海上的惡劣環境對飛機來說是一次嚴苛的挑戰。為了讓AG600保持最佳狀態,如期完成海上首飛任務,航空工業通飛珠海基地試飛中心機務大隊隊長郭佳舍小家為大家,同14名保障人員一起頂著疫情、逆風而行,早在3月12日,他就首批進入湖北荊門地區, 進行AG600飛機的定期檢查維護工作。
從AG600型號正式總裝開始,郭佳就率先帶領機務團隊參與到飛機的總裝工作中。通過近一年多時間的學習與實踐,飛機的整體結構布局、線束敷設、各系統成品安裝位置已牢牢印在他的腦海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AG600正式總裝下線不久,郭佳就接到了一項重大任務——全機的油量標定及油密實驗。在燃油試驗標定過程中,設計要求的油量數據需要精確到每一滴。然而, 在試驗過程中,由于油箱口蓋的裝配原因,3號油箱維護口蓋出現漏油,重復拆裝必然導致3號油箱之前所有的標定數據作廢,并且要求油箱重新標定前其內部不能有任何殘留的燃油。
為保證試驗精度,郭佳帶領機務團隊成員爬進了高度易燃的油箱里,用手、海綿和抹布一點點地將每一個隔框、每一滴燃油擦拭干凈。盡管戴著防毒面具、穿著防靜電服,但高濃度的燃油蒸汽還是滲入到了他的皮膚里,郭佳出現了過敏反應,全身長滿了紅色的疹子。他咬緊牙關,連續工作了七天七夜,帶領團隊保質保量完成了試驗任務。
“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影響,將失去的時間搶回來”,這就是郭佳為自己定下的目標。他表示,能夠完成AG600的海上首飛任務,就是他現在的夢想, 更是他奮斗的動力。
大“牛”成長記:從普通鉗工到技能專家
“保證尺寸的情況下,可以再加大(刀具角度),要不然再拋一下光,就剩一點兒了。”在航空工業鄭飛的數控加工中心,牛雪平和他的團隊正在攻克一項最新技術。這是一個對內腔光滑度要求極高的部件。以前都是人工打磨,現在已經研發出了自動刀具。
從手工打磨到機械操作,這看似簡單的改進,凝聚著牛雪平20多年的潛心琢磨。1993年夏天,技校鉗工班學生牛雪平第一次進廠實習,跟著師傅切割零部件。為了磨煉他的細心和耐力,半年時間,師傅只給他發兩根鋸條。牛雪平心里清楚,這貌似苛刻的條件,師傅考察的不僅僅是基本功,還有專業潛力。他把每一個零部件都當成藝術品,一鋸一銼都極其認真,確保鋸條完好、作品完美。
被分配到當時最先進的加工中心后,他跟著師傅學習零部件打磨。數控機床的自動化,讓這個鉗工班學生內心澎湃。經歷過實習階段的手工打磨錘煉,19歲的牛雪平從機床編程入手,很快熟練了數控機床的操作使用,經過3年的時間,他自學了17門專業課程,通過潛心鉆研,成為了加工中心的技術骨干。
2003年,公司購買了新設備,比傳統機床生產效率更高,產品質量更好,但操作難度非常大。為盡快讓新設備轉起來,牛雪平隨身帶著資料,一點一點的鉆研,一個按鍵一個按鍵的熟悉。馴服新設備的過程,錘煉著牛雪平挑戰復雜加工程序的韌勁兒。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革新,對零部件的加工要求也越來越高,改進和創新成為牛雪平新的思考。
幾年前,公司有一批大型薄壁關鍵架體結構件加工任務,但現有的工作臺行程短,無法滿足加工要求。牛雪平主動承擔了任務,經過半個多月的反復摸索,通過調整加工刀具的走刀方向、切削參數,終于在原有機床上實現了大型部件加工,產品合格率達100%。這項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直接應用到系列設備系列產品上,每年為國家節約資金上千萬元。
2014年,牛雪平被聘為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同年,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培養出多名技能專家。2017年,“牛雪平創新工作室”被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截至目前,牛雪平個人完成技術創新20余項,工作室累計完成技術創新項目100余項,技術成果轉化達95%。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