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3-11
憑著一股子“恨不得鉆到地下把油層搞清楚”的韌勁兒,大慶“新鐵人”王啟民闖出了“中國式注水開發”石油的新路,創造出“分層開采 接替穩產”新模式,激發出大慶油田再穩產10年的底氣。王啟民這位科技界楷模,體現了“鐵人”的頑強拼搏精神,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思想,體現了我國新時期石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風貌,是對“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內容的中國石油企業精神的最好詮釋。
大慶油田一開始就采用注水開發。國外流行的理論是:“溫和注水,均衡開采。”但遵循這條思路開發,油田出現了地層壓力下降、產量遞減的負效應,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僅5%。
油采不上來,油田命運堪憂!王啟民和同志們一起,在陰冷潮濕的帳篷中反復實驗,總結出“高效注水開采方法”,一舉打破了當時國內外普遍采用的“溫和注水”開采方式,開創出中低含水階段油田穩產的新路子。
70年代初,為摸清油田高產穩產規律,王啟民和科技人員一起住進了中區西部試驗區。他與團隊采集、分析了1000多萬個數據,創造出“分層開采,接替穩產”的新模式,使水驅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他們不僅保持了試驗區中含水期的高產穩產,而且繪制出了大慶油田第一套試驗區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摸清了油水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情況,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開采的基本規律和穩產辦法。這是大慶油田第一個5000萬噸穩產目標確立并實現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20世紀90年代,大慶油田進入高含水開發期,處理這些液體,將大幅度增加基建工程量和投資額,企業難以承受。
對此,王啟民及時提出了“三分一優”結構調整原則和“挖液穩油”的新模式,它使大慶油田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1%,有效控制了產液量劇增的局面。與國家審定的開發指標相比,5年累計多產原油610多萬噸。
近50年來,王啟民先后主持了油田8項重大開發試驗任務,參加了40多項科研攻關課題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開發規劃編制研究等工作。現在,王啟民又有了一個新的頭銜——新型驅油劑驅油技術項目課題經理。他滿臉幸福地說:“這要是成功了,咱們的驅油技術可就又跑到世界的前面了。”
王啟民,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助理。他始終用“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從事科學研究,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后期“穩油控水”項目研究,為大慶油田實現27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高效持續開發作出重要貢獻。他是一代石油人的杰出代表,為“鐵人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國資報告記者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