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3-11
1968年,包起帆進入白蓮涇碼頭,做了6年碼頭裝卸工。后來因腳骨折,改做機修車間一名修理工,專門修理碼頭上的起重機。由于起重機鋼絲繩磨損嚴重,一個月要換3到4根。經過反復琢磨,包起帆發明了“變截面起升卷筒”,使起重機鋼絲繩損耗從原來的一個月換3根減少為3個月換一根。
包起帆,男,漢族,中共黨員,1951年2月出生,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原技術中心主任,曾連續五屆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1981年,包起帆順利拿到了大專文憑,回到南浦港務公司,在工藝科當了一名工程師。那時,碼頭上木材裝卸全靠工人下艙、人力捆扎,險象環生、事故不斷。經過近3年的不懈努力,包起帆在碼頭上發明了木材抓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裝卸工藝系統”,工人們再也不需下船艙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上海港此后再也沒發生過一起重大傷亡事故,效率也因此提高了2.67倍。木材抓斗成功后,包起帆又把目光瞄準了“鐵老虎”,開發出一系列新穎的裝卸工具,使港口裝卸邁向了機械化。
上世紀90年代,上級讓包起帆改行到龍吳港務公司去當經理。龍吳港務公司地處黃浦江上游,船從吳淞口開進來得多花6個小時,有時候碼頭兩三天等不來一艘船,一天就要虧損30多萬元。包起帆創造性地提出中國港口內貿標準集裝箱水運工藝系統,4次到北京尋求支持,8次到南方尋找愿意合作的船公司、貨主和碼頭。在交通部和港航單位支持下,1996年12月15日,開辟了中國水運史上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
跨入新世紀,包起帆調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副總裁,分管科技、裝備和基本建設。他充分利用新崗位提供的平臺,把創新發明推向新高度,帶領技術團隊開展了港口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諸多項目的研究。
40年來,包起帆帶領團隊技術創新,獲國家發明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獲巴黎、日內瓦等國際發明展金獎36項。他研發的新型抓斗及工藝系統,推進了港口裝卸機械化,被譽為“抓斗大王”。他參與開辟了上海港首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參與建設了我國首座集裝箱自動化無人堆場,還積極推進了我國首套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散礦裝卸設備系統的研發,領銜制定了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國際標準??梢哉f,包起帆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中國工人的縮影。(國資報告記者 原詩萌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