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3-14
2018年,60華誕的廣西老牌國企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柳鋼)經營業績迎來了歷史上最好水平,2018年1-11月已實現營業收入811億,凈利潤已超102億,創下了企業成立60年來的最好業績,也成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史以來首家年利潤超百億的國有企業。
柳鋼高質量發展成績的背后,究竟是哪些改革舉措發揮作用?
從坐賈到行商
前幾年,國內鋼鐵企業普遍面臨困境,柳鋼亦然。不破不立,為了求生存、脫困局,柳鋼開始改革轉型。
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也得益于大力變革,柳鋼在2017年利潤進入全國同行前十名,2018年更是創歷史最好水平。
改革舉措第一條是柳鋼從“坐賈”到“行商”的轉變。和國內多數鋼廠一樣,柳鋼前些年也是以生產為中心的經營模式,以產定銷,而如今轉變為以銷定產,生產、調度、采購等都緊緊圍繞市場開展工作。
市場瞬息萬變,靈活應對方能快速周轉,實現更大價值。柳鋼建立了產供銷一體化協同戰略,集團公司每月專門召開一到兩次銷產購的協調會,協同制定最佳的購產銷組合策略方案。生產完全由銷售部門確定,包括品種、產量、周期和順序的決定,柳鋼成為國內為數不多,能夠按照周排產組織生產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從而實現了及時響應快速多變市場的需求和滿足用戶的要求,避免造成庫存積壓的目的。
之前,在以生產為中心的模式下,一味追求產量,一切以滿負荷生產為目標,經常造成產品積壓甚至爆庫。銷售成為龍頭以后,效益優先為原則、市場為目標、客戶為中心,產量不再是第一指標,銷售給生產廠的要求是在實現全品種、規格的條件下以滿足市場和客戶要求為原則,完全按照合同訂單的要求組織生產實現快速交貨。通過品種規格的精細化管理、快速響應市場、滿足用戶的要求獲得當期的最高效益,實現了柳鋼整體利潤最大化。
柳鋼銷售公司負責人舉例說,生產廠生產較薄規格(1.6-1.8mm)的熱軋鋼卷,從產量和成本來說是降低了產量和增加了成本,單位時間產量降低百分之二三十,噸鋼成本多了幾十塊錢,但銷售的附加值每噸產品卻多了幾百塊錢,噸鋼利潤比原來追求滿負荷要高出不少。
與此同時,柳鋼將責任制指標完成情況與職工收入掛鉤,極大的促進了職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基于市場思維的經濟責任制考核模式下,柳鋼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正向激勵為主,并不斷創新考核模式。如根據鐵前單位與采購部“一盤棋”思路,在保持組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對采購部、焦化、燒結及煉鐵實行經濟責任制一體化考核,既保持了生產組織上的專業性和獨立性,又實現了“利益捆綁”,確保鐵前系統生產組織的高效協同。根據市場情況,在保持組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將棒型與中板廠視為一個整體進行整體化考核促使兩個單位人員調配協商的積極性和自主協商的靈活性。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僅憑傳統經驗和主觀判斷很難得出準確精確的生產組合效益參數。柳鋼經過摸索,建立了國內鋼企少有的指導產銷效益與成本、效率等多效益因素組合的數學模型,每天能根據生產成本和利潤的變化精益排產,以效益數據來指導生產。
柳鋼銷售公司負責人說,柳鋼軋材能力遠大于煉鋼能力,使得公司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節奏,市場需求什么,就生產什么,最大限度縮短生產期限和交貨周期,快產快銷,避免無效供給。
通過效益數學模型指導生產和資源的銷售區域流向,柳鋼近500多個品種產品和10多個主要銷售區域,在科學的指導下,哪個品種效益好,哪個區域的價格高,資源就及時流向哪里,集中到哪里,從而獲取最大的利潤空間。
比如,2017年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特別是房地產領域需求巨大,柳鋼抓住時機,充分發揮自身建筑材的優勢,產品重心轉向建筑材,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同時對兩個熱軋線等產能減半生產,創造了很高效益。
以往,對于資源的投放,柳鋼決策層多是依據主觀判斷,憑感覺行事,如今,柳鋼每一個產品線都有了成本和利潤變化模型線,只要輸入價格參數,即可實現精準決策。
比較而言,國內很多鋼廠的產品價格調整機制很難適應市場變化,而柳鋼銷售決策層充分放權是一大特點和優勢。價格漲跌在一定范圍由銷售公司全權決定,每天由基層通報價格變化,并提出價格漲跌想法,從而發揮一線銷售人員能動性,實現快速決策。
對于市場的敏銳掌握讓柳鋼逐漸形成了差異化的產品策略。根據華南地區經濟結構特點和龐大市場需求,柳鋼銷售決策以家電用鋼和建筑用鋼為主、汽車及結構用鋼為輔,做好中端產品并逐漸向高端邁進,做有影響力的區域型的核心鋼鐵生產服務商。
綠色柳鋼向海轉移
柳鋼是柳州人引以為傲的企業,但也曾因為污染而飽受詬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柳鋼頂著底子薄、裝備差、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帽子,對柳州市的環境造成影響,引發了一場“要柳州,還是要柳鋼”的爭論。最終,結果是“既要柳鋼也要柳州”。以柳鋼為代表的工業企業帶頭節能減排,積極治理各種污染,讓以工業聞名的柳州被譽為中國最美工業城市。
柳鋼累計投資70多億元,對“三廢”實施全面治理,建成節能減排設施500多臺套,年環保運行費用超15億元,環保治理集成了先進的技術,書寫著現代鋼鐵企業與山水城市和諧相融的動人故事。
2018年1-11月,柳鋼環境污染事故為零,廢水集中處理100%達標,工業水重復利用率98.25%,工業廢氣達標排放,廢渣全部回收綜合利用。
如今,綠色發展已成為柳鋼發展新動力,創造出新效益。
柳鋼所屬強實公司已實現將柳鋼煉鐵高爐產生的廢渣全部轉化為綠色建材礦渣粉的愿景。目前該公司已成為華南及西南地區最大的礦渣粉生產基地,生產工藝在國內外屬先進水平。強實公司負責人說,無論比較國企還是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公司都是國內同類企業中勞動生產率最高的企業之一。
雀兒山下十里鋼城
強實公司生產的礦渣粉不僅徹底解決了柳鋼千萬噸工業固廢無處堆放、污染環境的大難題,還變廢為寶,轉化為活性好、后期強度高的礦渣粉綠色建材,創造良好經濟效益。
從2010年開始,強實公司累計將1200萬噸廢渣轉化為礦渣粉產品,等量替代1200萬噸普通硅酸鹽水泥應用于工程建設,從而累計減少1200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累計創利4億元。
經過60年的積淀,柳鋼已發展成為我國華南、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是中國500強企業與全球50大鋼企之一。
為了順應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踐行廣西推進冶金產業“二次創業”的需要,實現柳鋼低成本戰略和長遠發展,柳鋼正推進往廣西沿海防城港減量搬遷。
位于防城港的廣西鋼鐵集團原本由武鋼控股,目前柳鋼持股超80%,為避開同質化競爭,未來將優化縮減投資規模,力爭2019年底高爐出鐵。
與此同時,柳鋼還收購了玉林中金不銹鋼公司,形成了“一體兩翼”的鋼鐵版圖,確立以柳州本部生產基地為中心,防城港鋼鐵基地和玉林不銹鋼基地為兩翼的鋼鐵生產布局。
下一步,柳鋼將抓住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重新回到廣西,并以柳鋼為主體推進項目的續建工作;搶抓自治區大力推進冶金產業二次創業,打造“一核三帶九基地”的產業布局的兩大機遇,致力于把柳鋼打造成百年企業。
柳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潘世慶說,公司將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廣西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力爭在未來五至十年打造成為國內行業綜合競爭力特強的鋼鐵企業。(國資報告記者 饒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