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3-19
40年來,國企改革不停步,幾代國有企業家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又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動力,推動著國有企業不斷前行。
2019年1月10日,《國資報告》雜志以“致敬40年 弘揚企業家精神”為主題舉辦年會,向袁庚等為國企改革作出積極貢獻的企業家致敬,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為傅成玉、王會生、劉明忠、宋志平、任克雷等企業家代表頒獎。
本屆年會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與《國資報告》雜志社主辦。來自90余家企業和政府機構的代表、高校學者共聚一堂。會議分為“向國有企業家致敬”“主旨演講”“圓桌對話”等環節,碰撞觀點,思想交鋒,為現場150余位嘉賓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
改革心路談
新時代國企改革怎么走?國有企業家有何改革心得,新時代國企有哪些使命與愿景?圍繞相關話題,此次年會邀請傅成玉、劉明忠、宋志平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原董事長傅成玉在年會的演講中,深情回顧了中國海油當年的組建歷程,認為中國海油的組建和發展,充分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
傅成玉說,國有企業要具備“六種力量”,必須要有強大的創新力和財富創造能力,“國有企業如果沒有財富的創造能力,沒有強大的生產能力,我們其他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都達不到。”
針對社會上熱議的“國進民退”話題,傅成玉表示,過去一些年的經濟指標上來看,實際上呈現出國退民進的趨勢。他強調說,并非國企做大民企就做小,“這個觀念一定要改變,是國企、民企共同發展。中國的人均GDP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中國經濟總量做強做優做大的空間很大,這給國民共進提供了廣闊空間。”
傅成玉表示,國企做強做優乃至做大的前提是市場化,“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只有市場化才能幫助國有企業更好實現黨的領導,才能促進國有企業實現更好發展,才能讓我們的道路優勢得到更好體現。”
作為新中國重工業的長子,我國工業體系的“母機”企業,中國一重歷史輝煌、貢獻巨大、經歷坎坷。近幾年來,受內外部因素影響,中國一重陷入了嚴重虧損之中。
劉明忠出任中國一重董事長以來,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實現以改促變、以變促通、以通促活,變不可能為可能,變可能為現實。2017年,中國一重一舉扭轉了連續虧損的不利局面,順利實現扭虧為盈目標。2018年繼續保持了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
劉明忠表示,正是因為深化改革,才使中國一重這個老國企重新煥發新青春,這其中最大的啟示就是:改革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必須要從思想觀念上破題,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道路。
劉明忠表示,中國一重作為總部在黑龍江的兩家央企之一,雖然代表著國內重型裝備制造業領先水平,但市場意識不足、競爭意識較弱。“為此,我們努力改革經營管理模式,確立了以營銷為龍頭的生產經營新機制,打破了幾十年來以生產為中心的經營理念,2017年新增訂貨同比增長50.9%,且連續兩年新增訂貨同比增長超過50%。”
在對內管理方面,中國一重針對“三項制度”改革中的頑疾真下猛藥,真刀真槍地“改”,建立了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機制,實現改革“一子落,滿盤活”的效果,使企業發展活力、動力得到有效解決。
劉明忠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一重將堅定改革決心,增強發展信心,凝聚改革合力,明確發展路線圖,以實干開新局、以改革再出發。
從1979年大學畢業做技術員、銷售員開始,宋志平將北新建材從一家極度困難的企業發展成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到中國建材做一把手十余年后,中國建材從20億元的營收增長到了3500億元,利潤200億元。
媒體時常稱宋志平為“中國的稻盛和夫”。宋志平認為稻盛和夫是民營企業家,既為國家創造財富,又為自己創造了巨大財富,他自己則是國有企業家,主要為國家創造財富。他說,“無論國有企業家,無論民營企業家,大家都是企業家,用不著厚此薄彼。我個人以作為國有企業家為榮,我覺得做國有企業家確確實實是不容易的,壓力很大,責任很大,付出很多。”
企業家精神近年來引發廣泛討論,宋志平認為其中至少包含創新、堅守和責任三點。
宋志平透露,做央企領導人這些年來,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尋找企業家。什么樣的企業家是中國建材中意的?答案是癡迷者,就是那種對做企業無比癡迷、事情做不好就睡不著覺的人。做企業是個硬功夫,是個苦差事,所以在選人時宋志平寧要“笨人”不要“聰明人”。
宋志平表示,“企業家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仙。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企業家哪都好,要求他有創新、會賺錢、有責任感、有家國情懷,有大的方向就行了。尤其在做企業這方面,他有長處就行了。”
企業家精神縱橫談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會議提出,應對這樣的局面,需要發展更多優質企業,需要更好發揮企業和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
歷史證明,國有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支傳承有序、不斷壯大的國有企業家隊伍。如何在新時代弘揚企業家精神?如何看待國有企業家?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相互統一嗎?國有企業家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借著宋志平演講引起的話題,在中國經濟出版社社長、《國資報告》雜志社總編輯毛増余主持的“圓桌對話”環節,不同領域的企業家與專家學者的思想碰撞,讓與會者耳目一新。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創新、使命感和承擔風險是企業家的核心特征。如果要區分國有企業家和民營企業家的話,在使命感上,國有企業家要大于民營企業家,但在承擔風險方面,國有企業家以職業、人力資本來承擔風險,沒有用自己的財產承擔風險。企業家精神強調創新、承擔風險,而工匠精神往往指對一件事情做得精益求精、鍥而不舍。這兩種精神都是企業需要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企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認為,中央企業已經全部進入公司制階段,對黨忠誠與對產權忠誠是一致的,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同時也是企業家。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統一于企業發展過程。企業家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專注精神,需要爭創一流,這正是工匠精神的特質。但企業家關注終點在于企業內部與外部的社會關系,終點在人,工匠關注終點在于產品的技術治療,重點在品,工匠思維多在“內斂力和聚焦力”,企業家思維則是一種“擴張力和組合力”。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總經理宋瑞波認為,企業家是與企業家精神、與每個企業具體所在的行業所表現的形式是高度相關的。企業家精神一定是內涵于這個企業組織的,才能成為這個企業的一種精神。在當前環境下,國有企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建立起激勵約束機制,如何建立容錯機制等。
中企云鏈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江則認為,不管是民營企業家還是國有企業家,他們都有各自面臨的挑戰與困境。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最共同的一點就是他們對某一件事或某一件產品的執著。企業家需要多元化的素質,不能有短板。工匠是對事情專注,企業家不但專注于細節,更有很好的預見和遠見的能力。(國資報告記者 饒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