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4-04
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共建過程中,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實力日益增強。2018年,《財富》雜志評出的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達120家,與美國企業總數126家基本持平,與第三位日本企業總數52家的距離拉大。在看到中國企業在快速提升“硬實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以文化感召力和品牌影響力為核心的“軟實力”仍然是中國企業的一塊 “短板”。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認為:“跨國企業的管理基本上就是一個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樣性結合起來進行統一管理的問題”。 中國企業要在堅持強化“硬實力”的同時,把建設“軟實力”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堅持“取勢、明道、優術”,了解大趨勢、形成大視野、培養大格局,努力成為引領創新、承載中華商業文明的國際使者。
正確認識合縱連橫的世界大變局,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來看待今天的中國與世界,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 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央,中國企業需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看待自己置身其中的環境,把握機遇,識別風險,培育“公司治理完善、受到廣泛尊重、超強執行力、銳意改革進取、引領趨勢發展”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一)正確認識世界格局
當前全球政治趨向一種均衡狀態,政治格局向著多極化演變的大勢不可阻擋。 從經濟發展來看,當前全球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長期低速增長,繼續向全球化、區域化、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維持了較長時間,處于一種“新平庸”的態勢。從科技發展來看,世界經濟處在科技革命和創新突破的前夜,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具備一定的堅實基礎,但整體上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社會發展來看,呈現全球人口老齡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環境綠色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等五個特點。從環境發展來看,風險在逐步上升,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多樣性損失和生態系統崩潰、重大自然災害、人為環境災害、氣候變化減緩與應對措施失敗等5項風險排名靠前。從法律發展來看,全球商業法規環境在不斷改進,多數國家開展了商業監管改革,全面減少官僚主義障礙,增加透明度。
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味著人類進步進入新的階段、社會主義振興進入新的階段,國際競爭激烈、要素創新升級、全球治理進入新階段。人類發展要素比拼進入新的階段、世界權力轉移方向進入新的階段。
(二)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
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需要正確認識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這意味著當今中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運上升黃金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速期。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成為世界格局變遷的重要力量,中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發展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將更加緊密,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需要正確認識中國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道路上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可以用幾個概念來描述,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馬爾薩斯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它們分別對應的是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和大國責任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就是要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來有效應對這些難題和挑戰。中國企業必須清醒認識這些問題和挑戰,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勇于在解決各種難題和挑戰中主動作為。
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國企業需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步入世界舞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今天,中國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問題,整體上表現為文化問題,企業的品牌形象、發展理念、商業模式等等,往往被置于被質詢“中國模式”的概念之下。這就要求中國企業要進一步認清西方敵對勢力用“魔彈理論”來“污名化”、“妖魔化”中國,抹黑中國企業行為的本質;要進一步講好中國企業故事、傳播中國企業好聲音,向世界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中國企業優秀品質;要進一步學會對“四個自信”的清晰表達,責無旁貸地傳播國家形象。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文化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舉措和實現路徑,也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體規劃。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參與者與實踐者,中國企業要將堅持文化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放在重要位置。
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企業必須堅守中華文化底色。五千多年的滄桑歲月,中華民族在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化蘊含著“茍利國家以生死,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獻精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賢任能觀念,“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英雄氣概,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與積淀。中國企業深深根植于中華沃土,中華文化是中國企業的精神基因,是中國企業的根與魂。
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企業必須包容尊重文化多元多樣。“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化與多樣性是萬物初始階段的本來面目。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文明與文化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促進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體現了中國人對世界深刻的哲學認識與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是整個人類的精神瑰寶。中國企業“走出去”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必須秉持尊重包容的態度看待各個國家、地區存在的文化差異,必須提倡抱以欣賞和包容的態度去理解多元文化。不僅要看到文化差異帶來的摩擦和沖突,還要看到文化差異帶來的優勢互補。尊重包容的態度,重點要體現在換位共感、調整適應上,提高對異國、異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虛懷若谷、真誠親和,在“最大公約數”基礎上促進互鑒和融合,朝著消除隔閡,增進互信的方向努力。
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企業必須積極促進文化融合。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未來世界沖突的根源是來自于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而中國智慧認為,不同的文明之間除了相互碰撞和爭斗,還有一條相互借鑒進而實現相互融合的道路可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中國企業既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更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勢,建設面向未來、胸懷大同、激濁揚清、兼容并蓄的新型企業文化,培育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企業文化形態。這樣的文化有利于推動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有利于客戶滿意度、員工自豪感和管理層成就感的提升;有利于企業的創新創造和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依法、公平、透明、相互尊重的企業治理理念的形成。
堅守基本商業倫理,積極引領跨國文化交流互鑒
工商活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企業全球化發展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古絲綢之路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除商品貨物交易外,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今天,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應該成為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主體,成為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擔當者。做到這一點,必須堅守一些基本原則。
樹立正確義利觀。中國傳統文化就蘊含著“以人為本”、“以德為本”、“以合為本”、“義在利先”的價值觀,在當代國際合作中,中國政府堅持倡導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原則。“一帶一路”建設基本原則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具體到企業,就是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長期利益超越短期利用,共同利益超越自我利益。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堅持堅守的基本原則和理念,也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中國企業建設的蒙內鐵路,推動肯尼亞GDP增長1.5%,高峰期雇傭當地員工超過4.6萬人,近五年創造就業14萬人次,把普通勞工培養成產業工人。與肯尼亞當地超過1000家物資、設備與材料供應商、服務商合作,并與400余家當地分包商開展工程分包合作,促進了當地的產業升級發展,得到了肯尼亞政府和人民的認可,實現了合作共贏。
堅持守法尊規、“入鄉隨俗”。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仍然面臨著政治、市場、文化、法律、環保、風險、人才和動亂等“八大主要風險”。中國企業“走出去”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也有過很多“折戟沉沙”的慘痛教訓,莫不是因為對所在國的法律、習俗、文化等理解不深、了解不夠而套用中國思維方法所導致。中國企業必須深入研究了解當地法律法規、文化宗教、民俗傳統、交易習慣等,主動過好“五關”即法律關、語言關、宗教關、倫理關和習俗關,按照提升跨文化敏感性的“九要素”,即懂風俗、穿得體、慎言談、不褻瀆、語速慢、善傾聽、要謙遜、慎宗教、遠政治的要求,建立一套適應當地制度、法律、風俗、文化的“走出去”管理體系。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走出去”謀求發展中,中國企業應以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為內核,提升企業文化建設層次。責任文化是國際化通用語言,要求企業以追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努力兼顧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訴求,致力于更環保、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方式開展業務,全面履行經濟、環境和社會責任。中國企業必須把責任文化視作國際市場信任的“入場券”,積極響應國際化背景下的社會責任、經濟責任、環境責任等關鍵社會議題,全面強化質量安全責任,積極參與當地公益事業,主動做好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
堅持創品牌樹形象。在全球市場上,企業品牌往往代表著國家形象。美國推介的國家形象是“創新”、日本是“品質”、德國是“完美”、意大利是“吸引力”、法國是“時尚”、瑞典是“精準”。國家形象對于企業“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無疑會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和企業海外形象塑造。要把中國優秀產業品牌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有力載體,作為展示包含“中國效率”、“中國品質”、“中國創造”等國家新形象的生動窗口。比如中國基礎設施、通信設備產品和服務就是這樣一個有效的載體和窗口。中國橋梁、中國公路、中國港口、中國高鐵、中國水電、中國核電、中國通信設備等已經成為系列優質品牌。中國在大壩工程技術、特高壓、特高層建筑等領域已經形成領先優勢。所有這些,正是我們塑造國家形象的最佳名片。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產品走進世界人民的生活,作為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根本。
主動分享發展經驗。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可以與世界分享一條道路——實事求是,將人類發展普遍真理與本國國情結合,在改革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我們可以分享一種精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攻堅克難、勇毅前行,通過努力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我們可以分享一種情操——始終堅持產業報國、實業興國,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情操;我們可以分享一種志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志向;我們可以分享一種智慧——“要想富先修路”“特區先行先試”的智慧;我們可以分享一批產業和技術——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中推動中國發展、造福中國人民的先進成果。所有這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我們與世界人民分享的經驗。2016年塞內加爾總統薩勒在考察肯尼亞蒙內鐵路時說:“我們需要公路、鐵路、橋梁、發電廠來實現非洲發展,中國通過幫助非洲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為非洲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幫助修建的蒙內鐵路將把肯尼亞與其周邊國家連接起來,對渴望飛速發展的其他非洲國家來說,是一種巨大鼓舞。”
文化不是狹隘的概念,而是人類文明成果的概括。文化和品牌的底色是人心,文化和品牌的塑造,根本上是中國企業、中國人理念和行為的體現。優秀的中國企業在全球發展的過程中,是在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自己的文化,而優秀的中國企業才能真正塑造優秀品牌、傳播優秀文化。(中國通號集團黨委副書記 楊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