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7-22
北有雄安,南有粵港澳。
近兩年來,這兩塊熱土一直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再次在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播撒了新的希望種子。
《綱要》對粵港澳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全面規劃。其中,用了第八章整整一章,講述了“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游、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的話題。
作為一家總部在深圳、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多年,并以文化、旅游和城鎮化建設為主業的央企,華僑城無疑對此感到歡欣鼓舞。
華僑城集團總經理姚軍表示,投身大灣區建設,既是華僑城自身發展需求,也是作為央企義不容辭的責任。姚軍說,目前華僑城的戰略轉型升級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未來華僑城將堅持改革與創新,繼續聚焦文化旅游主業,深耕大灣區,讓企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同時將以“優質生活創想家”的姿態,積極承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大灣區城市群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戰略契合,共同圓夢
“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該概念早自2017年便已提出,如今隨著《綱要》出臺,其內涵進一步明晰。
《國資報告》記者注意到,《綱要》明確提到要“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完善大灣區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榮文化市場,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進大灣區旅游發展,推動旅游休閑提質升級。”等內容。
“這與華僑城集團‘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金融+互聯網’的戰略高度契合。”姚軍表示,在創建優質生活圈方面,華僑城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有效探索。
三十多年來,在深圳灣畔6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華僑城逐步將旅游和居住進行適當的功能分區,形成了集旅游觀光、生態景觀、生活配套、商業過渡和居住為一體的混合布局,使得整個城區形態豐富,充滿生活趣味和活力,被稱為“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近年來,華僑城還在全國各地投資建設了一批特色文化小鎮,都具備優質生活圈的各項要素。姚軍說,從這一角度看,華僑城的參與對大灣區的“優質生活圈”戰略目標的實現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就在《綱要》頒布前幾個月,華僑城先后與廣東多個城市簽署了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在大灣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東莞市。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以“文化+旅游+城鎮化”為切入點,以嶺南文化及水鄉文化為載體,依托東莞天然的區位及市場優勢,重點打造一批大型綜合文旅項目,以及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共同塑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游新高地。
對于華僑城的到來,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表示,東莞把華僑城作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城市轉型需要與華僑城的文旅產業結合起來,希望雙方拓展更廣泛的合作關系和更大的項目量級。
當然,參與大灣區建設,對華僑城的發展轉型也有重大意義。
對此,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宋丁直言不諱地指出,“華僑城品牌夠大夠響亮,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我仍然要遺憾地說,迄今為止,華僑城品牌的含金量不夠,文化IP缺失,價值延伸性受到抑 制。”
宋丁認為,在大灣區時代,華僑城如果能實現在大灣區黃金中軸上的全線戰略布局,將為其未來的發展形成極佳的潛力型品牌弘揚高地。
宋丁還建議,常規業態已經難以滿足大灣區時代的市場需求,華僑城急需在業態方面進行更加深入大膽的創新試驗,從而把大灣區的市場優勢成功轉化為華僑城的創新紅利。
對此,姚軍回應說,華僑城必須堅定不移地搶抓大灣區發展的絕佳機遇,將灣區作為華僑城集團最重要的投資、市場、資金布局區域之一,在大灣區的空間占位、資源整合、業態創新和品牌重塑基礎上,實現華僑城未來的跨越式大發展。
搶占先機,多點發力
作為大灣區的“土著”企業,華僑城在深圳深耕多年,布局了多個項目。其中,在灣區中軸上也有落子。
從廣義角度看,中軸是指由香港、深圳、東莞、廣州相連而成的發展地帶,其經濟能量占到大灣區的60%;從狹義角度看,中軸是指珠江出海口東岸地帶,由香港赤臘角、九龍半島西線、深圳前海蛇口、深圳大空港、東莞濱海灣新區、廣州南沙相連而成的東岸主軸線。
宋丁表示,可以肯定地說,未來大灣區的核心就在這條黃金中軸線上,大灣區最重要的發展機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
目前,華僑城沿這一中軸線,布局了三大重點項目,從南到北分別是:位于寶安中心區、擬投資100億的歡樂海岸升級版項目——寶安濱海文化公園,位于寶安福永的深圳六大古村落之一鳳凰古村項目——鳳凰文化小鎮,位于寶安沙井的全球最大會展業項目——深圳國際會展中心。
“這三大項目對于華僑城強化在大灣區的品牌存在以及精準收獲大灣區紅利具有特別重大的戰略意義。”宋丁評價說。
據了解,除了這三大重點項目,華僑城還積極響應深圳市政府“東進戰略”和“前海整體發展戰略”,布局啟動了龍崗甘坑客家小鎮、坪山國際低碳示范城、大鵬所城、東部坪山文化旅游帶、光明小鎮、西麗水源三村、龍華紅山文化商業項目等重點項目。
深圳之外,華僑城也有伏筆處處。
在香港,香港華僑城充分發揮境外上市平臺作用,與集團本部緊密配合,支持華僑城全國各區域集團完成新增投資,積極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在廣州,華僑城集團踐行央地合作模式,與黃埔文化發展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展香雪項目、文化基地項目、長洲島項目等項目合作。
在珠海,華僑城與珠海港集團、珠海九洲港集團等大型企業分別簽訂戰略框架協議,深化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優勢資源的共享互補。
在佛山順德,粵港澳大灣區大型的都市文化旅游綜合體“歡樂海岸PLUS”正式落地;在肇慶,將與新區合作建設產城融合、城景相輔、充滿活力、宜居宜業宜游的肇慶華僑城文化旅游科技產業小鎮;在江門,將推進鶴山古勞水鄉、谷埠新區及濱江休閑區等項目,打造中國最美嶺南水鄉、粵港澳生態休閑文化旅游標桿;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推進小漠文化旅游創意小鎮項目,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濱海文化旅游特色小鎮。
總的來說,華僑城集團在粵港澳大灣區進行了廣泛而堅實的布局。不僅搶占了時間先機,還搶占了地利優勢,重點突破的同時,實現了多點開花。
不過,在宋丁看來,華僑城未來的布局空間仍舊廣闊。他建議,華僑城可將蛇口半島頂點的赤灣片區,打造世界級的東方漁人碼頭項目;可在東莞濱海灣新區形成超級主題文旅項目;還可在廣州南沙進行布局。
樹立標桿,前景廣闊
秉持著“優質生活創想家”的使命,華僑城在大灣區的上述布局絕非簡單的跑馬圈地。而是攜手各方資源實現地區產業經濟和人口結構的整體調整與優化,建設完整的自循環產業生態,包括旅游、商業綜合體、酒店、城市基建等,形成完整配套,以文旅為主鏈,貫穿起整個生態,從而提升區塊價值,實現城鎮產業生態的自我造血。
對于一個新項目,華僑城首先深度挖掘、提升項目潛在的文化內涵價值,同時進一步完善項目基礎設施配套,待文化旅游部分相對成熟后,才會考慮去進一步開發。
以2017年對于深圳光明小鎮的探索實踐為例,彼時的小鎮占地面積11平方公里,其中超過3平方公里的土地為需要保護的基本農田。華僑城入主之后,以華僑城光明公司為小鎮建設主體,秉承“策劃為魂,規劃先行”理念,整合國內外頂尖規劃與咨詢機構,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完成《華僑城光明小鎮總體規劃》等10余項規劃策劃。因地制宜地對當地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整合,遵循保留、保護、優化三大原則,審慎確立“國際知名生態農業旅游小鎮、城鄉共融生活方式樣本、城市雙修與綠色發展標桿項目”發展定位和“一軸五片區”規劃結構。
光明集團董事長倪明濤表示,與其他文化積淀深厚的特色小鎮不同,光明小鎮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的文化。小鎮一方面會尊重并挖掘當地積累多年的國營農場文化、華僑文化、嶺南文化,另一方面也將因地制宜開發符合時代需求的文化旅游產品。他說,如今光明小鎮將被打造成為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留得住文脈、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田園綜合項目。
建設美麗城市的同時,保護和傳承好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是國際上公認的建設生態之城的標準之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自然不可缺少綠色低碳、和諧共處概念。
三十余年來,華僑城旗下項目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環保大于天”的環保理念,秉持“在花園中建城市”的開發理念,打造了一個個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的生態人文景區、社區。
面向未來,華僑城秉承上述理念,繼續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頻頻發力。
一方面,華僑城將傳承優質生活創想家的使命,加強自身在綜合開發、項目規劃、產品設計、服務提供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在灣區的布局,致力成為大灣區的優質城市運營商。
另一方面,華僑城將整合提升現有項目,持續加大對深圳華僑城度假區本部、東部華僑城等既有項目的更新改造力度,擦亮華僑城的金字招牌,樹立優質生活的標桿。
與此同時,華僑城依托國家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和深圳大本營的優勢,進一步強化深圳總部的作用,將大灣區定位為華僑城的決策中心、研發中心、示范中心、人才中心,為華僑城集團文化旅游產業在全國乃至國際的布局提供智力支持。
姚軍說,隨著這一系列圖景的陸續展開,未來華僑城有望迎來新一輪爆發。2018年,華僑城的營業已經突破1100億元,利潤已超過200億元。截至2018年底,華僑城集團運營和管理景區60余家,酒店50余家,旅游演出23臺,旅行社5家,參與規劃和建設的特色小鎮及美麗鄉村40余家。全年接待游客總量突破1億人次。
姚軍表示,以文旅項目需要3-5年時間進入成熟期來計算,預計2020年之后,華僑城集團最近3年所布局的文旅項目將陸續迎來廣泛和深度的回報,各項指標必將再上新的臺階。(《國資報告》記者 劉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