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10-12
截至2018年底,全國國資監管系統企業資產總額為180.7萬億元,相當于全國GDP的兩倍;營業收入為55.4萬億元,超過全國GDP的一半;利潤總額為3.4萬億元,相當于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六分之一。
這是一筆規模可觀的全民財富。不過,這還不是全民財富的全部。
歷史經驗和地方實踐表明,國資監管體制演變就是由行政化走向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系統化,由多頭管理走向集中統一的過程。
不過,除了國資系統企業以外,尚有體量驚人的金融國有資產、文化國有資產,以及相當數量的工商類國有資產,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鐵路、煙草、銀行企業,尚在行政部門的監管范疇之內。
而在國資監管系統內部,上百萬億的工商類國有資產分布在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手中,監管主體多,統計口徑雜,上下貫通難,左右協調少,直接導致了國資監管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不夠強,資源共享、協調聯動方面有差距,導致了國資監管效能不夠理想,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和隱患存在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黨中央提出了國有資產監管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的要求。這為正在推進的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國資委順應時代需求,在年中召開的地方國資委負責人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了“大格局”“一盤棋”的概念。
應該說,國資委選擇在當前推進這一工作,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既是準確把握工作定位,依法履職的必然之舉,也是自覺提高政治站位,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具體體現,更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際行動;既是在堅持制度自信基礎上,繼續完善現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重要舉措,更是在管資本時代,整合全國國資國企力量落實國家戰略、協同推進國資國企面上改革、優化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的關鍵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