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全面落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搶抓華潤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論道】全面落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搶抓華潤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0-12-28
10月26日至29日,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學習領會好這一重要論述,對于把握新趨勢、抓住新機遇,推動華潤各項改革發展事業的順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雙循環”重要論述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根據新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做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
(一)這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確保我國安全發展的必要之舉。從國際格局看,百年大變局的核心,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歷史性地崛起,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從中美關系看,這是大變局的核心影響因素。美國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在人員交流、貿易投資、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遏制中國,預計中美關系在短期內難以實質性緩和。從新冠疫情看,這是推動大變局的加速因素。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沖擊,其影響仍在持續發酵中??梢灶A見的是,影響世界經濟政治走勢的不確定因素會不斷出現,我國未來一個時期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很難改善。正因如此,我國必須更加以我為主,更加關注國內市場、國內循環,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抗沖擊能力,實現更為安全的發展。
(二)這是引領全球化、開放發展,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主動抉擇。從全球化進程看,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也不會退回彼此封閉孤立的狀態,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倳洀娬{,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構建內外聯通互促的雙循環,而非封閉的自我循環。中國是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發展的成果和事實也有力地證明了我國要發展、要富強,必須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堅決不故步自封,堅持擴大開放、與世界深度交融。
(三)這是轉入現代化新征程,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選擇。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從溫飽到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國家即將歷史性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1年,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F代化作為更高層次的戰略目標,對經濟制度、政府治理、產業發展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我國還面臨著教育水平總體落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能源資源環境壓力大、人口老齡化加速、收入差距較大等制約經濟暢通循環的堵點,這些都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解決的問題。
(四)這是謀劃和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刻揭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已經成為我們制定各層級戰略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與此同時,要堅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五)這要求準確把握辯證關系,努力抓好主要矛盾。一個是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關系。內外循環是中國經濟相互聯系共同發展的兩大組成部分,當前內循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外循環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內循環,就是著力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個是機遇與風險的關系。彩虹和風雨共生,機遇和挑戰并存。總書記多次強調“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我國的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只是內涵有新的變化,必須全面、辯證、長遠地看危與機。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華潤帶來的六大機遇
(一)做強做優做大主業打造超級產業平臺的機遇。擴大內需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這也意味著國內市場是促進循環的基本盤。近年來,我們愈發認識到市場規模的重要性,認識到形成統一、開放、具有競爭性的國內市場不僅對經濟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更是極具戰略意義的稀缺資源。
華潤的產業布局基本是圍繞著內需提升和內需發展而布局的,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華潤做大主業規模、打造華潤超級產業平臺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具體而言,一是消費擴張的機遇。中央和地方政府將進一步啟動內需,同時通過短期政策刺激和中長期改革,讓居民收入有實質性增長;與此同時,政府和市場將激勵企業努力提升國內高端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能力,促進消費回流。這要求華潤的業務要著力于主動服務并滿足國人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進而獲得市場和業績成長的機會。二是新型城鎮化的機遇。新型城鎮化一方面可以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特別是推動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發展。這就要求傳統地產業務必須與智慧城市建設、城市更新、城市運營等增長點有機結合,在“房住不炒”的行業背景下,著力于為居民提供更有價值、更為全面、更為持久的服務,使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二)推動主業轉型升級打造創新生態的機遇。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是暢通內部循環和外部循環的樞紐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加快技術革新速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的轉型;推動適應智能化發展、老齡化時代等國內需求的工業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豐富消費者選擇;在企業經營、商業模式、產業鏈布局等方面升維數字基建,助推產業全面升級。
面向新發展格局,華潤的五大業務領域大有可為,我們可以立足民生領域創新,推動現有業務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人性化等方向發展,向更高品質和更佳體驗改進,向內部改革、效率改善、品牌提升等方面精進。
(三)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展壯大的機遇。打通區域間和區域內循環,發揮優勢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路徑。當前,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區域布局與產業布局協調,創造產業鏈區域布局協同優勢,并將之作為帶動國內大市場循環的重要突破口。
華潤要總結“十三五”區域發展和科創工作的經驗教訓,探索持續有效的新路徑,使集團的新興產業布局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地方產業發展和解決“卡脖子”技術等有機結合,使集團微電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增長點“長期有基礎、短期有支撐、機制有保障”。
(四)開拓國際業務并購實現海外發展的機遇。堅持在開放中守安全是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重要原則。“十四五”時期要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與愿意同我國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形成互惠互利的關系,鞏固提升中國供應鏈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繼續積極促進進口,幫助并穩定全球供應商信心,盤活全球范圍的市場有效供給,促進國際市場更好地循環。
華潤要進一步明確國際化業務為擴大內需市場、提升華潤產業競爭力服務的發展思路;積極拓展與我國友好、低風險國家的經貿往來;加強與外資合作補足自身產業鏈、價值鏈的短板;不僅要能把國外好產品、好渠道、好品牌“引進來”,還能“引下去、沉下來”,成為集團產品、技術和品牌提升的重要通道。
(五)利用香港優勢重塑香港業務的機遇。充分發揮香港優勢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香港承擔著“一帶一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是國際大循環的樞紐之一,可以為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往來、融資和溝通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香港若能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在雙循環中的關鍵節點作用,抓住機遇融入大灣區建設,有利于改善自身產業結構和經濟弊端,找到經濟復蘇的增長點。
華潤可以進一步發揮在港擁有的融資籌措、經貿網絡和資源整合等獨特優勢,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密切聯系全球細分行業一流企業、專業團隊以及國際科研機構,引進高端團隊和人才,助力華潤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提升企業競爭力。
(六)深化企業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機遇。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仍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要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以更深層次改革打通阻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淤點堵點、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10月份集團已經審議通過了《華潤集團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這不僅是改革任務,也是軍令狀,更要為集團帶來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我們要以此為新起點,通過三年踏踏實實的工作,推動華潤在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激勵機制、技術創新等方面做出引領,推動華潤在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上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形成國企改革的“華潤模式”。
面對當前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要緊緊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緊扣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堅定信心、鼓足干勁、腳踏實地,為建設有華潤特色世界一流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發揮新價值、作出新貢獻。(華潤集團董事長 王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