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8-11-12
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黨的十九大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近70年來,國有企業規模實力顯著增強,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同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在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關鍵領域創新能力、全球市場話語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國有企業在邁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進程中,必須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深刻理解理論、國情、企情,正確認識堅定“四個自信”的必要性
理解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認識堅定“四個自信”的必要性。認識來源于實踐,并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而得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場偉大的探索實踐的過程,國有企業近70年的發展是這場偉大探索的主要參與者甚至說主角之一。這個探索實踐的過程,也是把偉大的理論創新變為偉大的實踐的過程,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創造性實踐,既不是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復制。國有企業“四個自信”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并在創新實踐中堅定“四個自信”。
理解中國發展的新時代,認識堅定“四個自信”的必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全黨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四個自信”,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也是在世界復雜環境中勇立潮頭的政治定力。習近平指出,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國有企業只有堅定“四個自信”,才能堅決廓清思想迷霧,堅決澄清模糊認識,堅決摒棄錯誤觀點,堅決糾正錯誤做法。
理解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認識堅定“四個自信”的必要性。幾十年來,國有企業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同成長共發展。一方面堅持科技創新、形成了齊全協調的現代產業體系,真正做到無愧于“經濟基礎和執政基礎”;一方面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體系。經過幾十年發展,國有企業已經推進“五位一體”的重要力量,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當前國有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存在差距是不爭的事實,也需要更加辯證地看待差距。一方面,國有企業的確在核心技術領域與世界一流企業存在差距、存在受制于人的現狀,但是沒有必要“集體恐慌”、“悲觀絕望”,我們有能力解決一些關鍵難題、掌握一批關鍵技術;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誰也不能包辦解決我們的問題,任何照搬模式和拿來主義都解決不了我們自身的問題,中國的發展、中國企業的發展必須堅定地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二、理解中國改革開放豐富實踐和偉大成果,充分認識國有企業堅定“四個自信”的必然性
中國何以自信?習近平指出,中國的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
1.道路自信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實現途徑。國有企業的道路選擇具有歷史必然性、現實合理性。我們在世界范圍內對比,二戰之后,為加快恢復本國經濟,很多國家普遍由政府投資建立一些大企業;蘇聯、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也建立了國有企業體系。二戰后主要經濟體在實現經濟一定程度的恢復之后,逐步啟動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新中國成立之后,面臨著如何建設現代經濟的重大難題。建立和發展國有企業,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設現代經濟的必然選擇。國家既要按照社會主義要迅速調整利益關系,把落后混亂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又要強化全社會的整體預期,消除經濟發展存在的不確定性。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既要繼續推進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又要持續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市場機制。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訴求、不同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只能是借鑒國際經驗而不能照搬國際經驗、只能是毫不動搖發展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只能是漸進改革而不能是休克療法、只能是自我探索自我革新而不能是照搬教科書聽從洋教練。幾十年來,國有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重點工程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承擔著重大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國有企業為實現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發揮主力軍作用,是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毫不動搖繼續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繼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
2.理論自信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近70年來黨領導我國經濟工作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升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理論,都認為社會主義不能搞市場經濟,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認真總結國內外改革和發展的經驗教訓,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推進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轉變,國有企業所有權從早期單一模式到股份制再到混合所有制轉變。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認識不斷深化的基礎上,我們黨突破傳統理論束縛,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一是突破所有制固論,認識到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二是股份制實踐,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可以用;三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積極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3.制度自信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根本保障。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習近平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點包括: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權責對等、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機制,充分發揮董事會的決策作用、監事會的監督作用、經理層的經營管理作用、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產生、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各類管理人員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的重大政治原則和獨特優勢。習近平指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 堅持把企業黨組織融入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之中,本質上就是要設計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的現代管理制度,把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要求體現在國有企業的治理體系中。讓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確保國有企業始終聽黨話、堅定跟黨走,確保國有資本、國有資產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
4.文化自信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精神動力。國有企業培養鍛造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國有企業以自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在國家發展的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精神財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國國有企業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慶石油工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兩路精神等廣為傳誦的國企先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文化的廣博外延與深邃內涵匯聚成自身改革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隨著國有企業不斷深化改革不斷升級發展,國企文化的內涵也不斷豐富并形成體系,以“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為本質特點的“核工業精神”“港珠澳大橋精神”“高鐵工人精神”的新時代國企精神應運而生。國企文化正在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體現出了有自信、尊道德、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等新特點,正在成為國企改革發展的精神動力。
三、自覺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和增強發展自信,繼往開來開啟新時代國有企業發展新征程
國有企業發展自信根植于為國為民的歷史擔當與取得的偉大成就。從經濟發展來看,截至2017年底,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54.5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73.8%;2013-2017年累計實現利潤總額6.5萬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增長27%;上交稅費10萬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增長41.4%。從高端產品看,神舟飛天、天宮探夢、嫦娥奔月、蛟龍潛海,代表了國家實力;殲20、運20、航空母艦、東風導彈、北斗導航,捍衛著國家安全;中國高鐵、中國核電、特高壓輸變電、新一代移動通信、華龍一號、港珠澳大橋成為國家名片;瓜達爾港、喀喇昆侖公路、蒙內鐵路、中緬油氣管線,彰顯中國貢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新時代的不懈奮斗者,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十八大以來,針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習近平反復強調:“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把國企建成能面對市場競爭、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這一系列新論述,進一步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使命和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努力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國有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和全球競爭力,打造戰略清晰、管理科學、核心技術領先、國際市場占有率高、品牌美譽度高、社會尊重、員工自豪、資本市場青睞的“大國重器”。(中國通號集團黨委副書記 楊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