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8-11-21
8月25日,舉世矚目的2018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下稱智博會)在重慶落下帷幕。此次智博會上,閃耀亮相的“保利數字博物館”、“保利動漫”及“鄧麗君全息影像”,生動演繹了“保利和智美生活同行”的參展主題。而這些文化與科技完美融合的嶄新體驗,正是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保利文化)嘗試“文化+科技”的創新成果。
事實上在保利集團的千億級艦隊群中,位列主業第三的文化板塊資產規模并不出眾。據保利文化2017年財報顯示,保利文化全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7.02億元,利潤總額5.3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59億元。
單從規模貢獻來看,保利文化算不上保利集團的“王牌”主力。然而,就是這家小而精的文化央企曾因轟動一時的圓明園獸首搶救行動,令保利集團揚名海外。直至今日,作為保利集團發展文化產業的運作實體,保利文化仍然憑借自身在“演出與劇院管理、藝術品經營與拍賣、影院投資管理”三項傳統主業上的行業領先優勢,以及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堪稱保利集團一張響當當的企業名片。
“文化企業主要不是看其資產規模,而是影響力。”保利文化黨委書記、總經理蔣迎春接受《國資報告》記者專訪時表示。在他看來,文化企業以輕資產運營為主,以迪士尼《獅子王》為例,僅一部動畫片及衍生品創造的經濟價值就高達30億美金。
緊緊抓住文化產業特色做強做優,是保利文化不斷走向成熟的秘訣。著眼當前,在文化產業體制改革加速,文化藝術消費升級,文化資本百花齊放的時代背景下,保利文化自身也面臨著跨界融合、運營管理和改革創新的多重壓力。文化央企肩負著社會效益的天然使命。以創新引領企業未來之路,保利文化不斷尋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間的最大公約數。
傳統主業三足鼎立
早在1999年12月,保利集團成立了中國首家由大型國有企業興辦的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2000年春,保利藝術博物館歷經曲折,斥巨資在香港搶救保護了即將再次流失的三件圓明園獸首——牛首銅像、虎首銅像、猴首銅像。
從藝術品經營起家,保利集團逐漸對文化產業生發興趣。時任保利集團董事長陳洪生說,“WTO之后,文化領域進一步開放,我們的民族文化產業還沒有起來,就可能被遏制,作為國企,我們當仁不讓,要扛起發展文化產業的大旗。”
2000年3月,保利文化注冊成立。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走在機遇前頭的保利文化看準了中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前景,抓住了文化產業改革開放的好時機。
成立之初的保利文化,強烈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產業市場大有可為,可真正立足點是什么卻不甚了了。直到2005年前后,保利文化才逐步確立起三大業務板塊:演出與劇院管理、藝術品經營與拍賣、影院投資與電影院線管理。
保利文化之所以形成主業三足鼎力局面,正是保利文化堅守文化央企使命,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發展的結果。
連鎖式劇院經營管理模式,是保利文化在業內的首創。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中國演出市場發展迅速,但劇院管理缺乏統一標準,演出成本高昂,地方財政支撐壓力大等問題,極大限制了劇院功能的發揮。
“很多地方劇院建得很好,建成之后沒有市場化,變成了包袱。”蔣迎春表示。以問題為導向,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保利劇院)相繼制訂出臺了針對各類演出藝術水準的《演出行業標準》和《劇院經營管理規范》,為我國劇院管理行業建立了標準和規范。
在此基礎上,保利劇院提出了“政府財政補貼、目標管理,保利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模式,逐漸在全國劇場院線推廣開來。
截至目前,保利管理經營的劇院達到63家,業務覆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座城市,四大直轄市實現全面布局。
隨著劇院的發展,保利劇院公司逐漸實現產業鏈布局,演出在全國有統一安排,走品牌化、系列化之路。在演出內容上,保利通過“精品劇目+全國院線巡演”模式來實現“節約成本與高品質主流文化宣傳”有機結合。追求經濟效益時,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制定出相對合理的票價,培養消費市場。
保利文化“藝術品經營與拍賣”在國內龍頭地位的奠定,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相對于百年老店蘇富比、佳士得,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下稱保利拍賣)至今只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盡管如此,保利拍賣已連續8年蟬聯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冠軍,與國際拍賣巨頭同臺比拼。
保利拍賣迅速發展得益于什么?將藝術品市場的教育和培養工作扎實做下去,是保利文化成功的法寶。為培育藝術品市場,保利文化舉辦大量展覽、論壇等藝術交流活動,出版藝術類圖書。常年積累下,保利文化與藝術家、藝術機構、藏家、買家、賣家建立起很強的黏性關聯,藝術品交易量居高不下自是水到渠成。
抱持著文化央企的獨特站位,保利文化經過多年的市場深耕已經成功實現了規模突圍。掌握渠道優勢的保利文化,開始謀求核心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內容為王
近年來,積極響應黨中央針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的“渠道優先,內容為王”發展要求,保利文化不斷升級自身發展策略,鞏固渠道優勢,提升內容品質,瞄準“十三五”戰略目標,提出“打造中國文化領軍企業,樹立世界一流文化品牌,成為行業規則的制定者、產業發展潮流的引導者、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渠道雖然辛苦,但這部分適合文化央企做。”蔣迎春說,“但渠道布局一定程度,一定要把內容做起來。沒有內容,發展瓶頸就難打破。”
提及內容生產,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趨勢引起了保利文化的極大關注。據統計,2017年全國電影票房達到559億元,同比增長13.45%,但同期銀幕數增長21%,單銀幕凈票房產出同比下降7.2%,新增影城分食市場份額跡象明顯。電影市場競爭持續加劇,與阿里巴巴、騰訊、萬達等資本巨頭的強勢擴張密切相關。
“當前,電影行業突出特點就是小微和巨無霸,沒有中間地帶。這和保利拍賣不同,今年比中國嘉德多一些,也就是一張畫能否成交的問題。”蔣迎春分析。
為了應對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的態勢,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保利影業)在加快自身建設同時,積極通過并購盡快做大規模,提高市場份額;加緊探索建立與好萊塢等國際團隊的電影投資模式和合作機制,形成有效的市場影響力。同時,通過制作影視精品贏得市場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文化2015年主投電影《刀背藏身》,獲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藝術貢獻獎。不難看出,不斷有佳片脫穎而出的保利文化,逐漸找到了探索的目標和方向。
保利影業的內容突圍極為迫切。對于保利劇院而言,能夠捧奉出更多為時代所需的優秀演出、劇目,成為支撐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015年,保利劇院針對演出團購與包場業務萎縮態勢,不斷加大原創劇目投入,做強內容,推出原創話劇《銀錠橋》、音樂劇《聶小倩與寧采臣》、兒童劇《我愛童話》、“一帶一路”概念音樂劇《啊!鼓嶺》等。其中話劇《銀錠橋》獲2017年第七屆國際戲劇“學院獎”之優秀劇目獎、最佳主角兩項大獎。
雖然,保利文化的原創內容制作始終有著良好的口碑和獨特的品質,社會效益不斷增強。但著眼于“一帶一路”帶來的廣闊機遇,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和使命,促使保利文化內容提升再出發。
“中國文化自信的弘揚,一定是讓外界了解、認同、信服。‘一帶一路’方面,最重要的是著眼思維方式的差異加強溝通合作。”蔣迎春說。
為此,保利劇院管理公司先后與美國布什諾藝術中心等國際知名機構和院團就劇目制作引進、劇院經營管理等達成戰略合作;參與海外投資的首部劇目——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已在倫敦西區駐場演出350場,廣受好評。
2018年,保利文化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新機遇,立足公司既有資源與優勢,建設海外文化中心,以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創新,通過內容創作和國際交流合作,將更多中國經典劇目搬上西方主流舞臺,讓更多中國藝術品進一步走進世界主流展會,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跨界融合“文化+”
深耕傳統主業,保利文化伴隨中國文化產業的誕生、成長和成熟走過了十余年高速歷程。然而,文化產業的加速變革正不斷催生新模式和新業態。如何適應產業發展趨勢煥發全新活力,成為保利文化轉型的重要命題。
“以前說文化產業都是文化藝術的領域,當前這部分向外拓展越來越明顯,從業者的規模、外延都有一個巨大的變化。”蔣迎春表示,“企業如果沒有依托主業向其他領域轉型,實現突破,無異于死路一條。”
在蔣迎春看來,在西方國家近百年的文化產業發展史上,文化企業的轉型、融合之路比中國企業走的早,走的成功。盡管如此,保利文化并不畏懼,而是牢牢把握自身的渠道資源、品牌優勢打起了整合創新牌。
自2015年初開始,保利文化多次舉辦大范圍的發展改革頭腦風暴會,按照“文化旅游”、“藝術教育”等專題組織研討,廣泛聽取業內專家及多方意見,最終形成保利文化十三五規劃,提出構建三項傳統主業+四項創新業務(文化旅游、藝術教育、文化金融、文化產業發展)+三個上市平臺的“三四三”業務架構。鞏固傳統主業優勢的同時,大力進軍文旅、藝術教育、金融等相關優勢領域。
2015年以來,保利文化加速布局藝術教育業務,自創音樂教育品牌保利WeDo年內新建成3家分校。同時,順應政府在校園推行美育教育的需求,派專業團隊和教師進入幼兒園、中小學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積累了近萬個鐵桿粉絲家庭,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文化金融方面,保利藝術投資積極挖掘家族信托等機構客戶資源,拓展藝術顧問服務新模式,藝術品融資租賃業務發展迅速,成立短短一年規模達到27億元,經濟效益突出,并對拍賣業務形成較大支撐。
對于此項創新,蔣迎春說:“保利文化有專家隊伍,具備完整的鑒定和估值體系,通過跟信托公司合作,增加了企業和藝術品用戶的粘度,提升服務的同時,也是對產業鏈的完善。”
在文化旅游方面,保利文化通過與保利地產整合,打造文化地產特色小鎮,拓展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已在鄭州、慈溪、重慶、南昌等地形成聯動。文化創意和文化商業運營管理方面,沈陽盛京公司已開始運作。保利文化還獲得國家版權局關于“保利國家藝術品版權貿易基地”的批復,并與北京故宮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
歷經近3年的板塊培育,保利文化將利用自身品牌優勢,以“文化+”為出發點,通過輸出管理等形式,形成了新的利潤中心。據統計,保利文化新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85億元,利潤總額0.8億元。新興業務的星星之火,讓保利文化看到未來曙光。
人才是最寶貴資產
回顧企業改革發展之路,保利文化作為文化市場的一支國字軍,堅守著“扛起文化產業大旗”的初心。不忘將國有企業社會效益擺在首位的同時,也走出了國有文化企業的特色市場化之路。
當前,中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腳步依然在前行。如何借體制機制改革“東風”助力企業轉型,保利文化探索不懈。
“與生產型、資源型企業相比,文化產業有很大的不同,國有企業做起來有著一定的挑戰。”蔣迎春告訴《國資報告》記者,“其突出的問題在于,文化企業難以套用實體制造業的管理評價體系,市場機遇、文化創意的隨意性、變動性比較大,蘊含更多未知數。”
在蔣迎春看來,變動不居的市場機遇前面,保利文化最大的競爭法寶就是人才。如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留住人才,調動人的積極性,成為保利文化改革的焦點。
得益于上一輪體制機制改革,保利文化的核心業務板塊——保利拍賣就是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利用民企的人才、活力加國企的實力,實現快速發展。但隨著發展規模和新興業務的壯大,保利文化進一步運用市場化機制留住人才、調動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2015年來,保利文化針對制約、影響公司的長遠發展和創新的人才問題,落地了一系列“獵英”舉措。如保利文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各業務板塊將管理崗位內部競聘與外部招聘相結合,與知名人才網站和中介機構建立合作,拓展外部招聘渠道;編制《人才發展戰略規劃》,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探索構建中長期激勵機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項目跟投機制。
2017年,保利影業入選保利集團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將技術崗位作為關鍵崗位之一最先開始進行激勵機制的創新和改革。為實現內部研發工作的常態化、系統化、市場化,調動研發人員參與創新的積極性,組織設計并實施了《科技創新項目激勵機制》方案。
當前,以落實人才發展戰略為支撐,保利文化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方面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身處充分競爭領域,文化企業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源自于人才優勢。以改革促活力,保利文化在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創新之路值得關注。(國資報告記者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