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8-12-11
直到如今,王會生還時常想起在黑龍江插隊時,為生產隊繪制地圖的場景。
隊里要搞農田基本建設,需要一幅比較詳盡的規劃圖。隊長把任務交給了王會生?!拔乙矝]干過,就推了一輛自行車,車輪上綁一條紅繩,紅繩轉一圈一米三,有時數忘了退回去重來”。
就這樣,王會生跑遍了每一條田埂,繪制出了生產隊第一張地圖。他不會想到,后半生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像這樣進行一項開創性的事業——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探路。
2003年出任國投負責人至今,王會生帶領著央企中唯一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在沒有任何模式可借鑒的情況下,摸索出了“投得準、退得出、能投會賣”的獨特本領,為投資體制和國企改革闖出一條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探索的“四試一加強”等經驗,更是為以“管資本為主”的新一輪國有資本監管體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被《人民日報》稱為“國有投資行業的排頭兵”。
2004年國資委對央企負責人進行經營業績考核以來,國投連續14年獲得A級,已展現出基業長青的特質。
作為改革開放40年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王會生說:“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好時候,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一切?!?/p>
改革先鋒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亮點、熱點和敏感點。在大家還在為兩類公司概念爭論時,王會生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在這條道路上艱難摸索了20多年。
1982年,26歲的王會生東北電力大學畢業,分配到水利水電部,1987年進入國家計委。1995年,王會生奉調進入正在籌備的國投,擔任綜合計劃部主任。
國投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背景下的產物,由6家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合并而來,任務是“對少數不宜由國家控股公司和中央企業集團參股、控股的政策性項目進行投資,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投資效益”。
“國投究竟是干什么的,應該怎么干?”這一時期的王會生,也包括他的很多同事,很難從這一長串抽象拗口的描述中為國投畫出一幅清晰的畫像,甚至沒有人能夠完全解答他們的疑問,畢竟國投走的是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1999年,王會生到國家行政學院學習時,結合課堂上的收獲和自己的思考,寫了一份匯報材料,對國投的戰略尤其是業務管理提出建議。國投時任總經理王文澤看過后,批示給國投黨組成員參考,這就是國投項目經理責任制的雛形。
2003年,脫穎而出的王會生接替了王文澤。更大的難題擺在了他面前,他不僅要帶著國投人繼續尋找答案,還要讓更多的人認同國投,理解投資公司。
那段時間,王會生幾乎每天都在跑,他輪番到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匯報,最忙時一個月匯報36次——擅唱男高音的他,嗓子啞得說不出話。
匯報過程中,王會生想出了那個著名的比喻:產業央企是國民經濟脊梁,國投就是國民經濟靈活的雙手,國家哪里需要國投就投向哪里。
同時,王會生要求同事把國投處置資產的做法,管理模式的經驗總結成一本黃皮書,分送各大機關;他還跟國資委研究中心共同對國有投資公司模式進行探討。期間,王會生牽頭編制的《大型國有投資控股公司的資本經營》等成果,獲評國家級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早期,國投倡導并堅持“階段性持股”。但王會生在實踐中對這一理念進行了適度修正,為國投規劃了這樣的發展方式: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相結合;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相結合;實體產業與金融服務業相結合:對于關系國計民生的大項目,要長期持有,爭取做到同行業最好;對一般競爭性企業和做不到行業一流的企業,要實施“階段性持股”,擇機轉讓、增值退出。
在投資手段上,王會生沒有拘泥于直投形式。2009年起,王會生意識到,PE(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優勢明顯,更適合投資公司,開始著手布局。目前,國投已成為央企中起步最早、品種最全、國家級基金支數最多的股權基金管理機構,基金認繳規模達1500億元。根據測算,通過基金方式,政府出資1塊錢,可以帶動社會資本16塊錢。
管理模式、投資手段、投資方向……多領域的創新探索匯聚在一起,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形象清晰了起來。國務院國資委資本運營與收益管理局局長李冰評價稱,國投是“最有投資公司氣質的央企”。
2014年7月,國投成為黨的十八大后首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企業。隨后,國投交出了“四試一加強”(試方向、試機制、試管理、試監督和強黨建)的改革答卷,系統解答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干什么、怎么干、怎么管理、如何監督和保駕護航、強根鑄魂的問題。
王會生認為,這次改革是國投多輪改革中,“最徹底、最系統、最深刻的?!睂Υ耍醒胗嘘P部門的領導來國投調研后說,“在國投的權限范圍內,能改的都改了?!?/p>
這是對探路者最高程度的褒獎。
王會生把設立基金平臺作為國投的第三次重大變革,甚至稱其挽救了國投。圖為國投投資的寧德時代。供圖:寧德時代
投資高手
無論是產業公司還是投資公司,要衡量其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經濟效益無疑是最重要的指標。國投的答卷令人艷羨:2003年到2017年,國投資產、收入、利潤的年均增長分別為15%、18%、24%。
自國資委開展業績考核以來,國投連續14年獲得A級,王會生本人連續4個任期獲得A級。在央企中,14A企業共有8家,在央企在職領導中,王會生的這份榮譽是唯一的。
出色的業績,得益于王會生的“第六感”——他總能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行業和項目,哪怕當時這些項目看起來并不起眼。對此他說:“戰略超前是我個人感到最自豪的事”。
最典型的案例是雅礱江水電。雅礱江水電前身是二灘水電站。這座集全球水電行業之力建設起來的電站1998年投產后,因為電力無法外銷,四川又無力消納,短短幾年虧損將近30億元。有專家預計,扭虧至少要15年。
2003年,剛剛接任國投總經理的王會生,向國家發改委提出了雅礱江整條流域梯級、分段開發的構想,理由是“一個投資主體滾動開發一條流域,是幾百年來世界水電發展史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之后,他在雅礱江流域的方家溝提出“加速開發雅礱江,再創二灘新輝煌”,并規劃了分四個階段滾動開發的遠景計劃。
當時,國投雖是雅礱江公司的董事長單位,但股權與四川方面一樣為48%,還有4%股權在華電集團手里。三家股東利益不一致,時常扯皮,甚至連續3年無法正常召開董事會。
這成為王會生心頭一根刺,“股權問題不解決,企業不能正常發展,也很難向投資者交代。”
汶川大地震后的一個雨夜,半夜三點醒來的王會生連夜給四川省委主要領導寫了一封長信,表示國投愿意提供無息貸款,支持四川災后重建,希望四川放棄4%股權的優先購買權。四川省委對此表示支持。
經過艱苦談判,2010年,王會生下決心,用10億元換回4%的股權,持股52%,成為控股股東。雅礱江水電的股權關系終于理順,這成為王會生最開心的時刻之一。
投資羅鉀,是王會生感到自豪的又一個項目。
鉀是農作物生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2002年,尚是國投副總的王會生組織人員對全國化肥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鉀肥最緊缺,國家最需要。
2004年,當德隆系控制的羅布泊鉀肥項目陷入困境后,王會生果斷出手。他多次趕赴新疆,反復對當地黨委、政府領導闡述國投布局鉀肥領域的決心和實力,最終在多方博弈中,拿到了羅鉀開發權。
為了爭取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信任,在正式簽署增資擴股協議前,王會生拍板,向羅鉀公司提供2000萬元流動資金,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得到干部員工的由衷認可。
包括雅礱江、羅鉀在內的幾項重大投資,給國投帶來了良好收益:2014年至今,雅礱江水電每年利潤都超過70億元;2010年至今,國投羅鉀累計實現利潤超過120億元。
有人羨慕國投,能夠拿到這樣的優勢資源。實際上,每個項目都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王會生靠的是什么?
要成事,可以生氣,但不能放棄。在商務談判中,王會生遇到過各式各樣的人,刁難、排擠,口頭或間接施壓。但不管再難再痛苦:“可以生氣,但不能放棄,生完氣照樣還要想辦法解決”——上任那天他就知道,自己已經成為國投最后的墻角,無路可退,“必須把事干成”。
善于捕捉關鍵信息,對全局的把握能力也是王會生總能發現優質項目的重要因素。在原國家計委工作多年,讓他養成了從全局思考企業發展路徑的習慣。時至今日,每次參加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王會生的本子上都記得密密麻麻,回來就跟班子成員分析,有哪些新的趨勢和苗頭,國投未來的方向如何調整。
危機感時刻縈繞在心頭,也是他的重要特質。二次創業結束后,王會生認為,國投依靠電力、煤炭、港口等傳統產業和傳統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他在內部大聲呼吁,“我們被困住了,一定要突圍”。
2018年8月,國投獲得14A時,王會生再次提醒說:“我們面臨的經營形勢錯綜復雜,轉型發展的壓力前所未有”。
2003年至今,在國投前行的道路上,王會生就像船上的瞭望員,總是在關鍵的時候提醒國投人重振精神,及時捕捉有利的風向、潮流,讓國投這艘大船始終平穩、快速地向前行駛。
超強使命感
上任之初,王會生說:“我的目標就四條,企業有效益,國家滿意;公司有影響,社會滿意;遵紀守法,合作伙伴滿意;收入有增長,員工滿意?!?/p>
2004年,王會生力排眾議,行使一票否決權,否定了天津一個“進去就掙錢”的房地產項目。此后國投一直沒有涉足房地產行業。
2008年起,王會生4次向全國政協遞交提案,呼吁國家重視海水淡化。2009年起,國投開始在天津北疆煮海求水,同時開始研發國產化裝置。該項目二期投產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
目前,因為淡化水價格尚未理順,該項目承擔著不小的虧損,對此,王會生表示,淡水資源關系國家安全,國投的付出是值得的。
當然,國投的絕大多數投資,找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點。用王會生的話說,只有大多數項目賺錢,才有能力布局海水淡化這樣暫時不盈利的項目。
2012年,當國務院確定要在14個連片貧困地區進行產業扶貧,征求王會生意見國投能否牽頭時,王會生沒有絲毫猶豫。隨即,國投先后出資20億元,發起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和央企扶貧基金,并管理這兩支基金。
“通過產業扶貧基金,我們探索出這樣一條路——通過打通產業上下游企業、聯合地方政府、設立子基金等模式,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建起搬不走的銀行?!蓖鯐f,產業扶貧基金以保本微利的方試運作,更具可持續性。
黨的十八大以后,王會生提出要聚焦“命脈”和“民生”領域。國投以基金方式投資寧德時代、寒武紀、信達生物、華大基因等多家獨角獸企業,在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二次振興東北等國家區域布局中搶占先機?!皣洞蟮乃悸罚鷩覒鹇酝耆呛稀?。
黨的十九大之后,王會生提出,國投的使命就是“為美好生活補短板,為新興產業做導向?!贝撕螅瑖兜耐顿Y進一步聚焦到健康養老、檢驗檢測、先進制造和智能制造等國家的短板領域。
使命感,是王會生由內而外的一種本能。一方面是因為在央企工作多年,用他的話說:“央企的稱號就是最大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跟他早年的經歷密不可分。
王會生在黑龍江插隊時住過馬架子,冬天經常被凍醒。一到夏天,蚊子咬得成夜睡不著,加上凌晨兩三點天一亮,就得下地干活。“困得睜不開眼,就學著卷旱煙抽,嗆得滿臉是淚”。站在三天鏟不到頭的地壟溝里,他看不到盡頭,更看不到希望。
改革開放和恢復高考,給了王會生改變命運的機會。
王會生剛上班時,物資供應還很緊張。發點大米票,“大人舍不得吃,留給孩子熬粥喝?!碑敃r他住在勁松,上下班都是騎自行車,單程要蹬七十分鐘。路上看見一輛汽車,能羨慕半天,“從沒敢想過,有一天能有一輛自己的汽車?!?/p>
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王會生認為,“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為國家、社會做點貢獻呢?”
東北漢子有心人
上任第一年工作總結時,王會生就開始思考:我們這么辛苦干,為了什么?他說,國投的發展一為國家、二為社會,也要惠及全體員工?!拔腋肆Y源部講,對老同志要對待自己父母,對新員工要向對自己子女一樣看待”。這就是國投“為出資人、為社會、為員工”宗旨的由來。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王會生剛一上任,就遇上非典爆發。有幾個員工被隔離了,王會生就帶人去看望,去送菜送飯。公司要給員工發口罩和預防藥,一人一份?!凹依镆欣先四??你能躲起來偷偷喝?”王會生建議,家里有幾口人就發幾份。
2003年8月,新招聘的三位大學生發了工資要還助學貸款,導致生活困難,王會生聽聞后,當即決定由公司代還。同時他對這三位員工說:“公司不會讓你們簽‘賣身契’。你們覺得公司有前景,就好好干。要覺得不行也可以另尋高枝?!焙髞恚麄兌汲蔀閲兜臉I務骨干。
王會生對離退休老同志說:“國投的今天有你們的功勞,一定要讓大家活得體面?!眹稙殡x退休員工提供了活動場所,中午還提供午餐。每年年終、年中兩次向老同志匯報國投的發展變化,過年時送點香腸燒雞等年貨。他們說:“我們過的比誰都幸?!薄?/p>
面對青年員工,王會生經常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成功秘訣,“一是融入集體,二是干一樣像一樣”。
插隊時,整個大隊只有王會生一個下鄉青年,“干不好就入不了黨,上不了大學招不了工”。于是,他處處用心,無論犁地、割麥、趕大車,各方面要做到最好。到了冬天還要跟大家一起去縣城的公廁搶糞,刨糞坑經常濺得滿身糞渣子。因為表現好,第二年王會生就入了黨,當上了團支部書記、民兵營長。
到國家計委時,王會生已31歲。很多比他年齡小的同事已經當上了處長,他還是個“大頭兵”。“怎么讓人認可?啥事還得拔尖?!蓖鯐磕陥笏偷慕y計數據和文字材料,從來沒出過差錯。他所在的能源處,被稱為免檢處。
王會生46歲就當上了國投一把手,是當時最年輕的中管央企一把手。對他的言傳身教,國投青年員工感慨很深,“我們發自內心地把他當成偶像。”
作為一個性情直爽、愛憎分明的東北漢子,也有發火的時候。一些事情執行不下去或者推進緩慢,他拍過桌子,摔過打火機,訓哭過好幾位高管?!跋朊靼椎氖乱?,就要干好;看準了想不明白也要干,而且要干成。市場瞬息萬變,哪有那么多時間讓你想明白?”
當然,大家干得好,王會生也不掩飾自己。在羅布泊的地窩子里,在雅礱江畔的帳篷里,聽駐外員工講述工作艱辛時,王會生總會感動得落淚。他說,“國投的文化不是溜須拍馬的文化,是干事的文化。誰干得好,就會肩負更大的使命”,因此國投這幾年提拔、重用了一批重大項目、艱苦地區的干部。
王會生希望,國投這個大家庭,要把“健康”放在首位?!罢l搞歪門邪道,就把誰踢出去”。
十幾年來,王會生堅持每年講黨課,主要是講作風、抓班子。因為重視作風建設,集團層面沒有出現嚴重的違法違紀現象,這為其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也為國投的百年老店夢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基礎。(國資報告記者 劉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