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衛代表:為國際工業互聯網建設貢獻“中國方案”
高紅衛代表:為國際工業互聯網建設貢獻“中國方案”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3-13
“原始創新是中國式工業互聯網發展成功的關鍵所在。各國有各國的國情,發展階段不同,基礎稟賦不同,所處的發展階段、社會制度、市場特質不同,都決定了中國的工業互聯網不能照搬照抄任何其他國家的模式與規則,必須結合中國國情推動原始創新。在這一點上,航天云網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接受采訪時,詳細解讀了航天科工為國際工業互聯網建設貢獻的“中國方案”。
著力打造云制造產業集群生態
高紅衛告訴記者,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制造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航天云網選擇的發展路徑是首先搭建工業領域公共云平臺,從打造云制造產業集群生態起步,先把分散在全國各個角落市場主體的資源配置與業務流程優化工作放在中心地位,配合中國制造業的群體轉型,重點服務中小微企業生產方式轉變,以及企業組織結構和企業制度變革的需求,從云端企業“省錢、賺錢、生錢”三個層次逐步遞進,著力打造云制造產業集群生態。
航天云網采用“一腦一艙兩室兩站一淘金”的系統級工業應用,向遍布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用戶,提供普惠的免費服務與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并在全國“七個區域九個城市”推進云制造產業集群生態落地。同時,航天云網國際云平臺實現7種國外語言環境的上線運行。目前,該平臺已形成數十個柔性化生產協同制造及智能化改造應用實踐案例,促進了工業服務、工業設備和工業產品的社會化集成共享、優化配置和業務協同。航天科工制定了全球首個面向智能制造服務平臺的國際標準,并獲批“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互聯網+”、人工智能創新等國家級示范工程。
高紅衛表示,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是航天科工開辟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發展之路的初心,持續不斷的創新是航天云網勇立工業互聯網潮頭的關鍵。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和發展,是一個迭代優化、持續升級的過程。基于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向持續創新,是航天云網的發力點。隨著平臺的基礎架構完善、用戶更多,航天云網進入到了以實際應用為主要牽引力、用戶體驗好壞為檢驗工作成效主要標準的市場導向發展階段。
未來,航天云網致力于構建和涵養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云制造產業集群生態。由此應運而生的CMSS生態體系由應用提供方、使用方和運營方構成,三者形成互利共贏的生態圈,目的在于構建一個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為企業的數字化改造、產業的云化改造提供穩定可靠的整套解決方案。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如何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高紅衛認為,運用工業互聯網及蘊含在其中的新一代技術提供的先進工具、方法和手段對我國傳統制造業進行重新賦能,將產生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創新成果:
首先是企業的組織形態將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的科層式“金字塔”企業組織結構中的部分常規內部管理職能將被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共享資源交易功能所替代,企業組織將變得“小而精”。
其次是企業形態將向“極大化”和“極小化”兩端快速演變:極大化的平臺將產業鏈的縱橫業務數據囊括其中,通過數據挖掘應用形成超級產業生態,覆蓋整個行業甚至所有行業;極小化則是平臺上的企業借助于更加精細化、社會化的專業分工,通過能力協同與資源共享而全面小型化、微型化。
三是通用制造過程代工化將持續發展,直到全球只剩下幾個代工巨頭為止,品牌企業將逐步走向“空心化”(強于創意設計與市場營銷)。
四是傳統的“獨立”企業將逐步淡出市場,平臺型企業與平臺上的專業化企業緊密合作,以最專業的設計、最完整的能力和最低的成本將傳統的“獨立”企業逐一擠出市場,一批輕資產、高效運作的新型制造類企業將遍布全球。
鼓勵小微工業企業和科創企業到網上開廠
談及如何在新一輪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歷史進程中占有先機、掌握自身發展的主動權,高紅衛建議,進一步支持有能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搭建跨行業、跨領域的全業務鏈條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更多小微工業企業和科創企業、科創人員到網上開廠,邁出融入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的關鍵一步;將政府的監管與服務職能(比如工商、稅務、質檢、生產安全等職能)主動嵌入到跨行業、跨領域的全業務鏈條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中,為建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奠定基礎;建議將各類可以共享的公共資源(教育、科技、文化、醫衛、法律等資源)主動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方便企業運用這些公共資源,避免相同資源各地重復投入,為“綠色發展”、“共享發展”增添新的內涵。
點擊圖片 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