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段玉平把擔當和作為留在羌塘改則
中國移動段玉平把擔當和作為留在羌塘改則

文章來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10-16
段玉平是誰?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的群眾說他是扎根基層為民解困的好縣長;貧困學生及家長說他是平易近人真誠友善的好心人;縣里領導干部說他是忠誠擔當苦干實干的好黨員。
2016年7月,時任中國移動江蘇公司連云港分公司紀委書記、副總經理的段玉平響應國家號召,前往西藏阿里改則縣對口援藏,擔任阿里地區行署副秘書長、改則縣委常委、副縣長。援藏三年來,他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苦干實干,把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擔當和作為留在羌塘改則,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稱贊。
一、把綠葉菜種上雪域高原
改則縣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每年冬季長達8個月,有記錄的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多度,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60%,生存環境惡劣,是“三區”疊加地區(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國家深度連片貧困地區)。
剛進藏時,高原反應折磨得他吃不好、睡不好,但為了肩負的使命,身體稍稍適應的段玉平立即開展調查研究,熟悉社情民情。走訪中,他發現內地餐桌上常見的青菜,在改則縣卻異常“金貴”,原來縣里的蔬菜都是從內地經拉薩轉運幾千公里運來的,冬季常常大雪封山,運菜的車子有時半個月都進不來,當地干部群眾只能吃土豆、洋蔥等根莖類蔬菜,葉子菜成了奢望。
為此,段玉平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投入中國移動援藏資金1785萬元參與蔬菜大棚建設。2018年,蘿卜、白菜、青椒、黃瓜、西紅柿等棚產蔬菜陸續端上了改則群眾的餐桌,而且因為節省了運費,縣里的平均菜價下降了20%,解決了干部群眾吃菜難的問題,10多個貧困戶就業致富。2019年,中國移動又追加投資1015萬元,繼續參與蔬菜大棚的建設,全部46個大棚建成后,將滿足全縣30%以上的蔬菜需求,解決120多個貧困戶就業。
改則牧民的主食是糌粑(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粉)。之前,縣里群眾吃的糌粑都是從日喀則、拉薩等青稞產地買來的,不僅價格高,而且不新鮮。為了讓群眾吃上新鮮的糌粑,他申請投入中國移動援藏資金13.56萬元,購入機器設備建成糌粑加工廠。這樣一來,糌粑價格就從原來的每斤5元下降到4元,而且還是剛磨好的香味撲鼻的糌粑,并解決了12個貧困戶就業。
易地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一招。中國移動出資398萬元、參與建設的“圓夢新居”社區也在改則縣縣城落地生根,社區的199人都是從海拔4800米以上、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北部三鄉搬遷下來的。同時,在阿里地區首府獅泉河所在地,中國移動投資543萬參與建設的“康樂新居”也投入使用,上千牧民搬進了新居。牧民搬到新居后,不僅改變了世世代代“逐草而居”、“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而且學到了新技能,找到了新工作,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因地制宜興旅游助教育
改則縣是純牧業縣,不產任何農作物,由于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地下豐富的礦產資源也不能開發,這些因素限制了改則縣的發展。初到改則時,“做什么?怎么做?”是段玉平天天思考的問題,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瞄準了旅游產業,并依靠在江蘇工作時積累的資源,將改則與內地相連。
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段玉平幫助很快成立了改則縣旅游開發公司,對縣里的旅游產業、產品進行市場化開發。2017年2月,他聯系連云港市慈善總會,自己捐款5萬元,成立了“連云港市慈善總會中國移動援藏基金”,募集資金19.37萬元,在改則縣建成了“特色產品商店”,集中展銷當地羊絨加工制成的“森郭”牌羊絨制品以及麻米牌藏香等土特產品,2018年營業半年就盈利100多萬元。此外,他還親赴新疆軍區、南疆軍區、阿里軍分區,收集“進藏英雄先遣連”的史料,看望慰問健在老戰士王興才,推動“先遣連革命紀念館”開工建設。
地域限制的,還有教育環境的改善。扶貧先扶“智”和“志”,作為一個從湖南澧縣打拼出來的農家子弟,段玉平對此深感認同。上任后,段玉平一氣走訪了全縣九所中小學,發現3750多名中小學生中30%以上來自貧困家庭。摸清貧困學生情況之后,段玉平通過自己的朋友圈,發動內地的親朋好友,對這些貧困學子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三年來,共有10省市150多名愛心人心,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學生348人次,捐款達45萬多元。有十多個孩子和內地的愛心人士結成親戚,保持微信、電話聯系,立志考入內地上學就業,他自己也認領了一個藏族女兒其美卓瑪。
為了盡可能多的幫助貧困學生,段玉平還聯系了江蘇移動南京分公司團委等十多家單位,對口支援改則縣,為學校捐贈衣服、新華字典、運動器材、電腦、打印機、文具等物資,價值70多萬元。他還率先捐款1.5萬元,募集10.8萬元愛心捐款,在改則縣中學、完小分別設立“杰瑞”“育蕾”兩項勵志獎學金,以勉勵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去年11月10日,首批72名學生拿到了共計29700元的獎學金。
此前,先遣鄉等5個鄉沒有通電,學校里的消毒柜、洗衣機都成了擺設。尤其是孩子們使用的餐具無法消毒,臟衣服也無法及時清洗,帶來了巨大的健康隱患。段玉平立馬在朋友圈里帶頭募捐五千元,并聯系南京銀行連云港分行等江蘇愛心企業,籌資近8萬元,為5個鄉陸續配備了柴油發電機和柴油,解決了學校的用電問題。
三、援藏雖苦但心中有力量
抓民生、促經濟,興教育,段玉平以一名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撲下身子干實事、聚人心、促發展。剛進藏時,艱苦的環境讓他吃了不少苦頭,開會爬個四五層樓都要中途休息幾分鐘歇口氣。有人曾勸他,可以多申請回內地招商引資,順便休息調整一段時間,省得在這兒受罪。但他卻認為援藏時間有限,使命光榮,不能混時度日。
剛到改則縣的那年冬天,段玉平住在簡陋的兩層小宿舍里。誰知樓頂的防水層被凍裂了,白天太陽一曬,樓頂積雪化成的雪水順著墻壁流進屋內,像瀑布一樣。他只好拿毛巾吸水,幾分鐘就要擰出一盆水倒掉,直到半夜氣溫降低將雪水凍住。第二天,他找來梯子,爬到樓頂,把積雪冰塊鏟掉,才避免水淹宿舍。喝水、吃飯的困難也要克服,改則縣的地下井水含重金屬和礦物質嚴重超標,不能飲用,工作之余,他還要抽出時間自己做一日三餐。
2017年及以前,改則縣沒有瀝青路,都是沙土路,而且路上沒有手機信號,萬一發生意外,救援只能靠等。為此,段玉平下鄉調研前,都要準備好足夠的衣食等物資,以防止路上遇到車輛拋錨,救援來的不及時。2017年7月16日,在運送愛心物資去古姆鄉小學的路上,因公路被洪水沖壞,路面接連出現了兩條大溝,他和司機德江只好拿著鐵鍬挖土填溝,海拔4900米,挖幾鏟子就要大口大口喘氣休息一會,直到路面平整,他們才繼續前行。但這不是他唯一一次遇到這樣的險情。
“不嫌累,不怕麻煩”是改則干部群眾對段玉平最深刻的印象,無論是中國移動援藏項目的落地執行,旅游產業的開發宣傳,還是教育條件的點滴改善,他都親力親為。為了將捐資助學的事情落實到位,段玉平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來回奔波了幾萬公里。他去西藏時帶著的兩雙鞋都已磨破,其中的一雙皮鞋更在腳后跟處磨出一個雞蛋大的洞。雖不分管教育,但因為他經常往學校、學生家里跑,很多改則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都認識這個當地教育界“名人”,在路上遇見他時,會以藏族禮儀打招呼。
援藏之前,段玉平已是江蘇移動連云港分公司的副總經理,工作體面,生活美滿。當援藏的機會擺在他面前時,無論是段玉平個人,還是他的家庭都面臨著“去還是不去”的抉擇,但段玉平打心底里感激這些年來黨和中國移動對他的培養。他一邊安撫有些情緒的妻子和父母,一邊妥善安排他們接下來的生活。援藏近三年,妻子忙碌于工作和家庭之間,一個人扛起生活中所有的困難。而10歲的女兒卻因為父親長期不在身邊,略有些叛逆,學習成績也出現了下滑。這是段玉平對家庭最大的愧疚。三年改則行,還給段玉平留下了許多身體上的病痛:左心房左心室肥大、三尖瓣血液回流、肺部出現結節,視力嚴重下降……他卻不以為然,認為“身體上的問題可以慢慢恢復解決”。
艱苦的環境、家庭的羈絆、身體的透支都沒有讓段玉平輕言放棄,他常提醒自己“援藏為什么,援藏干什么,援藏留什么”,把藏族同胞當親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根基層,苦干實干,通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實事改善著改則縣的社會經濟、群眾生活。“三年改則行,一生援藏情”,三年援藏即將結束,他直言與西藏的情緣將繼續延續。無論未來身處何方,那個海拔4700米的地方,都將是他一生的關注所在。
【責任編輯: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