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電工作部先進事跡
國家電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電工作部先進事跡

文章來源: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10-16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人口密度小,是國家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惡劣的自然條件,使電力這一關系千家萬戶,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發展滯后,成為制約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瓶頸。國網西藏電力清醒認識到:“西藏要脫貧,電力需先行”。為助力西藏自治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給西藏各族群眾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國網西藏電力農電工作部認真落實國家電網“強化行業扶貧”和“深化定點扶貧”十大行動計劃,開啟了一條電靚高原、助力脫貧的攻堅之路。
當好“先行官”,助力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西藏電力起步晚,底子薄,直到2010年,還是全國唯一一個孤立運行的省級電網,電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此,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國家電網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計,攻堅克難,從科學規劃到爭取立項,從獲得批準到開工建設,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每一個項目都傾注心血。2011年,青藏直流聯網工程建成投運。2014年,川藏聯網工程竣工投產。2018年10月,藏中聯網工程順利投運。3條“電力天路”累計投資391億元,歷時10年時間,共10多萬名電力建設者參與建設。
越過5400多米的雪山,跨過冰川河流,踏過齊腰深的積雪。餓了吃口干糧,渴了喝口雪水,輸液的液體凍住了,暖化了接著輸。一對對因雪盲而充血的眼睛,一張張因長期缺氧而黝黑發紫的臉龐,一雙雙因高寒而凍得腫脹的手腳,他們也只是血肉之軀。但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個個挺拔而又偉岸的身軀在長達4000多公里的工程戰線上頂風冒雪、戰天斗地。“寧肯多翻幾個山頭,多走幾公里地,也要保護好這片林木草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啊。”這是他們經常說的話。在守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他們創造了世界電力建設史上的奇跡。10年建設期間,身患高原病、凍傷的同志不計其數,上不能盡孝、下不能盡責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愧疚。李克強總理曾在青藏直流聯網工程投入試運行儀式時,深情贊譽國網人對黨忠誠,敢打硬仗,勇于奉獻。
通過不懈努力,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電工作部建成了500千伏超高壓主電網,終于打破了電力短缺的發展瓶頸,為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電力保障,助力自治區實現了全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歷史性跨越。
架起“連心橋”,服務邊疆群眾脫貧致富。作為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西藏近80%人口都在農牧區,小康不小康,關鍵就在農牧區。主電網“大動脈”的升級,為農村電網“毛細血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血液”。加強西藏農牧區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貧困農牧民群眾脫貧,就成為他們服務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邊境鄉—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的殷切期望,更是對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建設與民生改善的深情牽掛。受制于自然條件,玉麥鄉因為缺電,一直無法開展農牧產業扶貧。冬天的玉麥鄉,天寒地凍、大雪紛飛,云霧彌漫、能見度低,寸步難行。為了讓玉麥鄉的農牧民早日用上大電網的電,克服重重困難,肩扛手拿、牛背馬馱,提前 90天讓玉麥鄉群眾在藏歷年除夕用上了大電網的電,農牧民群眾把一條條潔白的哈達獻給電網建設者,一句句“洛薩扎西德勒”暖人心窩!2018年2月,卓嘎在參加全國人大第十三屆一次會議時動情的說到:“我們玉麥鄉的發展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我們通往外界的公路通了,我們有電了,安居新房正在建設當中,我們村里有商店,有餐館,有民宿,正在發展旅游業,我們買東西不需要用現金,直接用手機就可以支付了,真的很方便。”
2012年以來,西藏農網電網建設累計投資252億元。在推進農網“戶戶通電”的同時,集中發揮行業優勢,將電網建設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配套,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建成,完成248個易地扶貧搬遷供電工程,解決近8000戶貧困人口供電問題,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專門開辟扶貧項目用電綠色通道,保障民族手工業加工廠、牦牛育肥基地、家庭式旅館等扶貧項目用電,帶動產業發展。積極服務農牧區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169個村的抽水用電問題。目前,西藏大電網已覆蓋64個縣,供電人口280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80%。電力充足了,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干勁也足了。2018年底,全區74個貧困縣中55個已達到摘帽條件。
【責任編輯: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