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信息網:國資委向管資本轉變 監管體制職責邊界或更清晰
中國金融信息網:國資委向管資本轉變 監管體制職責邊界或更清晰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9-12-02
日前從“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政策吹風會上了解到,國資委正通過調整內設機構職能、強化管資本職能、開展授權放權和改進監管方式手段,推進國資監管職能轉變。
四個維度實現職能轉變
近日,國資委正式印發了《關于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緊緊圍繞“管資本”這條主線,從總體要求、重點措施、主要路徑、支撐保障四個維度,構建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工作體系。
“《實施意見》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實現四個轉向、突出五項職能、優化四個路徑、強化四個保障’。”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翁杰明在政策吹風會上表示。
實現四個轉向。通過轉變監管理念、調整監管重點、改進監管方式、優化監管導向,確保轉變精準到位。
突出五項職能。聚焦優化國有資本配置,管好資本布局;聚焦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管好資本運作;聚焦提高國有資本回報,管好資本收益;聚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管好資本安全;聚焦加強黨的領導,管好國有企業黨的建設。
優化四個路徑。以國資委權力責任清單為基礎,厘清職責邊界;以法人治理結構為載體,依法制定或參與制訂公司章程;以分類授權放權為手段,根據企業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授權放權,充分激發企業活力;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為重點,切實減少審批事項,實現實時在線動態監管,加大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不斷提高監管效能。
強化四個保障。統一思想認識,凝聚系統共識,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加強組織領導,有效落實責任,確保改革要求落地;完善制度體系,強化法治保障,推動將管資本有關要求體現到有關法律法規修訂中;改進工作作風,提升隊伍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國資監管干部隊伍。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麗莎認為,印發《實施意見》充分顯示了國資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國資監管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作為一家百年央企、在港央企,招商局集團在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過程中,根據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要求,結合企業特點和戰略需要,持續打造‘權威總部’、‘價值總部’、‘創新總部’。”招商局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宏表示,一是堅持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集團董事會實現了合規運作和依法行權,為接受國資委授權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二是持續優化總部職能,將管理資源和焦點向戰略引領和風險管控等關鍵職能集中,逐步構建精簡高效、職責明確、運轉快速、協調順暢的組織架構體系,總部“管資本”的能力顯著增強;三是充分考慮實業、金融等業務的不同特性,對業務板塊實行專業化和差異化管理,通過發布年度管控優化清單等方式,不斷加大對二級公司的放權和授權力度,擴大所出資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明顯提升。
中國國新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渝波結合中國國新的實踐探索,分享了四點關于《實施意見》的認識體會:一是準確把握運營公司的平臺定位。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上接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機構,下接資本運作和企業經營,是落實管資本為主要求,將國資監管要求轉化為股東意志、進而落實到市場行為的重要載體和樞紐。
二是深刻理解資本運營的功能作用。對于運營公司而言,雖然沒有主業限制,但發展不能失焦,資本運營必須高度契合國家戰略,要牢牢聚焦進入實體產業的國有資本,以虛活實、以融促產;既要以提高資本回報為主要目標,又不能只盯著財務回報,要通過投資引領、培育孵化等方式,在落實國家戰略上發揮應有作用,大力促進中央企業科技創新、“走出去”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三是主動適應監管方式的重大轉變。轉變監管方式既是國資委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激發企業微觀主體活力的重要舉措,也對運營公司適應管資本為主、完善管控模式提出了明確要求。對運營公司而言,既要健全治理結構、完善組織體系,確保授權“接得住”;也要優化管控模式、提升管理能力,確保自身“管得好”,即對核心業務板塊要加強戰略和財務管控,確保資本運營高效規范,對參股企業要以財務管控為主,依法履行治理程序,關注資本流動和回報情況。
四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最大的政治優勢,只有將強根鑄魂貫穿企業改革發展始終,才能為運營公司試點的順利推進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在實踐中,運營公司要當好加強不同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探索者,立足運營資本流動性和所投企業多元化的實際,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有效方式和途徑,積極構建適應運營公司特點的黨建工作新模式,確保國有資本投資到哪里、黨的建設就加強到哪里。
周麗莎表示,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是以管資本為主轉變國有資產監管職能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厘清國資監管機構的職責邊界,切實轉變直接管理的監管理念,更多依托產權關系和資本紐帶、更多依靠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結構、更多采取行使股東權和發揮董事作用等手段履行出資人職責,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從“管企業”到“管資本”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認為,管資本的關鍵在于:一是要轉變觀念,從思想上將“管企業”轉向“監督企業”;二是要轉換機制,要將行政化機制轉換為市場化機制,國資委不再是行政機制下的國有資產的管家,而是市場化機制下的股東,國資委只履行股東的權利,不再干預國有企業日常經營活動,國有企業回歸到市場化機制環境,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自主決策,獨立運營。
周麗莎表示,從“管企業”到“管資本”,從主要采取行政化管理手段轉向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管資本”更加尊重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和企業法人財產權。厘清國資監管機構的職責邊界,切實轉變直接管理的監管理念。“管資本”著眼國有資本的價值貢獻,更加關注國有資本的整體收益和控制力。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保值增值,推動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更好服從服務國家戰略需要。 “管資本”更加關注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更能引導企業追求發展質量效益。
對于國資監管職能的著力點,周麗莎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聚焦管好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二是聚焦規范資本運作,構建國有資本規范化專業化管理體系。三是聚焦提高資本回報,構建國有資本高效運營體系。四是聚焦維護資本安全,構建國有資本全鏈條監督體系。五是聚焦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構建國有資本控股、參股企業黨的建設體系。(記者陳奧)
【責任編輯: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