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穩就業”要先“穩企業” 政策組合拳助企業度“寒冬”
中國青年報:“穩就業”要先“穩企業” 政策組合拳助企業度“寒冬”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0-03-10
3月初,杭州已是春意盎然,36歲的章俊也越來越感受到“暖意”。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住宿餐飲業首先遭受沖擊。章俊在西湖附近青芝塢經營的餐廳民宿也一下子蕭條起來。但是近來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又讓他心里暖了起來。
2月22日,國家發改委出臺階段性降低用電成本政策。幾天后,當地供電公司就返還章俊2月商業電費總額的5%。“(政策)來得太及時了!”快一個月沒生意做了,章俊正發愁接下來怎么熬,沒想到就來了“及時雨”。供電公司還承諾將2月最后幾天的優惠電費在3月統一減免。
電費一項支出占章俊日常成本的30%以上。他算了算,疫情控制住,開放堂食和住宿后,店里一個月能省幾千元電費。
多部門頻出“硬核”措施
3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必須更有針對性加大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力度,更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穩就業就必須先穩企業。為了讓企業能夠渡過難關,過去一個多月,國家發改委、人社部等多部門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
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穩崗就業,人社部會同有關部門打出“免、返、補、緩、服”的階段性政策組合拳,實行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單位繳費,擴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受益面等舉措。據人社部估算,預計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將為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降低成本5000億元以上。
各地政府也相繼推出2020年度穩崗補貼政策,明確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此外,各地還針對“穩就業”出臺了更具針對性的措施。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這是傾聽企業心聲、去粗取精,選出最有針對性、最能讓企業得實惠的硬核措施,“這些政策對企業尤其小微企業是福音,對個別企業甚至是救命稻草。”
“現金流是擺在企業眼前的最大難題。”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一直關注疫情發生以來的政府舉措。他表示,階段性減免對于一些中小微企業來說,不僅是一劑“止痛藥”,也是“強心劑”。
早在1月底,央行等五部委就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政策明確各金融機構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央行先是專門安排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發放給9家全國性銀行和10個重點省市的地方法人銀行,支持金融機構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隨后又增加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
不僅有資金上的支持,還有行政上的保障。簡化復工復產審批和條件、清理取消阻礙勞動力有序返崗和物資運輸的繁瑣手續等即時性政策,都為企業復工復產、正常運轉掃除了障礙。
“保企業就是保就業。”蘇劍認為,企業的核心是人,國家出臺的這些政策就是通過降低企業資金壓力、讓企業熬過這場“寒冬”,也讓企業里面的人能留下來。
穩就業的關鍵是穩需求
除了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政策還細化到了更多群體。
2月2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和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應對疫情影響 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的指導意見》,通過減免社保費用、減免房租、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降低個體工商戶經營成本。
為了就業穩崗,人社部已啟動線上招聘,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已累計發布了各類就業崗位信息近千萬個。各地人社部門正在從用工需求和打工意愿兩方面發力,促進信息的有效對接。一方面,從輸入地廣泛收集企業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從輸出地全面摸排農民工外出意愿和健康狀況。
同時,人社部已經開通了兩大求助平臺,分別是面向企業的用工對接服務平臺和面向勞動者的出行服務小程序。企業可以登錄填報返崗遇阻人員信息,勞動者也可以掃碼填報返崗需求。
目前,全國返崗復工的農民工達7800萬人,占今年春節返鄉的60%。從農民工返崗復工的去向看,主要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廣東、浙江兩地外省農民工返崗復工率達70%,江蘇的外省農民工返崗復工率約為60%。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認為,穩就業也要從整個產業鏈上做全局考慮,比如目前受影響較大的餐飲業,上游的食物供給充足,但下游餐飲行業沒有客源,整個鏈條上的企業可能還是會受影響。
“政府和企業要形成合力。”在一系列政策中,蘇劍最關注的是企業“降薪輪崗”,湖北、河南、貴州等多個省份提出,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采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
企業的成本一般分為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蘇劍認為,眼下,企業降低成本的最佳手段就是調整可變成本,而可變成本中勞動力占“大頭”,企業一般遇到經營困境,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裁員。
“降薪輪崗目前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蘇劍認為,通過企業和員工協商的方式,保留住職位,把勞動力成本降低,一些企業也許就能挺過去。“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勞資糾紛”,蘇劍建議各地政府要發揮好作用,幫助企業和員工達成協議,此外,企業自身也要思考如何調整經營業態,在疫情期間維持運轉。
“穩就業不僅要在供給側上下功夫,還要思考如何在需求側發力。”蘇劍認為,目前政府在資金上的扶持,是一種從供給側角度出發的救急辦法,很有必要。但從長遠看,企業生產的產品必須要有消費者購買,“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也不行,穩就業的關鍵還是要穩需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寧迪 通訊員 田諾)
【責任編輯: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