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5-10
內蒙古卓資縣、西藏尼瑪縣、甘肅合作市和夏河縣、海南五指山市和保亭縣……從塞北草原到海南椰島,從陰山腳下到雪域之巔,中國海油定點扶貧的足跡深情踏印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1995年承擔定點扶貧任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海油堅持“解困、扶本、造血,建立長效機制”的扶貧工作原則,累計投入資金超過6.4億元、派出掛職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58人,全面助力脫貧攻堅。隨著3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宣告卓資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中國海油對口幫扶的6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
解困——聚力先解燃眉之急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既需要統籌兼顧、全面用力,又需要次第落子、有序推進,首先聚焦貧困地區最急切的需求,千方百計幫渡難關。
“整個尼瑪縣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沒有一所初中,沒有完善的醫院,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沒有自來水,縣城400多戶居民有三分之一用不上電,生火取暖、做飯主要靠燒牛羊糞……”回憶起初到尼瑪縣時的情景,中國海油第一批援藏干部崔立軍感慨萬千。
條件差,幫扶難,再苦再難也要迎著上。2002年至2004年,中國海油投入資金6000萬元,幫助尼瑪縣建起了第一條主干道、第一條商業街、第一座賓館、第一棟綜合辦公樓,4000余戶牧民用上了太陽能。2005年以來又繼續籌措經費,支持1725戶牧民安居房、2000戶太陽能照明等工程項目,昔日的荒瘠之地逐步蛻變,如今已成為藏北羌塘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醫療條件落后是貧困地區普遍面臨的問題。前些年,內蒙古卓資縣沒有傳染病房,老百姓患了傳染性疾病只能往周邊市縣醫院轉診,中國海油籌措300萬元資金,援建總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傳染病房區,結束了卓資縣沒有傳染病房的歷史。在基礎設施薄弱的甘南藏區,中國海油先后為合作市和夏河縣建成了1個市級中藏醫醫院、5所鄉級衛生院和6個畜牧獸醫站。
合作市和夏河縣地處牧區,牧民居住分散、經濟來源單一,過去不要說住上“水電暖”一應俱全的房子,有時一頂帳篷也成了問題。中國海油實施“牧民新生活”項目,籌措資金援建了18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并為貧困牧民購置功能齊全的帳篷1100余頂。
安全飲水是人的基本需求。針對貧困群眾飲水難問題,中國海油引入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的“母親水窖”公益項目,建成水窖7000口,受惠貧困群眾超9萬人。
地處海南島中南部腹地的五指山市長期受缺路、缺水、缺電“三缺”問題困擾,中國海油捐資建成1條鄉村硬化路、17個光伏電站、7個飲水工程。
2018年盛夏,海南五指山市通什鎮應示村籃球比賽正在進行,籃球場上方7米處,由上百塊光伏板組成的“遮陽傘”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中國海油2017年11月建成的“空中電站”。駐村第一書記符亞娜一邊觀看比賽,一邊記錄當天光伏發電數據,她的手機屏幕顯示,當日光伏發電量393.1千瓦時。符亞娜指著光伏電板說:“這個‘空中電站’既是籃球場的‘遮陽傘’,也是老百姓的‘金銀板’,發電收益讓村里的貧困戶、五保戶每年都有分紅。”
扶本——精神一出百事興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扶志,精神立起來,個別貧困群眾才不會靠著墻根曬太陽。
海南自然稟賦優越、發展潛力巨大,但一些貧困地區群眾還需要找到自我發展的方向、煥發脫貧內生動力。中國海油首倡“生態科技特派員”制度,會同地方政府選派73名生態科技特派員走村串寨,宣傳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送技術、送信息、送志氣、送信心,培養了一大批致富帶頭人。
說起保亭縣毛感鄉貧困戶朱春紅,中國海油掛職干部金海波有許多追憶和感慨:“他家原來的房子是用木頭撐起的舊瓦房,房頂有些地方已經塌陷了,他提不起精神。如今養羊養得起勁兒的他像變了個人,住進了新房,渾身都是勁,我們又幫他在家門口的洼地挖了個魚塘。”
脫貧致富離不開黨組織引領,中國海油廣泛發動所屬單位基層黨組織與貧困地區基層黨支部開展“支部共建”活動,以共建促黨建,以黨建帶脫貧,形成互促雙贏的良好局面。
一些貧困群眾缺乏脫貧自信,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掌握脫貧技能。中國海油在西藏尼瑪縣組織天然飲用水生產操作和工程機械駕駛培訓,在海南保亭縣組織檳榔黃化病防治和百香果種植培訓,在甘肅合作市組織高原藜麥生產和加工培訓……
“扶精神”短期靠宣傳培訓,長期靠發展教育。中國海油在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上向來不遺余力,投入專項資金幫助多所學校完善教育設施、改善教學條件。同時,設立助學基金,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發動員工與貧困生“結對幫扶”,目前已經有683名貧困生每人每年得到1000元的資助。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內蒙古卓資縣,中國海油按照國家一級標準捐資援建了1所幼兒園,有效解決了500余名貧困家庭子女入園難問題。
增強信心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讓貧困群眾得實惠。2019年,中國海油與當地企業共同出資支持甘南州工服、工鞋“扶貧車間”建設,并以政策性統一采購方式給予訂單支持,既提升了就業群眾的脫貧信心,也拓寬了企業生產必需品的供應渠道。
開設“脫貧攻堅惠農超市”是中國海油的又一項創新舉措,“以表現換積分、憑積分換物品”的管理模式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這一舉措在海南保亭縣9個鄉鎮推開以來,參與積分兌換的貧困戶已達6000多戶。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一直是老百姓擔憂的事,中國海油投入專項資金,為貧困人口購買大病商業保險,為農村低收入戶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穩的脫貧戶購買防貧保險,截至去年底,僅內蒙古卓資縣就有771名患病群眾因此受益,總計獲得理賠178.02萬元。
造血——計議宜作長遠計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不同區域有不同發展基礎、不同自然稟賦,扶持產業也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牦牛產業是甘肅夏河縣最具特色、最具潛力的農牧產業。中國海油自2018年起大力扶持優質牦牛與娟犏雌牛高效繁育示范項目,支持專業合作社開展牦牛繁育復壯,有效帶動6個鄉鎮的1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增收3000元。同時,推廣牦牛乳深加工技術和半舍飼養殖模式,助力“甘南牦牛乳都”建設,促進草場植被恢復保護,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海南五指山市盛產紅茶等優質特色農產品,受物流、宣傳、營銷等因素制約,好東西沒人知道,知道了也賣不出好價錢。中國海油采取電商營銷、加油站代銷等方式為產品找銷路,五指山紅茶還走進了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和第十九屆國際液化天然氣行業會議。
茄子618箱、青瓜177箱……2月20日14時,一輛滿載新鮮蔬菜的貨車駛入武漢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后勤保障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海油從海南保亭縣采購54660斤蔬菜運達前線,既馳援了武漢人民抗擊疫情,也幫助了扶貧地農戶增加收入。
熏雞、亞麻籽油等是內蒙古卓資縣的特色產業,中國海油有針對性地加大幫扶力度,推進熏雞保鮮項目,熏雞的保質期由3~5天延長至15天,進入北京等多地的市場。
電商營銷越來越成為產品“走出去”不可或缺的新渠道,中國海油每年安排專項經費支持電商項目,2018年開通的“京東卓資特產館”“有贊卓資特產”等電商平臺幫助卓資縣實現了921.6萬元的銷售額,帶動了769個貧困戶實現增收。
中國海油還積極對接10多家銀行,推進扶貧產品進駐銀行電商平臺,幫助實現直接面向全國數億客戶的跨越式突破,農行電商平臺上線僅一個多月就實現9000多筆交易,銷售額達80多萬元。
定點扶貧市縣普遍地理位置偏遠,但風光秀麗、旅游資源豐富,中國海油聯合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大旅游資源整體開發力度,陸續推出“藏文化專線游”“九色甘南行”“黎族非遺文化游”“輝騰錫勒草原游”等特色旅游項目,僅2019年甘南旅游扶貧項目就為當地創收230余萬元。
扶產業、促“造血”貴在做大與貧困群眾利益聯結緊密的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中國海油創新扶貧模式,2019年投向內蒙古卓資縣梨花鎮的資金,由鎮政府采取資產入股的方式,投入當地生豬養殖屠宰龍頭企業,鎮政府每年收取投資額的8%,作為下屬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用于發展生產、設置公益性崗位和獎勵就業等,283個農戶因此長期受益。
“中國海油已經成了卓資人民的好親戚、好朋友。”“海油人是我們永遠的親人。”內蒙古卓資縣縣委書記王曉軍和海南保亭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符蘭平飽含深情的話語,是對中國海油多年努力的認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中國海油將繼續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繼續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壯大,全面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了那方水土那方人開拓更美好的前景繼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