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建對口幫扶陜西省鎮巴縣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
中國能建對口幫扶陜西省鎮巴縣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

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5-10
坐落在陜西省鎮巴縣涇洋鎮新街的鎮巴彼岸文學社,是作家王叢飚創作小說《走出大山》的地方。作者用小說的藝術形式,寫出了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們,企盼突破大山的阻礙,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
如今,在鎮巴新街經營鮮花生意的張仕蘭,并不知道旁邊的房子里,曾經有大作家在此寫就成名作。作為昔日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張仕蘭的生活已經今非昔比,在她身上,因生活改善而散發出來的新氣質,卻是中國能建對口幫扶的鎮巴縣從深度貧困到脫貧摘帽,一路走來的真實映射。
提高站位 踐行初心使命
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央企業,中國能建牢記使命與責任,充分認識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不斷提高精準扶貧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
2016年以來,中國能建多次召開黨委會議,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中國能建定點扶貧工作。中國能建要求,所有成員單位都必須深度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響鼓重錘,精銳出戰,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該公司主要領導多次實地調研漢中市、鎮巴縣定點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并就攜手打贏脫貧攻堅戰與當地政府深入交流,合力打造中央企業和地方政府合力扶貧的典范。2016年,中國能建正式發布《中國能建駐陜企業“十三五”定點扶貧工作規劃》,對定點幫扶陜西鎮巴縣進行了統籌策劃,系統部署,具體實施,建立了工作有計劃、過程有管控、效果有評價的扶貧工作機制,經過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扶貧成效得到了鎮巴縣人民的廣泛贊譽。
因地制宜 精準施策促發展
鎮巴縣涇洋街道辦蒿坪子村陷入貧困的原因,李峻峰都清楚。作為中國能建選派駐村第一書記,一到村上,他就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進村入戶開展實地調查摸底工作,取得第一手資料。
地處大山深處無支柱產業、歷史上基礎設施欠賬多、貧困戶缺乏勞動能力,村民種植農作物,只能滿足家庭口糧需要,村級集體收入為零。此外,村里貧困戶中大半是沒有勞動能力,或勞動能力不足,也是致貧的重要原因。他把這些情況向集團公司領導匯報,并提出建議,一是整治村莊環境,打造宜居新村;二是培育村集體經濟,壯大扶貧產業;三是發展教育衛生,激活脫貧攻堅內在動力。李峻峰的建議得到了采納,由此,蒿坪子村也找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發展之路。
整體環境還好的蒿坪子村,也有部分村小組臟亂差現象突出。中國能建按照“生態、宜居、環保、文明”的理念,以“生態文明村”的援建要求建設,并多方聯系協調規劃、資金、建設等保障到位。
如今,蒿坪子村容村貌,已煥然一新,村道巷道全部硬化,安裝了照明路燈、監控探頭,改建了自沖式公廁,新建的文化活動中心、文藝大舞臺安放了運動健身器材。看到新村建設得這么漂亮、舒適,村民觀念得到了轉變,養成了自覺維護環境衛生、倡導文明生活的新風尚。
三年來,中國能建在鎮巴蒿坪子村、東院社區、碗廠溝村三個深度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策略,直接投資數千萬元,完成了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光伏扶貧、教育資助等30余個項目,切實增強了當地經濟造血功能,有效改善了當地基礎設施,優化了產業結構,加快了脫貧群眾的致富步伐。
創新扶貧 構筑脫貧致富路
中國能建及所屬企業在鎮巴多年的扶貧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要激發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和提升貧困人口發展能力,核心是促進形成自強自立、爭先脫貧的良好氛圍,推動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輸血式”“保姆式”幫扶,只能解一時之困,不能拔窮根,更不可能走上致富路。
正是基于這樣的深刻認識和深入思考,中國能建不斷創新完善扶貧模式,打出、打響教育、民生、產業等多模式扶貧的“組合拳”,有力保障了鎮巴的高質量脫貧摘帽。
結合鎮巴扶貧產業普遍面臨有數量、沒質量,有品質、沒品牌,有品牌、沒名氣的矛盾,中國能建創新品牌扶貧的新思路,按照“培育-支撐-品牌”的產業發展路徑,推動鎮巴農產品融入全國大市場。中國能建助力鎮巴“秦南易購”區域及線上品牌成功打造,2019年營業額已經超過1億元;定點幫扶蒿坪子村原生園合作社注冊的“質盈”三大類商品電子商標證書頒發,原生園淘寶網平臺上線;東院社區明全青花椒在行業內已經小有名氣。品牌經濟的不斷發展,有力促進了鎮巴農業產業壯大,實現了產品溢價,提升了品牌價值,鎮巴當地經濟發展獲得了持續的造血功能。
在消費扶貧上,中國能建深度挖掘鎮巴縣的特色和優勢,結合員工消費新需求,創造性推出了消費扶貧模式,并出臺《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的指導意見》,要求各所屬企業工會將工會活動和消費扶貧結合起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鎮巴貧困地區產品,已累計實現消費扶貧1000多萬元,受到了鎮巴縣民眾的歡迎。
在教育扶貧上,中國能建注重教育硬件建設與教師能力提升相結合,注重全面覆蓋與個性幫扶相結合,注重前端培訓教育與后端解決就業相結合,注重學生素質教育、青年職業教育和農民技能教育相結合,累計投資300余萬元,搭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扶貧網絡,形成了貧困地區孩子上得起學、就得了業、掙得了錢的生動局面,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轉化為當地產業發展的智力支撐,有效激發了脫貧的內生動力。
中國能建堅持真扶貧、扶真貧,幫扶陜西漢中市及鎮巴地區精準脫貧,2016年至2019年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5000余萬元,派出3個駐當地工作隊、6名扶貧干部。截至2019年12月31日,鎮巴縣已實現129個貧困村退出,19143戶55445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4.11%下降到0.82%。
2月27日,陜西省政府對外公布,鎮巴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從此,鎮巴縣一舉甩掉了深度貧困的帽子,正走出大山,以全新姿態向小康邁進。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