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
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

文章來源: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12
摘要: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以文化旅游為主營業務的中央企業,多年來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始終堅持對自然與生態的保護與尊重,倡導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自然教育,舉辦環保公益活動,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深圳華僑城濕地 生態保護 生態文明
背景PART 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發展理念普及下,近年來生態旅游蔚然興起,其中濕地旅游成為不少人休閑度假的重要形式。
原生態是旅游的資本,發展旅游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作為中國文旅產業的領軍企業,華僑城集團將“生態環保大于天”的理念貫穿企業發展,在全國布局文旅項目的同時也秉承“生態優先、環保先行”的原則,始終堅持對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尊重,倡導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自然教育,舉辦環保公益活動,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責任行動PART 02
(一)科學管理濕地 打造原生態城央“綠腎”
濕地是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美化環境等多方面有其他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享有“地球之腎”之譽。
地處深圳繁華中心區的華僑城濕地,曾是深圳灣海岸線的一部分,保留了填海前的一段紅樹林濕地,這里也是國際候鳥遷徙線上的重要中轉站之一,擁有種類豐富的動植物。為了保護好珍稀生態資源,華僑城集團于2007年起從深圳市政府手中接管這片濕地,秉承“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歷時5年,耗資逾2億元對濕地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持續性提升,并每年投入逾800萬元運營成本,將其打造成為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
深圳華僑城濕地
在多年的綜合治理過程中,華僑城以“還自然一個自然的狀態”的理念,從候鳥保護到生態系統全面思考與探索,以不消殺、不作景觀修剪等自然管理方式,營造不同生物的棲息環境。經過長期精心規劃和管理,深圳華僑城濕地保持了獨特的咸淡水濕地生態特色,物種逐年豐富,目前園區已記錄昆蟲近200種,鳥類超過160種,總體動植物超過600種,在都市中心區保留了一片屬于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作為城市中央的生態公園,深圳華僑城濕地自2012年營運以來,免費向公眾開放,保證濕地的公共開放性、公益性。為確保濕地生態系統和功能的完整性、自然性,園區還采取了類似保護區的管理,實行“預約進入,免費開放”,嚴格按照生態承載能力控制入園人數,保證生態品質和體驗感受。
得益于悉心運營,深圳華僑城濕地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成為全國面積最小、深圳市首個國家濕地公園,開創了“政府托管、企業管理、公眾參與”的管理模式。
除了修復、保護深圳華僑城濕地,把它建成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生態公園外,華僑城集團還在全國各地進行生態公共空間建設,例如武漢東湖濕地、南昌象湖濕地、順德桂畔湖濕地、成都府河上游綠化帶建設等等,皆是華僑城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同樣秉持“生態優先,環保先行”原則,依托濕地的自然生態,以創新的理念與模式進行修復,在濕地的保護與創新建設中引導市民關注環保、保護生態,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
(二)開展自然教育,傳播生態文明
依托濕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華僑城集團積極開展公眾生態環境教育活動,共建生態文明。2014年,深圳華僑城濕地成立全國首家自然學校,秉承“一間教室、一支環保志愿教師隊伍、一套教材”的“三個一”運營模式,華僑城攜手環保志愿教師以濕地的自然資源、環境設施為基礎,研發了包括紅樹課程、自然fun課程、小鳥課堂、小小探險家、零廢棄等33個教育系列、106個教育方案。截至2020年3月,深圳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已累計開展教育活動4000多場次,包括志愿教師及義工培訓、生態導覽及自然教育主題活動等,引導公眾走進自然,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聯結。自然教育吸引超10萬人次的公眾參與。
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志愿教師在引導游客參觀濕地
6年來,自然學校培育了近500位環保志愿教師,還吸引了深圳獅子會69支志愿服務隊、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陽光益行”黨員志愿服務隊以及青少年志愿服務隊等團隊的助力,推動社會公眾參與濕地保護,影響受眾超過百萬人。此外,濕地還通過創建“自然夢想家”“自然藝術季”等大型濕地品牌活動,以“國際濕地日”“愛鳥周”“國際環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生物多樣性日”為主題開展多場公益教育,獲得廣泛贊譽。
科學化、精細化,生態保護融合科普教育的管理理念也體現在華僑城濕地管理的各個方面。例如貫徹“零廢棄”的管理理念,堅持“一沙一土不外運”原則,用清理的外來植物和損壞的地磚修建濕地自然步道“零之路”;倡導“無痕濕地”,撤除園區垃圾桶,引導訪客盡量不產生垃圾等等,多措并舉傳遞“零廢棄”的環保理念。
履責成效PART 03
因在自然教育、社區服務、公益平臺打造、生態保護等方面長期探索和實踐,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公眾的廣泛認可,深圳華僑城濕地先后獲得“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濱海濕地修復示范項目”“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等多項榮譽。通過公益活動和自然教育,搭建社會各界踐行生態環保行動的開放性公益平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展望PART 04
華僑城集團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實踐不止于一朝一夕的活動開展,而是年復一年的堅持,將生態環保和自然教育的觸角深入每一個家庭、每一顆心靈。恰如集團倡導的“生態環保大于天”的理念,不僅在自然教育上不遺余力,還將“綠色責任”融入了35年的經營發展中。近年來,緊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集團在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上,注重對當地特色文脈挖掘整理,在最大化保護基礎上進行建設,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圖景。未來,華僑城將繼續以實際行動為不斷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向縱深助力,為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貢獻更豐富的華僑城思路和實踐。
【責任編輯:李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