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推進共商共建共享 做伊拉克優秀企業公民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推進共商共建共享 做伊拉克優秀企業公民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11
摘要:中國石油在伊拉克尊重當地文化習俗,通過保障當地油氣供應、提供當地居民就業機會、修建環保設施等多種舉措,將公司發展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積極創造社會經濟價值,不斷實現與當地社區共同發展。
關鍵詞:社區建設 社區溝通 經濟社會發展 可持續發展 促進就業 保障能源獲取
背景
2007年,伊拉克向國際開放投資機會以推進石油增產計劃。2008年戰火尚未停息,中國石油作為第一家外國石油公司走進伊拉克,加入到復興伊拉克石油工業的事業進程中。在獲得艾哈代布油田的服務合同后,公司聯合BP、道達爾、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等國際同行獲得魯邁拉、哈法亞等大型油田的技術服務合同。中國石油深刻理解和融入伊拉克的發展藍圖,發揮比較優勢服務當地油氣工業,助力伊拉克國家和人民實現石油復興夢。
責任行動
(一)服務石油工業發展
1.恢復和提高產能
中國石油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運用多年豐富經驗,幫助當地恢復石油生產、振興石油工業。公司在伊拉克境內累計建設逾1000公里管道,參加8個油田井口管道和場站建設,成為伊拉克戰后重建油田設施、恢復油氣生產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石油與合作伙伴一起投入精銳力量,把先進適用的管理、技術經驗和設備設施帶到伊拉克,為當地建設可持續的、現代化的油田和石油工業。
中國石油參與投資的三大項目產能建設比合同規定的時間提前建成,加快了伊拉克石油產業的振興步伐,重樹行業和伊拉克人民的信心。公司在伊拉克有序開展巨型碳酸巖鹽油藏注水開發前期先導試驗,有效實施叢式井、多分支水平井、深部酸化、防砂等先進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油田的高效開發和快速上產。艾哈代布項目提前3年實現二期年600萬噸產能,是伊戰后第一個投產油田;哈法亞項目提前15個月滿足了合同要求的7萬桶/日產量目標;魯邁拉項目提前2年實現增產10%的目標,創造30年來魯邁拉油田最高產量紀錄。
位列伊拉克第一、全球第四大油田的魯邁拉油田開采已有50年,油田穩產基礎薄弱,油藏亟待重新認識和研究,且油田設施老化,管線泄漏事件頻發,生產配套裝置嚴重缺乏。僅2011年3月,因設備原因導致產量損失最高時每日達15萬桶。公司聯合BP、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SOC)及伊拉克國家石油營銷組織(SOMO)采取多種措施,施行一系列治理方案,建設安全高效現代化油田,促使魯邁拉油田實現大幅增產,為伊拉克貢獻了巨額財政收入。
2.提升原油外輸能力
中國石油積極參與伊拉克能源基礎設施重建,保障了當地能源的穩定供應和出口,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并為當地帶來和平與希望。公司先后完成了艾哈代布輸油管道、米桑原油外輸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地建成了伊戰后首條全自動化戰略外輸通道——米桑原油外輸管道。
管道與原有的KRG主管線、DNO/陶克管道等管線連接形成橫貫南北的骨干管網系統,進一步優化了伊拉克國家戰略管網布局,強化了原油出口安全,帶動了沿線地區的油氣開發生產,促進了當地和伊拉克的整體經濟騰飛,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這項戰略工程被伊拉克政府譽為伊拉克管道建設史上深化友誼、合作多贏的典范工程。
3.促進當地經濟復蘇
優先考慮伊拉克本地企業,依托當地社會資源,培養本地工程分包商、材料供應商和服務商,帶動和促進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哈法亞項目啟動以來,已經為米桑省提供了近5000多人的就業機會,很多生活在國外或者在巴格達工作的米桑人紛紛回到自己的家鄉,服務于哈法亞油田。
油田開發建設也給當地承包商帶來了約1億美元的商機。2012年建成的哈法亞油田機場,是伊拉克首個油田機場,為油田員工動遷和生產作業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和便捷支持,成為國際化油田基地建設的重要部分。
(二)促進員工發展
1.本土化與多元化
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中國石油開展投資活動始終遵循的原則。經過10年來的經營,公司在伊拉克所屬企業中已經形成一支以當地員工為骨干力量的團隊,為當地4萬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員工本土化率達到85%。公司不斷提升當地員工在管理、專業技術、操作技能等重要崗位上的比例。其中,艾哈代布項目本地化率為79.1%,哈法亞項目為72.9%,魯邁拉項目為93.65%,西古爾納-I項目為81.35%。
此外,中國石油致力于通過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能夠彼此理解和信任,相互欣賞和學習,不斷提升員工隊伍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公司舉辦各種活動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間的了解。倡導國際員工入鄉隨俗,尊重伊拉克當地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
2.培訓與激勵
中國石油與伙伴公司注重當地員工培訓,采取“師帶徒”、“結對子”的方式,不斷提高當地員工操作技能。哈法亞、魯邁拉和西古爾納-I項目每年為當地提供員工培訓費,艾哈代布項目與高校聯手,為巴格達科技大學提供生產實習基地。通過多層次、全方位培訓,為伊拉克培養了一批熟練掌握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石油管道施工、地面工程建設的管理和技術人才。
此外,積極推動各項目組建培訓中心。哈法亞項目建立培訓中心,為伊拉克雇員提供石油專業技能培訓;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CPECC)在魯邁拉建成多功能綜合類培訓中心,并成為巴士拉大學實訓基地;大慶油田在伊拉克開辦海外培訓班,通過系統培訓,提高當地員工的技能水平、團隊意識和工作效率,促進中外員工文化融合。
(三)做社區好鄰居
1.加強社區溝通
中國石油重視與當地社區的溝通,在伊拉克設有專門的社區關系協調機構,與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區代表等建立起多種形式的溝通機制。在艾哈代布油田成立社區貢獻委員會,下設“公共關系員”崗位,負責油田社區關系建設和維護、與當地雇員人力資源相關事務等,同時在井場和營地設有社區關系記錄卡,專門記錄當地村民的訴求,對促進社區關系和諧融洽起到了積極作用。
此外,公司積極開展社區宣傳教育活動,積極維護與當地社區的和諧關系。哈法亞油田成為伊拉克當地學生教育活動的實踐基地,接待眾多當地大、中、小學生走進哈法亞學習石油知識,感受哈法亞油田的國際化運作和管理。
2.控制環境影響
在伊拉克,公司遵循中國石油的全球安全環保文化,嚴格遵守伊拉克政府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努力在運營過程中減少環境足跡、控制環境影響。
魯邁拉油田每年約有200億標準立方米的伴生氣被直接放空燃燒。為合理利用能源,公司聯合BP、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組成聯合體(ROO),啟動建設“綠色油田”計劃,分多期建設電站工程。電站于2018年完工,每年可提供13億千瓦時發電量,滿足當地108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需求;每年可有效利用5.2億標準立方米伴生天然氣,減少300噸左右二氧化硫排放。
3.保障能源獲取
中國石油注重改善當地民生,努力為當地居民供應清潔優質能源,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艾哈代布項目投產的天然氣處理裝置,向當地人民免費提供高品質的液化石油氣(LPG);哈法亞項目積極推進剩余天然氣的利用,向當地電廠供應伴生天然氣,增加當地電力供應,有效解決了當地燃料不足、電力緊張的問題。
4.開展社區公益
十幾年間,中國石油在伊拉克積極參與當地基礎設施、文教衛生等社會公益項目建設,為油區村鎮修路架橋、打水井,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油區民眾生活質量做出了貢獻。艾哈代布項目依托伊拉克中部石油公司,積極和伊拉克石油部、油田所在瓦西特省議會、Ahrar縣政府等機構協調,確定了13個大型公益項目。這些項目涉及到當地醫療、交通、教育、體育、電力設施等各個民生領域。
履責成效
中國石油攜手國際同行和伊拉克的合作伙伴,為實現伊拉克原油增產計劃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個個里程碑式的成績。艾哈代布項目年600萬噸產能,是戰后第一個投產油田;哈法亞項目提前15個月滿足了合同要求的7萬桶/日產量目標;魯邁拉項目創造30年來魯邁拉油田最高產量紀錄。公司用卓越的項目執行回報了伊拉克政府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作為服務商參與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和復興工程,公司注重培養伊拉克本土的石油人才,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造福當地社區。公司積極推進本地化,累計提供了4萬多個就業機會,員工本土化率達85%。
展望
“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共贏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石油作為“一帶一路”的先行者,將繼續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國際同行、合作伙伴密切攜手,促進平衡普惠發展,深度融入伊拉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努力為當地利益相關方創造和分享價值,做優秀企業公民。
公司將尋求深化油氣領域的合作,貢獻我們的專業經驗和優勢,服務伊拉克油氣行業發展,為伊拉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培養更多人才,培育本土產業鏈。
【責任編輯: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