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國際:積極構建公司治理模式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工國際:積極構建公司治理模式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文章來源: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1-07
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工國際)隸屬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近年來受市場競爭加劇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主營海外工程業務遭遇困難和挑戰。面對復雜嚴峻的經營狀況,中工國際深刻認識到改革轉型就是破解企業困局的“金鑰匙”,而建立起高效、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治理機制則是支撐公司改革發展的基石。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從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入手,中工國際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模式,不斷加強董事會建設,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科學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力推各項改革措施,經營業績企穩回升,譜寫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 建立公司治理新機制
要將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建立起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關鍵在于正確處理黨委、董事會、經理層等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準確界定各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為此,中工國際以《章程》為中心,制定了規范的《“三重一大”決策管理辦法》《股東大會議事規則》《董事會議事規則》《監事會議事規則》《總經理辦公會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構建了各治理主體的《“三重一大”議事權責清單》,縱向覆蓋21個業務領域、46個一級業務、122個具體權責事項,橫向集成“三重一大”事項分類、行權主體、行權路徑等核心事項。其中,黨委直接決定14項黨的建設相關重大事項、前置討論87項重大經營管理事項,確保黨委既把好方向又不包辦代替,在決策程序規范、決策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提高決策效率。根據國資監管和公司管理實際,公司持續對《“三重一大”議事清單》動態調整和修訂,確保黨委前置研究既做到“不留死角”,又不“事無巨細”,聚焦謀全局、議大事、抓重點。
從頂層設計入手 持續完善董事會建設
作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工國際始終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持續打造高效、專業、富有活力的董事會,充分發揮外部董事作用,董事會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董事來源優勢互補、各盡其能。中工國際的董事會由7位董事組成,其中外部董事5名,占絕大多數。外部董事中有2位股權董事代表大股東維護國有資本權益、貫徹出資人意志,3名來自社會的工程承包行業專家、財務專家和投資專家作為獨立董事。在議案審議和決策時,外部董事能夠從各自專業和所代表的不同利益相關方出發,各展所長、各盡其能,進行觀點和思維的碰撞交流,形成開放包容、專業務實的董事會文化氛圍。
董事會結構合理、協作高效。董事會下設戰略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4個專門委員會。董事根據各自專業所長和所代表的不同利益群體,分別在不同的專門委員會任職。戰略委員會由熟悉行業、公司經營發展情況的內外部董事組成,董事長擔任主任委員,對公司長期發展戰略和重大投資進行研究和決策,確保公司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和方向;審計委員會主任委員由會計專業的獨立董事擔任,充分保障對重要事項的監督評估,以及對風險的把控和審核;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全部由外部董事組成,保證對公司董事和高管考核評價的客觀、公正;提名委員會由獨立董事和內部董事組成,為公司研究遴選稱職高管。
有效落實董事會職權與向經理層授權放權相結合,提高公司運轉效率。一方面,中工國際專門制定了落實董事會職權的實施方案,在公司章程和相關基本管理制度中予以明確。另一方面,結合中工國際經營發展和管理成熟度等因素,依據“前置的不授權、授權的不前置”原則,董事會將一定額度內的投融資、資產處置、采購銷售和生產經營等事項的決策權授予經理層,有效保障經理層依法行權履職,提高經營決策效率。在放權的同時壓實責任,建立經理層向董事會報告機制,確保權利“授得下、行得穩”。
通過構建模式、創新方式、完善機制,營造良好的董事溝通氛圍,有效發揮董事的專業能力,中工國際的董事會科學決策水平得以持續提高,規范治理能力獲得資本市場廣泛認可,連續十二年獲得深交所信息披露考核最高評級A級(據統計,深交所連續12年獲評A級的企業不足1%)。連續兩年入圍證券時報上市公司“ESG百強榜”,獲得第十七屆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之“公司治理特別貢獻獎”。
在公司黨委的領航指引和董事會的科學決策下,中工國際力推各項改革和經營措施,優化市場布局,調整業務結構,經營業績全面企穩回升,資產運行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海外工程業務全年簽約超過20億美元,創近年新高。2022年1-9月,中工國際的國內外業務發展勢頭持續向好,實現營業收入73.4億元,歸母凈利潤3.30億元,扣非凈利潤4.34億元,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責任編輯:王占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