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各自優勢”打造成“共同長板”——長三角“競合”出現新態勢
將“各自優勢”打造成“共同長板”——長三角“競合”出現新態勢

文章來源: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0-08-31
蘇浙滬交界處,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長三角綠色智能制造協同創新示范區已經啟動前期工作。8月初于上海簽約的這一項目,致力實現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落地與城市更新相融合,樹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標桿。
握指成拳,乘風破浪。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長三角各地齊鍛長板、增強協同,將“各自優勢”打造成“共同長板”的“競合”新態勢日益鮮明。
齊鍛長板
以銅陵有色、馬鋼等為代表的“銅墻鐵壁”是安徽省傳統優勢產業。世界500強企業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在滬蘇浙均有布局,企業近年持續升級改造,先后建成高精度銅板帶、高導銅材等多個項目,煥發新活力。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處處長鐘嵐介紹,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安徽正在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從企業到政府,鍛長板在長三角越來越成為共識共舉。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12.7萬億元,占全國直接融資額的85%以上。上海不斷強化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正集中精銳力量加快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產業創新突破。
加快培育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100多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制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的江蘇不斷拉長長板,干好“自己的事”,為長三角產業體系自主可控貢獻力量。
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4%,增速比規上工業高6.3個百分點。從“數字浙江”到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再到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浙江堅持不懈以數字經濟先行先試推動數字化模式機制迭代創新,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握指成拳
發布供應商開發需求指南、啟動大飛機供應商儲備庫、成立大飛機增材制造協同創新聯盟……6月18日,中國商飛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就已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展開了一系列實質性舉措,共克技術關、共建產業鏈。
把各自長板變成共同長板,真正實現1+1+1+1>4。涵蓋滬蘇浙皖九座城市的G60科創走廊,成為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推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在安徽蕪湖,德力西集團總投資超過10億元的智能制造基地正在建設。“我們是一家自創業始便與長三角血脈相連的民營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介紹,公司五大制造基地中的四個都落戶在長三角,將借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努力提高產業鏈的開放性、包容性和現代化水平。
從“相加”走向“相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推進協同創新、園區共建、設立“產業飛地”等方式,長三角地區打破產業溢出和承接的單向關系,努力探索區域合作發展新模式。6月,在2020無錫(上海)科技合作洽談會上,59個科技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分工協作的集聚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和協同共享效應,必將形成發展合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長三角一體化決策咨詢專家陳雯認為,長三角產業一體化要求各地發揮所長、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協作。
賦能提速
7月1日,集合高速公路、客貨混線鐵路和高速鐵路“三合一”的過江通道——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開通。隨著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逐漸完善,長三角城市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
如迎風疾馳的高鐵,科技賦能,改革提速,長三角打造共同長板的步伐更為有力。
在上海松江,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在抓緊建設,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超算樞紐,將承擔各種大規模AI算法計算等任務;在蘇州相城,江蘇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集合三省一市科技力量,已啟用大型尖端設備30多套,先進材料創新研發進度不斷提速。
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和平臺共建共用共享、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創新成果“無障礙”轉移轉化……長三角正在攜手努力奔跑。7月底,由滬蘇浙皖科協共同發起籌備的長三角助力創新聯盟正式成立。作為聯盟首任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鄭裕國表示,聯盟將組織開展院士戰略咨詢課題研究等工作,促進長三角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通過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長三角41個城市實現數字化聯網。在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翁建榮看來,發端于杭州的“城市大腦”,一開始用于交通治堵,現在已擴展到城市治理多個領域,并已經延伸到更多長三角城市,通過數字化實現治理現代化。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穩步推進,意味著更少的行政壁壘、更大的市場空間、更高效的產業鏈協作、更多元的人才資源。”銅陵有色金屬集團總經理龔華東說。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阮青表示,面向未來,各揚所長,長三角共推一體化發展制度創新,加強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和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共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區域集群。(記者陳剛、龔雯、呂昂、程士華、屈凌燕)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