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能新能源運維平臺——算力?生產力!
新華網:華能新能源運維平臺——算力?生產力!

文章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21-01-14
2020年11月下旬,遼寧省部分地區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凝凍災害,驟降的氣溫伴隨連綿的雨雪大風,導致部分風場設備、電網線路覆冰受損,一度發生停機。在道路濕滑、風速較大、通行困難的情況下,如何迅速摸清受災情況開展應急搶修呢?
“我們通過調取新能源運維平臺上的線路保護觸發動作和故障前后等一系列數據,了解凝凍停運風機情況,運用無人機和前端攝像裝置遠程查看線路設備損毀狀態,然后給予現場搶修人員應急處置指導。僅兩天時間就查清受災情況,為下一步維修、采購搶出了時間。”中國華能新能源公司安生部副主任葉林告訴記者。
與生產一線緊密配合,已成為華能新能源運維平臺的“日常”。
華能新能源生產運維中心采用自主可控的國產硬件設備和操作系統,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軟件為支撐,打造國內首家千萬點秒級國產實時數據平臺,實現華能新能源產業全區域、全機型、全數據覆蓋。
落實五中全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要求,華能緊貼能源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趨勢,深化“大云物移智鏈”等新技術融合應用,加速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升級,并率先在新能源運維平臺取得突破。
一種新的運維模式
在風電場運營中,運維成本約占風電場生命周期度電成本的近三成,而傳統場站式運維顯然無法適應平價上網時代的“游戲規則”。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采集和處理成本的降低,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成熟,讓被動反應式運維走向主動預防式運維成為可能。
在新能源運維平臺控制中心,大屏幕上閃動著華能在全國的新能源數據,機組數量和運行狀態、功率、發電量均已實時呈現。輕點鼠標,各區域的每一個風場,每一臺機組的發電信息、運行情況,甚至風電機組內部齒輪箱溫度等部件運行參數都可以隨時調取查看。
自今年3月集團公司新能源管理模式改革立項,經過168天緊鑼密鼓的調研、設計、采購、施工、安裝、調試,嶄新的運維中心投入運行。葉林介紹說,年底前將完成全部已建成集控中心區域的數據接入,同時在數據廣度上實現區域數據橫向比對,在數據深度上聯通集團云數據中心,開展數據融合和智能應用開發。
作為新能源發電運營企業,華能的新能源運維平臺不僅覆蓋的機組數量、設備廠商更加多樣,而且場站分布及“風光”狀態也更加豐富,這讓平臺在設計和應用中都有別于國內外的競爭者。華能集團新能源事業部主任李來龍將其形象地比喻成一套基于華能新能源大數據的“操作系統”: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搭載各種功能的應用程序,以適配愈加復雜的應用場景。“未來,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深層次的服務,比如建立智能故障診斷和預測模型,減少風機非停次數和停機時間,優化庫存、采購和維修計劃,讓數據在提高發電效益方面發揮更大價值。”李來龍說。
一套新的管理理念
華能提出,到2025年集團低碳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50%以上,這意味著在“十四五”期間的新能源建設將在現有基礎上成倍增長。滿足如此高速的增長、管理如此龐大的新能源資產,華能必然要拿出一套新的管理理念來應對空前挑戰。
李來龍認為,傳統的集控方式難以應對成千上萬臺風機的數據傳遞、分析和智能運維,需要基于工業互聯網打造智能化運維大平臺,建立高效率、高質量、集約化、智能化的運營一體化管理體系。
對此,華能新能源運維平臺不僅僅局限于集中監控和一般統計,更側重于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國風資源精細化圖譜、基建信息管理系統、生產移動應用系統、淘寶式備件采購等智能應用開發逐步開展試點。
對新能源項目而言,成本不僅體現在造價和設備可靠性上,項目“基因”同樣重要。全國風資源精細化圖譜正是在回答選址、選型等“先天”問題。這是國內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尺度時序化高分辨率風資源圖譜,由華能與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展開合作,對過去40年的全國風資源數據進行研究,可逐次展開區域內四十年平均風速、近五年平均風速、垂直高度風速等真實數據計算的風速曲線圖、風頻圖等,這就好比為新建風電提供繪制了一份“基因序列”。
線上智能化還要和線下運維相融合,為此華能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引入了生產移動應用系統,在國內首次頒布了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工作票管理辦法。現場運維人員配備移動攝像頭等“單兵作戰裝備”,就可以隨時“直播”維修實況,獲得專家遠程指導,實現集控中心對現場檢修維護工作的監管和信息交互。結合智能巡檢機器人、無人機等設備應用,真正做到“少人值守、無人值班”。
一條新的數字產業鏈
在整個新能源運維生態中,華能是數據的“生產端”,又連接著設備商、電網、用戶等上下游不同主體,可以更好地匯聚資源、集成數據,實現設計、制造、施工、供應鏈等方面的精準對接和高效協同,催生出一些新的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數據服務為例,設備制造能夠通過獲取設備使用中的實時數據。進行問題診斷、檢修,從而優化設計和改進制造工藝,屆時華能將扮演一個數據分析服務的角色,以數據資源和能力帶來新的價值。
李來龍介紹說,實際上在投運之初,華能就提出了“三個開放”,即對資本開放,將系統打造成混合所有制的資本平臺;對設備供應商及愿意加入平臺的設備制造商、施工方、運營商開放;對社會開放,在保證系統安全運行前提下,依托集團數據平臺為社會提供服務,促進“智慧華能”建設。
“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華能將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共享,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加快智能化運維步伐,打造新能源數字產業集群,形成示范帶動作用。”李來龍說。
到2025年,華能計劃建立集團級數據監控和運行平臺,初步實現集團智慧化運營。在“十四五”末期,我們或許將看到一個涵蓋華能各個產業板塊的統一的智慧能源數據中心,連接了產業鏈上下游,打通了能源生產和消費,形成互利共贏的能源電力生態圈。
【責任編輯: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