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工程打造精準扶貧模式 助推環縣實現“輸血式”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中國化學工程打造精準扶貧模式 助推環縣實現“輸血式”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文章來源: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24
自中國化學工程定點幫扶環縣脫貧攻堅工作以來,緊緊扭住貧困問題的“牛鼻子”,始終把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作為精準策略,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等,把就業機會真正送到群眾家門口,托起群眾致富夢。中國化學工程日前在環縣創辦的第一家扶貧車間——河連灣中藥材扶貧車間就是其縮影,并以此為契機,探索創新了“一基地+三平臺”的扶貧模式,助力當地貧困戶脫貧摘帽。
帶動群眾增收的示范基地。中國化學工程通過與種植戶“簽訂種植協議、開展技術指導、承諾保價收購”的方式,帶動周邊約500戶群眾種植甘草、柴胡、板藍根等中藥材,戶均種植20畝左右,年收益2萬元以上,徹底打消了群眾種植缺技術、銷售無門路、市場有波動的顧慮。該扶貧車間的建成運營,補齊了縣北地區無中藥材企業的短板,有力帶動種植條件優、群眾基礎好的羅山川鄉、山城鄉等周邊鄉鎮發展中藥材種植。
幫扶機制創新的實踐平臺。該扶貧車間采取“央企出資建廠房+民企出技保運營”的輕資產模式,搭建了集中藥材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扶貧示范平臺。河連灣村集體按照幫扶單位和村集體投入資金的8%參與入股分紅(年分紅14.4萬元),并將其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廠房等設施歸村集體所有,有效解決了村集體無錢辦事的問題。
隴東道地藥材的展銷平臺。環縣是傳統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群眾發展中藥材歷史悠久、氛圍濃厚,經過政府多年扶持引導,在新品種引進、種植結構調整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枸杞、黃芩、黃芪、板藍根、柴胡等為主,遠志、金銀花等為輔的多品種種植結構。現有各類中藥材品種15種,涉及18個鄉鎮,種植面積累計6萬畝,該車間的建成投產,有效拓展了縣內優質中藥材銷售渠道,成為重要的對外展銷平臺,助推環縣打造隴東道地藥材基地名片,不斷提升環縣中藥材在市場的知名度、占有率。2020年,該車間累計收購生藥1000噸,加工銷售藥材350噸共計1600萬元,并與天津盛實百草藥業有限公司簽訂供貨合同,獲得日本津村株式會社出口認證,產品遠銷日本等國家。
解決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平臺。河連灣村易地搬遷點是洪德鎮最大的移民搬遷點,約有搬遷群眾90戶535人,村上建有環縣第三中學、河連灣村學等學校,是全縣最大的陪讀村,陪讀人口200多人。基于此,該車間在前期選址時充分考慮與搬遷點和學校的距離,最終廠址距河連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僅100米,極大方便了貧困戶進廠務工,有效解決了周邊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因其采取計量核算、多勞多得的薪酬方式,而且工作時間比較靈活,收益穩定可觀,群眾接受度較高。截至目前,約有100名易地搬遷及周邊學校陪讀家庭貧困勞動力進入車間穩定就業,人均年收入2萬元,有效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戶后續產業發展問題,減輕了陪讀家庭經濟負擔,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