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挖掘特色產業 帶領村民致富
張大勇:挖掘特色產業 帶領村民致富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26
水泉村是水泉鎮政府所在地,與內蒙古清水河縣相鄰,轄三個自然村,548戶,1053人,黨員36名。全村耕地5180畝、林地1900畝。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267人。2018年7月,中國建研院選派后勤部張大勇到偏關縣開展定點扶貧相關工作,8月,受縣委組織部任命,張大勇赴偏關縣水泉鄉水泉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扶貧幫困工作。
張大勇在水泉村,經常入戶走訪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村里的貧困狀況;長期和村民一起勞動,對北方山區生活輕車熟路……
為大家干些實實在在的事
張大勇到任后,第一時間進村走訪,逐戶了解基本情況。他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地村民收入主要靠種植、養殖、外出務工,而主要農作物為谷子、豆類、玉米和馬鈴薯。且普通勞動力人群偏多,弱勞動力或半勞動力人群也不少。掌握這些情況以后,他暗下決心,要幫助水泉村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村民們全部過上有“幸福感”的生活。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張大勇剛到水泉村很不習慣,住在窯洞里,冬天時需要蓋很厚的被子,夏天雨季時被褥特別潮濕,而且水泉村常年有風,氣候很是“難纏”。
4月是村里播種的季節,根據過去走訪的經驗,張大勇知道由于村民年齡偏大、村內耕地地塊狹長、坡地較多等原因,耕種很不方便,他便和村委同志商議,尋求中國建研院的支持,為水泉村村民購買了35臺小型人工點播機。可是村內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所以安裝、調試就成了難題。為了村民不誤播種時令,他放棄了休假及與家人團聚時間,每天走在田間地頭,為村民安裝、調試,幫助年老或沒有勞力的村民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能為大家干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心里踏實”,他真誠地說道。
現在,他已經經過了村里長期的氣候“磨煉”,完全適應了這里的窯洞和涼風,適應了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老鄉們的“貼心人”
張大勇剛到水泉村時,由于地域差異,當地方言很難聽懂。老鄉們對這個說著普通話、從大城市來的基層干部親熱不起來,他很難走進大家伙的心里。為了改變村民們對他的看法,他堅持入戶走訪,借著交流的機會與村民嘮家常,努力學習這里的方言,逐漸跟老鄉們就熟絡了,現在村民都親切地叫他“老張”,娃娃們見了他都叫“書記大爺”。
期間有這樣一個故事。村里有位名叫吳二的九旬老人,無兒無女,獨自居住,是位五保戶。老人行動不便,家中環境較差,村民們也很少與他來往。張大勇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便當起了熱心的“志愿者”,他經常去看望老人,送去米、面、油、雞蛋、方便面、面包等,為老人打掃院子、提水、燒爐火。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同志和村民也逐漸加入進來,有的主動幫助洗衣做飯,有的從家里拿來自己種的蔬菜,老人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逢人就激動地說,“共產黨的干部就是我的親人呀!”
村支部“看得見的變化”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駐村第一書記的首要職責。
張大勇到任以來,迅速完成從企業員工到基層黨務工作者的角色轉變,并在鄉黨委指導下,協同村兩委全面開展工作。
剛到水泉村的時候,村支部的基礎設施還較為老舊,為了改善辦公環境,他向中國建研院申請了35萬元資金,維修原有的6間舊窯,新建4間會議室、活動室,購置桌、椅等辦公設備。如今的水泉支部已經煥然一新,為村兩委召開會議提供了場所,為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他積極探索加強黨建工作的方法,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扎實引導村里的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相關制度的落實,黨員活動的規范化、常態化,促使村里黨員參與活動的意識提高了,黨建工作的質量水平也有所提升,大家開始樂于配合參加村里的一些事項決策和公益事業建設,保障了水泉村黨支部相關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
經過兩年的努力,水泉村支部黨建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張大勇也連續兩年被水泉鄉黨委評為“2018、2019年度優秀第一書記”。
用特色資源撬動扶貧工作
水泉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張大勇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突出古關古韻、挖掘特色資源”的號召,充分發揮中國建研院的專業技術優勢,配合建設紅門口地下長城景區,這將成為偏關邊塞軍事歷史風情游的一部分,其由紅門口遺址、水泉營古堡、戰備地道三部分組成。
打造水泉紅色旅游,是未來水泉村扶貧開發的一條康莊大道,于是,張大勇和村兩委積極推進紅門口“地下長城”景區開發,通過多方位宣傳、精心打造旅游名片,開展誠信服務,紅門口地下長城景區旅游市場開始日漸升溫。
在旅游項目實施過程中,他聯系到中國建研院技術人員進行實地勘測,檢查施工進度、把握施工質量,確保工程能夠如期竣工。在工程建設完成后,為周邊單位提供黨性教育培訓,促進紅色旅游升級,希望能夠通過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為水泉村帶來新的經濟收入,振興水泉的文化產業。
現在,沿路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趨完善的公共設施、干凈整潔的道路、平整美化的墻體以及宣傳標語都能讓大家感受到水泉村脫貧致富信心、決心以及積極向上的心態。
張大勇表示,下一步村里將充分利用好旅游產業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做好鄉村旅游的文章,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多種渠道,進一步提升村產業融合水平,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成效,實現鄉村振興。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