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集團:上海證券大廈——黃浦江畔的時代守望者
保利集團:上海證券大廈——黃浦江畔的時代守望者

文章來源: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12
2006年7月31日,上海黃埔江畔,東方明珠旁,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保利發展”前身)在上海證券大廈敲響了上市的鑼聲,滬A股IPO成功,并在此后十余年間,插上資本的翅膀一路騰飛。
保利地產上交所IPO
事實上,從1997年12月19日落成至今的二十多年來,能夠在上海證券大廈這座由保利參與投資建設的世紀工程敲鑼掛牌,是千萬企業為之奮斗的目標。
聲聲鑼聲中,跳動的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音符,更是保利參與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樂章。
保利落子上海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同年,保利集團進入上海。此時的上海正作為中國第二批開放口岸城市,扛起了“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時代重任,樹立了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戰略目標。求新求變的上海市政府計劃在浦東建造一座亞洲乃至全球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證券交易所。這對同樣精銳進取的保利來說,無疑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于是,保利向當時上海市委市政府遞交了共同建造上海證券交易大廈的請求。幾經申請,多方協商,上海浦利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順勢而生,建設運營隊伍迅速組建。
“我從部隊退役后,就一頭扎進了上海證券大廈這個項目。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個項目,也是保利進駐上海的第一個項目”,原浦利公司總經理滕雁程回憶道。
后來的歷史證明,這更是上海和中國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決心、加快發展步伐的一個標志性工程。
1993年1月27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的領導同志出席了證券大廈奠基儀式。現場熱烈的氛圍中,保利人感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好這個世紀工程的決心,更預感到這場五年建設周期的硬仗的艱辛。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面對一個高標準、高要求、高起點浩大工程,一個毫無經驗的新團隊,發揮了軍人“敢啃硬骨頭”的優良作風,喝涼水、住集裝箱,在一馬平川的土地上,把一項項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建設方專門邀請加拿大WZMH建筑設計事務所聯合設計,設計方案超越了當時主流的主樓加裙樓設計形式,采用超前理念的敞開式巨門造型;犧牲容積率,建設3600平米無柱式交易大廳,容納1810個交易席位;首次運用全鋼結構;采購全進口施工材料和設備等等……一系列的技術攻關和理念創新,凝聚了保利人的初心與匠心。
1997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大廈落成并正式投入運營。一經面世,就成為了浦東乃至上海的地標性建筑。
上海證券大廈
時間是“最好的朋友 ”
時至今日,這座屹立于上海浦東的標志性建筑,仍然吸引著無數人的駐足觀望。縱然經過二十年的風雨沉淀,這座建筑而今仍具潛質、魅力依然——“米”字形的鋼結構包裹在深藍色玻璃幕墻外,是時代感與經典美學最佳組合的典范;透過大廈的玻璃幕墻,看到夢幻與現實的疊影,折射出時空的流光異彩;多功能、高智能的現代化設施設備,使大廈始終成為上海浦東這個最具發展潛質的國際金融中心的黃金焦點。
上海市政府和社會公眾,均給予這座建筑的建設和運營極高的評價。優質品質的保持離不開保利物業的精心管理。在二十一年的運營管理中,保利物業始終以實現“大廈更安全、業主更滿意、員工更幸福”為目標,盡全力、注心力、花精力提升大廈品質。1999年上海證券大廈被評為新中國50年上海十大銀獎經典建筑;同年,又被評為全國城市物業管理優秀大廈;2009年被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上海保利大劇院
從世博會到首屆進博會,上海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引領發展。沐風櫛雨二十多年的上海證券大廈,如它的名字一般,以厚重的底蘊和謙卑的姿態,引領上海保利廣場、上海保利大劇院、One56、保利西岸等由保利投資建設開發的一系列標志性工程。而保利,也將繼續用一座座與城市相融相生的優秀建筑作品,做上海開放發展的守望者和見證者。
【責任編輯:李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