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20-11-12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浦東長風激蕩如昨,滿是流光溢彩。
30年前,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定,向世界打出一張“王牌”。這張“王牌”宣示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打消了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疑慮,表明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30年后,在一片農田上,浦東以發展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三十歲的浦東在新的起點上,開啟新的征程,奮力創造新時代的更大奇跡。
浦東奇跡: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80的GDP
1990年,浦東誕生了很多個第一:全國第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全國第一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全國第一個國家級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這里陸續建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一個金融審判機構,第一個單獨設立的集專利、商標、版權于一身的獨立知識產權局,以及第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每一個“第一”都代表著我們國家在涌動的世界浪潮中勇立潮頭的探索。
浦東承擔的任務不斷深化。20世紀90年代,浦東率先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市場化,按照法規先行的開發思路,形成較為穩定、可預期的市場環境。21世紀初,浦東新區率先進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與經濟運行方式,著力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全面實現綜合性制度創新。黨的十八大以后,面臨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轉變,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浦東應運而生,探索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從最初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斷攻堅克難,到抗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再到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與國際標準接軌,以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承擔新一輪改革開放試點等諸多重大歷史轉折關口,浦東都不負使命,立足于高水平開發、高層次開放,為我國改革開放戰略升級奠定基礎。
2019年浦東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734億元,是1990年60.24億元的211倍;人均GDP達到22.9萬元,折合3.32萬美元,進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財政總收入達到4316億元,是1993年11.15億元的387倍。浦東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80的GDP、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
浦東意義: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早在2010年,習近平同志在浦東調研時就對浦東提出“三個在于”的定位要求,強調浦東發展的意義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義,在于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在于排頭兵的作用。
“浦東先天帶著開放的基因、先行先試的使命。雖地處上海,但最初就定位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龍頭’和高地,承擔著‘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戰略使命。”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權衡表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科創板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和重大任務放在上海、落在浦東,不斷為浦東開發開放注入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內涵。
浦東在先行先試中構建起高起點、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格局,成為上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重要載體。
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陳高宏看來,回顧浦東開發開放30年,之所以不斷邁向前進,最根本的保證和最深刻的經驗就是始終忠于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始終敢于在黨和國家面臨風險挑戰時勇擔使命,始終善于在科學把握國際國內大勢中實現國家戰略。
浦東未來:奮力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跡
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但是10月份,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實現單月突破400萬標準箱,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尚東分公司以45.5萬標準箱創月度集裝箱吞吐量新高——上港集團副總裁方懷瑾對這兩個數字深感自豪。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
“全力實施倍增計劃,推動浦東經濟總量向2萬億元邁進。”面向“十四五”,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浦東的回答擲地有聲。
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實踐是在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展開的,今后30年的發展正好切合了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邁向新征程,青春的浦東更向潮頭立:要打造成為我國推動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開放旗幟;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窗口;成為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格局的功能高地;成為我國超大城市的治理樣板。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征程,上海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續舉高舉穩浦東開發開放這面旗幟,打好打活這張王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
【責任編輯:李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