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23
云網融合助力媒體融合 推動融時代新傳播
中國電信黨組副書記、總經理 李正茂
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國家戰略、輿論熱詞、業界顯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信息化趨勢,做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指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到中央政治局以“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為主題進行集體學習;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國家戰略、輿論熱詞、業界顯學。
剛才彭秘書長在主旨演講中已經對中央企業推進媒體融合做出了指示,中國電信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國資委的工作安排,高度重視、認真部署推進媒體融合工作;努力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開放合作,服務各級政府和企業融媒體建設,助力媒體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是一次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媒體變革
媒體融合是一次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媒體變革。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內容和技術相互驅動、高度融合,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5G+云計算為全程媒體提供技術可能。12月8日,中尼兩國共同宣布珠峰新高程為8848.86米,而珠峰攀登和測量工作的全過程從8個月前開始,中國電信聯合央視頻開展的“云登頂看珠峰”正是本次新聞事件融媒體傳播的成功案例。4月13日在珠峰大本營建成5G基站,14日中國電信聯合央視頻開通了珠峰24小時直播通道,并實現了VR看珠峰。正是5G高速度保障慢直播,云網融合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登上新高度。
5G+AR+VR+4K/8K等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全息媒體發展。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互聯網進入到高速和移動互聯時代,從最早僅能傳輸文本到可以傳輸圖片,再到傳輸音頻視頻。今天,不僅是高清視頻,混合現實也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全媒體內容的形態變化。
各種社交軟件出現和智能終端普及,加速了全員媒體的時代。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種社交平臺帶來了去中心化的媒體形式。人人都有麥克風,萬物皆媒體,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手中的智能設備接受和發布各種信息,成為自己的主播。
大數據、AI和邊緣計算等技術使得媒體向著數據化智能化的全效媒體發展。媒體信息傳播形式從最早的編輯分發過渡到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分發;從移動互聯網初期的微博等社交軟件分化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以頭條系為主要代表的算法分發。算法將信息的分發變得更為高效和精準,甚而可以根據受眾的關注內容提供不同的后續服務。
當前媒體融合發展要進入全面發力、構建體系的新階段。我們要發揮自身優勢,始終保持技術敏感,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加速推動媒體融合。
央企與央媒攜手打造的云監工是媒體融合的最佳實踐
疫情期間,央視頻與中國電信聯合推出的兩神山醫院5G慢直播,超過3億云監工在線觀看。這次央企和央媒攜手打造的現象級傳播,不僅是媒體融合的最佳實踐,更是“強化顯政”的積極探索。從媒體融合角度分析,我認為云監工的成功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借助信息技術以網絡虛擬空間實現數字在場,構建參與感。通過慢直播,網友雖不能做到物理空間上的身體在場,但可以通過網絡虛擬空間實現情感在場,通過“云監工”的方式構建參與性與同場感,讓群眾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么,知道央企在做什么,傳遞對一線抗擊疫情的工作者的敬意。
二是5G+云的技術重塑了媒體生產的傳播鏈條。1月24日,中國電信開通火神山5G基站,26日晚將第一路5G高清直播視頻流傳送給央視頻,云監工就這樣誕生了,2月7日,在中國電信央視頻號上觀看直播的網民破億。這是我們負責云監工項目的同事在云監工破億時刻寫的打油小詩,“破億時刻共破疫”,正是“5G+云”打造的云監工,進一步堅定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這一過程并不像傳統的媒體生產鏈條那樣:由記者到達現場,架設衛星轉播車,通過現場采訪報道回傳到制播中心,再通過電視或者網絡向公眾提供新聞內容。而是借助5G網絡和高清攝像頭,24小時慢直播代替了傳統的采編發流程,5G+云計算技術在此過程中強化了“物”的傳播功能和角色,推動傳統制播體系生產鏈條改變。
三是在線社交交互生產新內容,強化了再傳播。億萬云監工在觀看直播的同時,也在不停地通過社交平臺生產的新話題內容,在微博上,小鏟車、挖掘機等都擁有了自己粉絲團。云監工不僅成為網友獲取抗擊疫情最新信息的一個渠道,還借助于社交化傳播將用戶激活為正能量的傳播渠道。
中國電信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的實踐
中國電信高度重視、認真部署推進媒體融合工作。在全媒體內容建設方面,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弘揚主旋律,2020年圍繞“抗擊疫情、網絡強國、扶貧攻堅”等主題進行重點宣傳,鞏固壯大網上主流輿論。
內容建設方面堅持“3個度”:
一、新聞有速度。第一時間對集團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響應抗疫一線通信保障、暖春行動及扶貧攻堅等工作進行解讀報道。
二、策劃有深度。 “云登頂看珠峰、汛期三峽大壩云監控、扶貧直播…”等內容形成了較大影響力和關注度。我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專訪的一條短視頻在新華社旗下抖音號發布之后,播放量超過4000萬,也充分證明有深度的新聞點是傳播的有效助燃劑。
三、報道有溫度 。關注微舉動、暖故事,電信員工莫詩琪勇當新冠疫苗志愿者的報道,被人民日報、國資小新等媒體廣泛傳播,閱讀量達到1.5億;關愛弱勢群體,為抱著女兒送外賣的小哥家里安裝天翼看家的抖音視頻,播放量超過5200萬,外賣小哥的堅強和勵志打動人心,引發眾多網友共鳴。
中國電信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的實踐
在先進技術支撐方面,中國電信發揮自身優勢,打造融媒體平臺,實現了“大數據算力驅動、媒資庫統一調度、采編流程一體化、多渠道一鍵發布、全媒體效果追蹤”。
依托中國電信領先的網絡和信息資源,融合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我們建設了鷹眼輿情系統,加強輿情動態感知,實現了“全媒體實時采集、全天候監測預警、智能化分析引擎、AI技術精準研判、全流程閉環管理”。
中國電信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的實踐
在創新管理方面,我們建立了資源集約、協同高效的大宣傳工作機制,打造跨部門高效協同平臺,把企業內外部的宣傳資源充分調動利用起來,讓宣傳效果最大化。
我們持續規范和完善信息發布機制,提高主動發聲能力。建立媒體通氣會制度、積極參加國資委新聞中心全媒體戰疫論壇、組織媒體、大V和網友開展“走進電信”微論壇。
我們以全媒體視角創新陣地建設,擴大新媒體陣地話語力量,中國電信各級新媒體賬號粉絲總量超過2.2億。
我們重視打造全媒體傳播隊伍,挖掘、培養全媒體人才,開展企業形象宣傳勞動競賽,設立“傳播之星、創作之星、人氣之星”賽道,累計參與員工超過13萬。
中國電信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的實踐
通過以上舉措,我們打造了“一體化內容生產傳播、一套運營平臺、一系列運營機制”的全媒體傳播運營體系,有效提升全集團傳播效能。在傳統主流媒體方面,中央主流媒體的正面報道量激增。
在新媒體傳播方面,1-11月,中國電信官方新媒體賬號閱讀量超8.3億,全媒體探索工作也得到國資委認可。
云網融合助力媒體融合,打造安全底座
媒體融合不僅僅是應用層面的融合,需要有云和網的資源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數據化智能化技術平臺,再結合各類媒體應用提供全媒體內容服務。中國電信將為媒體融合提供基于云網的安全底座。
目前中國電信正在以“網是基礎,云為核心,網隨云動,云網一體”的總體思路推進云網融合,通過打造泛在智聯能力、智能計算能力、數字平臺能力、原生安全能力等加速云網融合成型,為數字經濟轉型發展賦能。
中國電信不僅在全球率先實現5G SA規模商用,積極打造5G定制網以滿足不同行業的差異化需求。中國電信還擁有全球領先的云資源,也是國內唯一一家“陸地有光纖、水下有海纜、空中有移動、天上有衛星”的電信運營商,可以為媒體融合提供“陸海空天”一體化基礎網絡設施的服務。
同時,中國電信積極構建端到端的安全能力,保障云網基礎設施安全。通過網絡原生安全+可信云,構筑端到端安全能力體系,打造端網云一體化的安全能力,同時積極組建安全產業生態聯盟,引入量子安全技術,實現安全融云,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
業務創新,帶來媒體融合傳播的新觸點、新體驗
隨著5G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內容和技術相互驅動、高度融合。5G時代的業務創新,帶來媒體融合傳播的新觸點、新體驗。
與傳統的短信消息相比, 5G消息進一步實現了信息交互的便捷高效。此外,5G消息還支持加密傳輸、圖形密碼等信息交互方式,可提供信息安全保障,保護用戶隱私。
與語音彩鈴相比,開通5G視頻彩鈴業務后,別人給您打電話時將看到一段高清短視頻,展現個人、企業形象。
5G為大視頻行業帶來顛覆性體驗,疫情之下,很多線下活動紛紛轉至線上,5G+4K、360° 自由視角等新技術為云上觀賽賦能,身臨其境,別樣精彩,帶給“云觀眾”新參與;VR、AR等黑科技革新觀賽體驗,帶來新體驗;4k、自由視角、專屬視角、虛擬主播等特色制播給觀眾帶來新感受。
開放合作,助力媒體融合
我們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簽署合作建設5G新媒體平臺框架協議,與光明日報聯合推出“光明天翼”5G融媒戰略產品并啟動“5G融媒實驗室”,與中國傳媒大學聯合成立“5G智能媒體傳播與產業研究院”。承建了“國資新聞云”平臺,還助力青海、海南、四川、新疆等省份合作打造省級融媒體平臺,與新華社合作共同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河北正定融媒體中心。未來,中國電信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資源,開放合作,服務各級政府和企業融媒體建設,助力媒體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