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發布時間:2021-03-15
編者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資國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針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深入推進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全國兩會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國企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系統介紹了“十三五”以來國資國企發展改革監管和黨的建設工作取得的新成就,就如何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深化國企改革、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等問題,回答了中外媒體記者提問,明確指出“十四五”國資央企要實現“五個新”和“一個總目標”。國企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引發了熱烈的輿論反響,主流媒體深入評論報道,專家學者作出解讀分析。國資委網站從今天起,連續推出國企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系列解讀,精選有關專家學者的評論,就國企價值定位、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深化國企改革、強化自主創新、加強國企黨的建設等,與大家分享交流。
今日為您分享人民網刊發的專家解讀第二篇——《國資監管體制正在加速成熟定型》
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國企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郝鵬指出,“十三五”期間,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轉變監管職能,優化監管方式,增強監管效能,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監管水平顯著提高,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取得實質性進展,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得到根本性加強。國資監管體制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發布會信息量很大,“含金量”極高。郝鵬用翔實的數據指標,全面介紹了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取得的各項成就,勾勒出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以來的完整答卷,彰顯了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成效明顯、蹄疾步穩,充滿底氣與豪邁。這份底氣與豪邁,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濟領域蓬勃發展的生動體現。作為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國務院國資委創新監管體制機制的理論和實踐,促成了理論引領實踐、實踐升華理論的良性循環。在答記者問中,郝鵬關于國資監管體制四個“三”的新提法、新概括,集中體現了國資監管體制的新特征、新成果,值得國資系統和理論界高度關注,并將進一步推動國資監管體制成熟定型。
“三位一體”職能定位
“三位一體”是指國務院國資委履行中央企業出資人職責、全國國有資產監管職責和負責中央企業黨的建設工作職責。其中,全國國有資產監管職責,體現了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和全國“一盤棋”的監管理念;負責中央企業黨的建設工作職責,這一定位很好地堅持了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要求,是對《企業國有資產法》和《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中關于國資監管機構職責的不斷深化與完善。“三位一體”的職能定位,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國有企業的出資關系,鞏固了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厘清了出資人代表與監管企業的職責邊界,不僅有利于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保障國有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還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個結合”制度創新
“三個結合”即管資本與管黨建相結合、履行出資人職責與履行國資監管職責相結合、黨內監督與出資人監督相結合。這是一個匹配“三位一體”職能定位具體落地的目標任務。“三個結合”進一步強化了國資委履行國資監管和國企黨建的主體責任,更加注重通過法人治理結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維護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這五年,國資監管系統也確實以管資本為主加快推進職能轉變,自我革命,優化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不斷增強國資監管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尤其是在以國資監管改革推進國企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類公司”總體格局
“三類公司”總體格局就是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產業集團公司“一企一策”授權放權。這是在“三位一體”職能定位基礎上的理念創新。在厘清三類國家出資企業的基礎上,“三類公司”功能分類更加聚焦實體經濟發展、聚焦主責主業,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實際,解決了長期困擾國企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貫徹落實分類監管、分類改革、分類施策、分類考核的理念,將有效地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推動中央企業全面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引導中央企業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創新驅動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
“三化監管”比較優勢
“三化監管”是指國務院國資委實施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監管,和“三位一體”職能定位一脈相承。其中,專業化體現在監管的針對性、專業性,涵蓋了規劃指引、產權管理、財務監管、考核分配、監督追責等各個環節,實現了具有出資人特色的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管,凸顯了國務院國資委貫徹“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原則,發揮了直屬特設機構的獨特作用。體系化體現在監管的全面性、系統性,貫通了出資人職責、國資監管職責、企業黨的建設職責,覆蓋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各方面。“法治化”監管則依托國資監管法規制度體系,體現監管的合法性、合規性,實現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國資委的“三化”監管優勢是在實踐中形成、發展、提升的,更好地推動了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有力有效地防范化解風險。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當前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在控。近年來中央企業沒有發生過一起債券違約,守住了國有資產安全底線,就是國資委獨特監管優勢的具體體現之一。這些新提法、新架構,是在多年實踐創新與經驗總結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不僅實現了理論上的飛躍,而且在實踐中提升了國資監管能力。國資監管體制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國資監管體制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這一體制適應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也是行之有效的。這讓全社會對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更加充滿信心。國資監管的四個“三”框架,標志著國資監管體制正在加速成熟定型。下一步,國資監管部門還將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進一步聚焦管資本提升國資監管效能,健全協同高效的監督機制,深入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相信,隨著國資監管體系的完善、國資監管現代化能力的提升,國務院國資委將會更好地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治理效能,把國企改革推向縱深,為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體制保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者:梁軍 廣東省國有資本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李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