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種農業科技:供應鏈融通帶動行業發展
中種農業科技:供應鏈融通帶動行業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2-08-02
中種農業科技(廣州)有限公司是中國中化下屬先正達集團中國水稻種子業務單元,是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農業科學研究和試驗發展;農作物栽培服務;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貯藏及其他相關服務;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轉基因農作物種子生產等。近年來,企業經營狀態良好,公司業務快速發展,每年銷售種子約500萬公斤左右,種子主要來源于合約制種商。
基于對半成品種子的采購需求,中種農業科技以供應鏈融通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采購訂單、合作進行種子生產研究,并指導制種商改進其生產加工流程,提升其質量管理意識,建立標準的種子生產體系,帶動行業發展。
作為種子生產經營的龍頭企業,中種農業科技在完成自己經營目標的同時,以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帶動整個行業發展為己任。不僅是采購合約制種商的半成品種子,更要幫助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提供采購訂單。2021年,中種農業科技公司采購水稻半成品種子約400萬公斤,全部由合約制種商訂單供應,2022年,中種農業科技與全國40多位制種商合作,達成水稻半成品采購訂單500萬公斤以上。通過采購訂單,讓制種商不用擔心生產出來的半成品種子的銷售問題,同時也為公司自身的種子供應提供了保障。
推行種子生產技術研究。從上世紀70年代三系配套成功開始,水稻種植畝產年年攀升,而水稻制種產量卻只在100-150Kg徘徊,有極個別的品種可以達到200Kg以上水平,但是不能在整個行業進行“復制”推廣。另外,中國水稻制種目前主要集中在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江蘇、廣東、廣西、海南等10多個省份,區域分布廣,生態氣候各異,栽培習慣,管理水平,各地生產條件都有很大的差別,無法在大規模生產時,將“高產生產技術”復制。因此,針對單個品種找到最佳生態區域,配合最佳的生產技術方案,才能將制種產量提高。2021年-2022年,中種農業科技公司在全國與19家制種單位合作開展種子生產研究,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建立水稻制種研究試驗點,通過“三步走”(親本觀察、探索小制、生產驗證)的策略,對公司后續新品種親本進行試驗,提高品種的可生產性、降低制種商和農戶的生產成本、控制生產風險、提高種子商品質量。
推廣水稻制種全程機械化。可以大幅減少人工,降低制種商和制種戶的生產成本約300元/畝,同時提高了種子質量。
籌建先正達集團中國水稻種子供應鏈創新中心。以前種子生產過程中,是農戶自己收割,自己晾曬或烘干,種子質量參差不齊,得不到保證。2022-2023年,中種農業科技在建寧籌建先正達集團中國水稻種子供應鏈創新中心,建成以后,將服務建寧縣及其周邊的制種商,種子收獲后直接運到供應鏈創新中心進行烘干和加工包裝,年加工能力可以達到1000萬公斤。標準化的田間生產和先進的加工工藝,極大地提升了種子質量。
通過供應鏈融合創新模式在2022年給合作的制種商(中小企業)提供半成品種子采購訂單約500萬公斤,并在種子生產過程中,通過專業技術人才全程指導其田間生產、收獲和精選,改進和優化過程管理措施,強化其質量意識,加強其質量管理,提高種子質量,為合作的制種商(中小企業)利用制種全程機械化技術,每畝節約成本300元左右,同時,幫助其建立從播種、育秧、移栽、田間除雜、機械輔助授粉、父本割除、收獲、烘干到精選的全過程管理標準體系,培養專業化種子生產人才40人。
綜合來看,水稻種子生產研究是整個行業的創新之舉,同時也是為制種商提供節省生產成本、降低風險的重要舉措。整合大企業的科研實力和中小企業的地理分布和人員優勢,建立從播種、育秧、移栽、田間除雜、機械輔助授粉、父本割除、收獲、烘干到精選的全過程管理標準體系,為整個行業發展起到很好推動作用。供應鏈創新中心的建立是整個行業的生產加工工藝流程的革新。工藝流程的變革為制種商降低成本,降低風險,對提高種子質量意義重大。
【責任編輯: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