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體制機制 推進央企鏈長工作快速落地”
——專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曲永義
——專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曲永義
“創新體制機制 推進央企鏈長工作快速落地”
——專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曲永義
——專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曲永義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2-05-17
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
那么,中央企業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有何背景?又有何優勢與挑戰?近日,記者帶著問題,對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曲永義研究員進行了專訪。
打造鏈長是現實安排
《國資報告》:您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要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如何理解?這一提法有何背景?
曲永義: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急劇變化,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巨大沖擊,技術和產業分工的全球化進程被“打斷”。
總體來看,國家層面已經形成了對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產業鏈鏈長的頂層設計和要求,而要實現其目標,則需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要求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是新時期我國應對全球技術和產業競爭新形勢的必然選擇,是保證我國自主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的現實安排。
這一重要要求,一方面,是立足于國際國內新形勢新變化的預判,為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對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在我國技術創新、產業發展主力軍作用的了解和信任,賦予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在新時代的新使命。
2021年初,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全球化過程中的風險顯著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加深,美國對華政策從激進的特朗普時代向更為復雜的拜登時代過渡。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的產業經濟技術基礎,使其有能力成為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的“鏈長”;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使命意識、擔當意識和創新發展能力,為其承擔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的“鏈長”的新歷史使命創造了條件。中央企業積極履行新歷史使命,可為進一步暢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強化國內市場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我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有效競爭力積極貢獻力量。
鏈長工作的四重挑戰
《國資報告》:對于中央企業承擔這一使命,您覺得有哪些挑戰?
曲永義:中央企業在勇當現代產業鏈鏈長過程中面臨一些現實挑戰。
中央企業積極履行新歷史使命,可為進一步暢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強化國內市場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一是國際環境是中央企業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面臨的外部壓力。部分國家通過選擇性脫鉤方式來推動全球產業鏈結構調整和對領先技術的控制力,產業鏈全球化布局向區域性集聚演化,技術的全球合作轉向以競爭和對抗為特征的合作。在此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實體清單、技術貿易壁壘、投資并購限制、市場準入和政府采購限制等措施,對我國領先企業進行打壓,阻止我國向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躍遷,同時加速推動部分產業從我國向外轉移,不僅給我國產業鏈安全造成影響,也對我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治理帶來嚴峻挑戰。
二是全球進入國家主導競爭態勢所帶來的競爭壓力。進入新世紀以來,發達國家為了搶占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爭奪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例如,美國提出了《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德國提出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日本頒布了《機器人新戰略》,英國發布了《工業戰略:建設適應于未來的英國》。各國在支撐未來發展的產業領域競爭日益加劇,且表現出國家主導未來競爭的基本態勢。與此同時,在產業鏈重新分工的驅動下,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利用土地、人口等紅利條件吸引外資,并開始在低端的加工、制造產業環節與我國展開激烈競爭。在這種背景下,我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一些重點產業將展開激烈競爭,使得全球競爭格局出現重大變化與調整。
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帶來的新挑戰。近年來,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腦機接口、生命科學等技術不斷迭代、突破,應用領域不斷拓寬拓深,多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加速,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朝著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融合。為保持在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的領先地位,各國不斷加大對前沿技術的支持,全球技術競爭呈現出加速態勢。不斷加速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不僅決定了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態勢,更決定了各國的競爭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央企業面臨嚴峻的技術競爭壓力,需要在技術前沿領域率先投資、前瞻性布局、強化引領,以應對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和構筑持久競爭優勢。
四是我國現代產業鏈基礎能力和關鍵領域的“短板”對中央企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部分產業基礎受制于人,國外技術壁壘、壟斷或封鎖對部分產業核心能力的制約和限制仍未獲得實質性突破等;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共性技術供給體系不完善、總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的問題日益成為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瓶頸;產業協同力度不夠,產業上下游主體在資金、技術、人才、平臺、信息等方面的協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區域協同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內在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
創新體制機制 推動鏈長工作加快落地
《國資報告》:關于央企等國有企業更好地開展鏈長建設工作,您有哪些建議?
曲永義:結合黨中央對國資國企改革的新要求,著眼于當前全球競爭的新形勢,有幾點建議如下。
一是將中央企業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作為國資委管理和監督中央企業的核心職能之一。根據不同中央企業的技術經濟以及安全風險特征,在現有分層分類改革的基礎上,增加產業鏈鏈長企業屬性,近期可考慮將產業鏈鏈長融入到國企改革重點工作中,推動中央企業在創新生態激發等方面扮演新的角色。
二是推動鏈長企業與相關企業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借鑒國外產業協同和技術創新的組織模式,結合行業、技術特征,選擇適當的組織方式,通過有效的權力分配、投入方式、分配方式等,形成各類主體共同投入、共享收益、合理分配、有序競爭的良好局面,構建能夠推動產業鏈內鏈長企業與相關企業的有效協同。
三是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推進中央企業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工作在中央企業的快速落地。對于產業鏈鏈長及相關企業,增加相關資金預算,相關資金由鏈長及產業鏈中的相關主體自行統籌,并放寬審批條件、加快審批速度。對于關鍵技術崗位、工程崗位、管理崗位的人才,按照市場化原則定薪酬,提高薪酬的吸引力。在對中央企業的考核中,將企業開展技術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研發投入加回比例提高,對于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央企業年度考核予以傾斜。
【責任編輯: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