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供應北京近25%用電量的火電廠,是這樣綠色生產的
這家供應北京近25%用電量的火電廠,是這樣綠色生產的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發布時間:2017-09-21
距離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南70公里的地方,坐落著世界最大的單體火力發電廠——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公司(下稱“大唐托電”)。
“為北京輸送清潔能源,在高原留下碧水藍天。”大唐托電黨委書記王東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唐托電力推技改、優化裝置,采取脫硫、脫硝、除塵和超低排放改造四大措施把節能環保落到實處。
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2016年大唐托電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煙塵三項污染物排放量分別下降了2143噸、6096噸和253噸。排放總量還在逐年降低。
作為“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重點工程,大唐托電一期工程自2000年8月1日開工,到2007年底,已建成投產8臺60萬千瓦機組和2臺30萬千瓦機組。
五期擴建工程2臺國產66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分別于2016年12月24日、2017年2月25日投產,公司總裝機達到672萬千瓦,成為世界在役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大唐托電8臺60萬千瓦火電機組和2臺66萬千瓦機組通過500千伏四回線接入首都電網,是首都安全用電的主力電源點,占北京用電量的近25%。2臺30萬千瓦機組通過蒙西電網為大唐再生資源公司供電。
截至2017年7月底,公司累計發電量達3569.8億千瓦時。王東升表示,依托科技的創新、科學的管理和對安全的高度重視,大唐托電已經實現連續安全生產十一年,將安全、環保、清潔的電能源源不斷地輸往首都,累計發電超過3390億千瓦時,對改善當地和北京地區大氣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火力發電被外界認為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第一財經記者在大唐托電了解到,只要通過一定的科學技術手段,在機組上裝置減排設備,是可以既保供電、又保生態。
在廠區,大唐托電發電部副主任方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三項大氣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塵)排放量完全符合國家標準,而改造完成的機組在三項污染物排放上將優于國家標準,火電廠煙囪里冒出的絕大部分都是水蒸氣。
在大唐托電機組控制室的檢測屏幕最上方,實時可見的各項指標的排放情況。一旦超標,數值就會由綠色變為紅色。這些數據也已經和國家的環保平臺進行對接,實時傳輸到平臺上。
從項目開工建設之初,大唐托電就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在首位,從設備選型、方案設計到施工建設,根據國家新的環保要求,不斷完善環保設施管理,加強環保監督工作,保證各類環保設施運行正常,污染物排放滿足國家標準。
大唐托電是國內首例成功應用太陽能與火電耦合技術的火電企業,充分利用了內蒙古全地區年均日照2895.9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0%-80%、年輻射總量僅次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優勢,發展太陽能與火電耦合技術,為公司水廠供電,降低廠用電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經過實地分析論證,大唐托電利用水廠地理優勢建設光伏發電,所發電量供給水廠自用,這樣就降低了火電廠供給水廠的自用電量,從而降低火電廠廠用電率,達到節約燃料、降低排放的目的。”方亮說。
2013年7月30日,水廠10兆瓦“金太陽”光伏工程全部投入發電,年平均發電量約為1600萬千瓦時,該項目直接為水廠負載供電,使廠用電率降低0.05%,年節約標煤2000噸,每年減排溫室氣體二氧化碳1.5萬噸,成為國內首例成功實施太陽能與火電耦合技術的火電企業。
方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10兆瓦光煤耦合發電技術成功實踐,在實現減少傳統煤炭資源消耗,減少煤電污染物排放促進環境保護、提高煤電機組發電效率,綠色煤電及促進國內光伏新能源發展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
為了充分利用鍋爐排煙熱損失,大唐托電實施了煙氣余熱利用技術,其中2、3、4、11號鍋爐在電除塵進出口分別安裝了煙氣余熱裝置,用來加熱機組凝結水,6鍋爐在電除塵出口加裝了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冬季煙氣余熱用來加熱廠區供暖,夏季煙氣余熱用來加熱生活用熱水。項目實施后,機組供電煤耗平均下降約1.2 g/kWh。(祝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