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想、情懷、責任、格局——管窺華僑城
創想、情懷、責任、格局——管窺華僑城

文章來源:國際在線 發布時間:2018-05-22
五月的深圳,正值鳳凰花開,也正因每年一度的中國最高規格文化產業盛會——深圳文博會而顯得紅火、熱烈。
從錦繡中華?民俗村到世界之窗再到歡樂海岸;從匠心獨運的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到“文化無邊界”公共藝術展;從本土IP、VR/AR再到傳統文化+現代文創……多樣文化元素可謂包羅萬有,華僑城集團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文博會的主分會場獻上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以三十余年持續深耕文化產業的豐碩成果,成為本屆深圳文博會的最大亮點。
文化,是華僑城發展的靈魂與根基。多年來,華僑城在文化產業領域所獲榮譽不勝枚舉:多年位列“中國文化企業30強”,榮獲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深圳十大文化名片”等稱號。華僑城的文化基因如何凸顯魅力,成長為產業多元、業態繁茂的文化名企?我們不妨從以下事例管窺一斑。
其一:一所博物館、一座小鎮、一種創想
四川,成都,安仁古鎮。
這里,有一座獨特的博物館:先生博物館。
守著先生的氣度,始有學子的從容。所謂“先生”,是指民國時期的數位大家,他們宛如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也為今日之中國教育立鏡一面。出于對先生們的景仰和對文化的傳承,華僑城以先生客廳+學童課堂、雜志展館+美育教室的形式,展示魯迅、于右任、胡適、豐子愷等先生們的文圖書法、著作語錄及眾多難得一見的老雜志、老報刊、老課本、珍貴影音資料等,同時舉辦名家講座、開辦研究中心,將先生們的才華與風骨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座別具特色的博物館,只是被譽為“博物館小鎮”的成都安仁古鎮37座博物館中的一座。
博物館是安仁古鎮成名的“獨家秘方”,也是安仁不受“千鎮一面”困擾的核心優勢。對于華僑城集團來說,弘揚安仁博物館優勢,打造全新的博物館文化產業鏈是一個重要戰略目標。華僑城團隊始終圍繞梳理、整合古鎮文化資源,挖掘古鎮文化潛力,確立以博物館(群)為核心,創新“博物館+”開發運營模式,并向相關產業延伸,將文創、會展、教育、美食、影視、音樂等內容與博物館產業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產業鏈條,打造獨一無二的“世界博物館小鎮”。
在規劃具體實施的一年多時間中,除了盡量提升、擴大安仁老公館和博物館的核心優勢外,華僑城的“安仁行動”,以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為理念,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鄉村和城鎮等多種文化要素熔為一爐,造就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的一個范本。而這些,都源于華僑城人的一項創想——“文化+旅游+城鎮化”創新發展模式。
在這里一年一度召開的安仁論壇,則針對新型城鎮化國家戰略和發展方向、弘揚中華文化、“文化+”與新型城鎮化等宏觀課題深入討論,為推進新型城鎮化、開展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樣本與建設性研究成果,也為華僑城集團的“文化+旅游+城鎮化”的美妙創想,作了理論與實踐上的論證。
其二:一個聯盟、一方熱土、一種情懷
廣東,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2018年4月11日,綻放花園演講廳中座無虛席。由華僑城創新研究院、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主辦的“聯盟開講”第一講正式開講。國際著名城市設計師和理論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專家詹姆斯?科納作為主講人,以“景觀都市主義實踐”為題,暢談景觀和景觀都市主義的創新理論和設計方法。
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由華僑城集團籌建,成員云集國內外城市策劃、規劃領域專家和數十家著名企業,旨在國家開啟新征程之際,匯聚國際、國內策劃、規劃和設計界的優秀個人和團隊,建設長效合作、跨界融合的平臺,讓中國城市更美好;傳承文化與創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筑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區。聯盟成員單位作為華僑城集團戰略合作機構,將在探索生態文明、傳承和開拓文化產業新境界、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等領域提供支持。
一座城,連接夢想世界;一種品質,創想美好生活。三十三年前,華僑城開辟了中國開發區“先規劃后建設”的先河。深圳灣畔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僑城人帶著這份堅守篳路藍縷、櫛風沐雨。今天,華僑城已形成了集旅游觀光、生態景觀、生活配套、商業和居住為一體的綜合布局,使得整個城區形態豐富,充滿活力。其中所表現出的以人為本、規劃先行,是華僑城三十多年發展歷史的縮影。
正如馬斯洛關于人的基本需求的層級理論所言,隨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將逐漸從生理、安全的最基本的需求上升到獲得尊重、自我實現、學習和美學等高層次的需求。優美舒適、有序的公共空間迎合了這種需求,對實現人們的自身價值、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華僑城以“優質生活創想家”為定位,提出了“品質華僑城、幸福千萬家”、“創想為分享”、“創想開啟美好生活”等不但與時代并行,更貼近公眾的核心主張。在這些核心主張的引領下,華僑城積極參與公共討論、社會協商,廣泛開展各類公關活動,通過打造全媒體溝通平臺以及互聯網窗口建設等舉措,建立多元價值共生平臺,采用平等、開放、可溝通的形式,達成與公眾利益的互惠、意義的分享與價值信念的認同增進。
以華僑城策劃舉辦的 “鳳凰花嘉年華”為例:它以深圳華僑城作為基點,以自然生態、文化藝術、城市生活為展現元素,建立人與自然和城市的溝通關系,并通過各類公眾活動,讓快節奏城市生活中的人們保有對自然、對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它強調“人的自然化”,而不是“自然的人化”,倡導人們用自然的立場去關懷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去言說自然,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城市、對城鎮化的更深層次的思考。現在,“鳳凰花嘉年華”已成長為集文化、學術、藝術、環保等多個層面于一身的知名IP。
華僑城集團董事、總經理姚軍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這一宏偉藍圖,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也為我們旅游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央企,華僑城要秉承共和國長子的擔當,傳承優質生活創想家的理念,要做提升生活品質、改變生活方式、有情懷有理想有抱負的理想主義者。在投資、建設、經營的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要把社會、自然、文化的責任放在前面的,做有溫度的社會公民。用生態連接自然,用公益回饋社會,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綠色低碳、和諧共處的美好生活。”也許這段話,就是對這個聯盟、這方熱土、這種情懷的最好注解。
其三:一所書屋、一座村落、一種責任
海南,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
村中心地帶的一所老宅,經華僑城海南集團的匠心規劃設計和建造,搖身一變,成為了具有黎族傳統建筑特色的“村上書屋”。
這座小型綜合書屋現藏書2200多冊,類別包括農業技術、軍事科技、文學小說、名著故事等類別。書屋內環境雅致,讓人在書香中感受到悅讀的氛圍。
在村上書屋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華僑城尊重當地傳統歷史,把書屋與美麗鄉村生活方式融為一體。現在,村上書屋還成為了中廖村各類文化活動的場所,在此會不定期推出形式多樣的文化惠民活動,如書法、親子繪畫、讀書分享會等,不但豐富了村民的生活,也滿足了村民和游客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在中廖村,像村上書屋這樣富含文化氣息的建筑比比皆是:中廖黎夫彩園以大地藝術的思維結合自然元素,種植最原生態的蔬果,給前來觀光的游客帶來最自然的感官體驗;星空帳篷酒店兼具鄉村野趣和舒適體驗,酒店設計在尊重土地的前提下,充分萃取了海南本土文化和建筑材料的精髓;阿爸茶社由原舊民宅升級改造而來,本著延續并弘揚海南老爸茶文化精神的初心,為游客打造一個以茶會友、安放心靈的場所;黎家小院是中廖村常態化的演藝項目,把普通的農村院子改為演藝小院,每天這里都有黎族村民表演自己民族樂器和歌舞,展現黎族人民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
自與華僑城集團全面合作,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中廖村似乎還是之前那個山清水秀、富有迷人黎族風情的小村落,然而卻又與以前大有不同。在海南、在三亞,游客們見慣了現代時尚、車水馬龍,中廖村卻讓人感覺清風拂面:這里青山綠水一如舊時,不但有怡人的景致、迷人的傳統民族文化風情,也有便捷的基礎設施、令人能夠饒有興味參與其中的各類文創體驗。更重要的是村民們生活的改變——對于現在的中廖村來說,在鄉村中,它是景區;在景區中,它有鄉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圖景,吸引各地游客絡繹前來,也讓村民真正地融入景區建設中、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切實共享美麗鄉村發展成果。
海南中廖村,是華僑城集團與海南省全面合作,發展全域旅游的一項具體成果;也是華僑城集團在全國各地以實際行動承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華僑城集團深諳:文化與環境,是傳統村落的靈魂。以本土文化鑄魂,以當地村民為本,是華僑城集團發展美麗鄉村的具體路徑,也是對踐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央企責任的莊嚴承諾。
其四:一項改革、一座灣區、一種格局
廣東,廣州,科學城。
2018年3月28日,深圳華僑城文化集團與黃埔文化(廣州)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文化旅游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香雪項目、文化基地項目、長洲島項目等項目合作。這標志這華僑城集團首次進軍廣州市,雙方將共同打造“央地合作”的模板與典范。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將國資國企改革作為基礎性關鍵領域的重要工作來落實,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積極開展央地混改,是華僑城集團當前的重點工作。
在華僑城集團2018年工作會議上,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段先念發表了題為《我們要有新作為》的重要講話,以“新作為”的價值觀,對“混改”的方法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釋,段先念指出:對于華僑城集團來說,開展混改,“穩定是大前提;繁榮是大目標;跨越是大格局,共享發展是硬道理”。這些,也是華僑城集團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則。
無獨有偶,在簽約廣州前不久,華僑城集團分別與珠江口西岸重要城市——珠海市的珠海港集團、九洲港集團等大型企業簽訂戰略框架協議,深化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等方面的合作。至此,華僑城產業布局已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大部分核心城市,并在樹立國際旅游品牌和形象、深化全方位產業合作、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與諸方積極進行創新合作、優勢互補,以自身優勢和實際行動,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持續賦能。
將視野轉向祖國的西部,那里也有華僑城集團開展央地混改的足跡。2016年,華僑城集團以“文化+旅游+城鎮化”和“旅游+互聯網+金融”戰略入滇,與云南省簽訂全域旅游框架合作協議,重組云南世博集團、云南文投集團,控股“云南旅游”,通過央地聯動、優勢互補,把作為央企的資金優勢、管理優勢、專業優勢,同云南世博和云南文投的資源優勢、平臺優勢、團隊優勢進行整合,通過戰略重組、資源共享,全面參與云南全省旅游大開發。2017年,華僑城集團與西安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開展央地混改;系統梳理和整合西安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承接全域旅游戰略;以文化旅游促進西安全面發展,拓展西安歷史文化旅游新格局。
除此之外,在海南、四川、華東、華中、京津冀等地區,華僑城集團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鎮化項目也紛紛突破落地,宏大格局已具雛形。這種宏大格局,絕不僅表現在地域上,更表現在戰略高度上。作為中央企業,承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縱觀華僑城集團33年的發展歷程,這種家國情懷、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格局,早已深深鐫刻在華僑城人的骨髓中。
結語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創想精神、家國情懷、央企責任、宏大格局……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詞語中,探得華僑城的一些神髓。但這些,畢竟只是華僑城集團光影交織發展史中的一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
33年來,華僑城始終秉承著央企的擔當,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強調承擔社會責任,推進文化產業建設。“華僑城人”就是提升生活品質、改變生活方式、有情懷有理想有抱負的理想主義者的代名詞;在投資、建設、經營時,他們都會把社會、自然、文化的責任放在首位,做有溫度的社會公民;他們用生態連接自然,用公益回饋社會,以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綠色低碳、和諧共處的美好生活為己任。
新時期,華僑城積極踐行“共享理念”,以開闊的胸襟,將自身經驗、模式、產品和人才進行平臺化整合,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發展途徑,以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提出構建“文化引領、管理輸出、模式創新”輕資產發展的新商業模式,打造專業的旅游資本平臺,促進文化旅游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
前不久,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落地,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組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全新時代已然揭幕。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時代要有新作為。
“以匠心傳承民族精神,以文化詮釋美麗中國,以智慧賦能多元產業,以分享服務國計民生,以創想開啟美好生活”,這是華僑城面向新時代發出的豪邁誓言。我們相信,乘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東風,秉承創想精神、富有家國情懷的華僑城,必將為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