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精準扶貧系列報道之十二】中國航天科工:用科技書寫扶貧攻堅的航天篇章
【央企精準扶貧系列報道之十二】中國航天科工:用科技書寫扶貧攻堅的航天篇章

文章來源:《人民政協報》 發布時間:2017-11-21
中國航天科工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右五)赴云南省扶貧縣考察調研。
云南省昆明市區向北200公里,是該市東川區,一塊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高原山區。此前,東川以豐富礦藏揚名全國。如今,由于資源枯竭,泥石流地震多發,東川區成了國家級貧困縣;而昆明市向東180公里,則是曲靖市富源縣。該縣地處云貴交界,素有“滇黔鎖鑰”之稱。近年來,全縣經濟“斷崖式”的下跌,10萬多名貧困人口生活艱難。2012年,東川區和富源縣被確定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工”)的定點幫扶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精準扶貧”“扶真貧、真扶貧”。航天科工黨組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要求,經過深入調研,認識到扶貧工作不能講究“百花齊放”,不能搞“花架子”,只有將當地的需求和航天科工的科技優勢結合到一處,用航天科工的技術、產品幫助當地發展產業,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道,才能做到精準扶貧。
按照航天科工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的話說,對貧困地區而言,促進當地適宜的、有效的產業發展,才是走出貧困禁錮的“金鑰匙”。我們就是要發揮國有特大型高科技軍工企業的技術優勢和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在不斷探索中找到通過科技方式幫助扶貧地脫貧致富的長久之策。
智能灌溉項目進深山
2017年9月的一天,云南當地正是輪種時節。當地農民段桂花站在自家的莊稼地里,第一次見到了這套“高級澆地設備”。在此之前,她被反復告知,北京一個“造導彈”的高科技企業來幫助他們脫貧。很快,“造導彈的”就和當地政府一起,把一套智能化澆地的設備裝到了她和鄉親們的田里。這是段桂花近50年來,第一次離“導彈”兩個字這么近,也是她第一年旱季里不用再挑著擔子,把一桶桶澆地水擔上山。
據記者了解,段桂花口中的“高級澆地設備”正是航天科工十院為當地建造的智能節水灌溉項目。作為科技扶貧的重點舉措之一,該項目用于蔬菜連片種植,不僅解決了旱季無水澆地問題,還節約了灌溉成本。
“而就是這套讓當地農民津津樂道的灌溉項目卻是來之不易。”航天科工扶貧辦同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該項目是2015年首先在東川區實施,東川區高山林密,是泥石流地震多發地區,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相較于直接的給錢給物,要實施智能灌溉項目的技術難度之大、投入之大可想而知。但本著要變‘輸血’為‘造血’,找到實現脫貧的長久之計,航天科工扶貧干部費了不少腦筋,走了不少山路。”
對此,航天科工在東川區掛職的扶貧干部張忠慧更是深有感觸。“烏龍鎮馬店村是昆明市東川區5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下轄5個村民小組,農戶361戶1259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97戶1034人。因當地自然條件制約,土地貧瘠,缺水,種植的農作物產量大打折扣,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困難重重。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我們同駐鎮扶貧干部和鄉親們一同爬上海拔2400米、沒有路的陡峭高山尋找從高山融化的雪水和山泉的水源。在施工中,9米長的水管,因山路彎道太多太窄,只好鋸掉一半運輸,到了施工地再焊上。2016年航天科工投入了125萬元,借助我們第十研究院開發研制的農業灌溉技術用于馬店村引水續建智能節水灌溉,現在這套‘現代農業智能節水灌溉信息化系統’項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現在,只要打開電腦進入程序,輕點鼠標,3公里外的楊梅園就可以自動進行澆灌。沒有電腦,手機APP效果也相同,隨時隨地想澆就澆。”張忠慧興奮地說。“同時通過精準灌溉技術,根據農作物生長所需水分情況,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灌溉,較傳統的澆水灌溉方式節水20%~50%。系統還可進行土壤溫濕度監測,及時獲得農田灌溉信息,反饋至客戶端。”
“科技改變生活。”馬店村黨總支書記李國有欣喜地對記者說。“以前,澆水全靠人挑馬馱,勞動力全部浪費在這上面。現在全村共有704.6畝楊梅樹,將近一半實現智能灌溉。這樣很多種植戶的時間也空出來了,可以一邊種楊梅一邊到外打工,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時,灌溉自動化也讓大樹楊梅的產量和品質得到了很大提升,當地農民都說,從沒長過這么大個的楊梅。”
馬店村智慧灌溉取得了成功,帶來傳導效應,讓鄉親們看到了“科技智能化”帶來的實實在在收獲,帶來了效益,帶來脫貧致富的奔頭。據張忠慧對記者透露,2017年又在烏龍鎮跑馬社區蜈蚣山小組的160畝藍莓地實施了水肥一體智慧灌溉提質增效項目。該項目實施后可幫助蜈蚣山、劉家灣小組200余戶600余人擺脫擔水澆地的勞累。同時按照市場均價,藍莓每公斤可賣到160元,那么蜈蚣山藍莓每年估計能實現250萬元左右的利潤。
保障農民生命財產安全也是扶貧重要工作
談及扶貧,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讓當地百姓收入增加,過上好日子。但在記者對航天科工扶貧辦干部的采訪中了解到,作為云南省東川區這樣一個地理環境復雜的貧困地區,還有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保障當地百姓的生命安全。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因此,如何發揮航天科工作為國有特大型高科技軍工企業的技術優勢,保障當地的百姓安全,也成了航天科工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部分。
據了解,東川區地處小江斷裂帶,地質條件差,極易發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加之有大量銅礦、磷礦等礦山開采,自然災害時有發生。“說起當地地質條件差絕不是空談,五年的扶貧工作中,我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幾次險情。山高坡陡,彎道很多,還經常會有小型泥石流發生。我經常和我們的扶貧干部開玩笑說,同樣是扶貧工作,在東川區扶貧還是要承擔一定風險的。”扶貧辦的干部說。“新時期下,安全生產和民生工程是國家和政府工作的重點。了解到當地的情況,航天科工就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我們自身的科技優勢為當地做點實事。”
經過調研,航天科工的扶貧干部發現,東川區由于地處小江大斷裂東、西支交匯點,山體大,又有金沙江穿過,地理環境復雜,通信信號傳輸受到極大影響。如果發生突發事件,信號受阻就將對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危害。為此,航天科工借助自身軍用、警用通信技術研發的技術優勢,投入扶貧專項經費近180萬元,由航天通信優能科技公司開發研制了東川區無線電應急通信指揮系統一、二期基站和一臺通信應急指揮車項目建造,并結合一、二期項目建設情況及東川區政府應急通信的實際需求,又建設完成了東川無線電應急通信指揮系統第三、四期項目,以便實現鄉鎮第一應急戰線構建好固定與靈活機動互補的應急通信指揮網。同時為東川區的6個鄉鎮各配備了一套便攜背負式短波電臺和一套便攜背負式超短波無線中轉臺,在東川區應急委成員單位中再配備60部對講機,使東川應急通信指揮系統更加完善。目前整個系統已投入使用。
“我們要通過完善提升這些鄉鎮弱覆蓋區域,保障指揮系統在突發應急事件中指揮暢通、信息通暢,確保將災害影響的損失減少到最小,以保證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這也是我們扶貧的重要工作。”扶貧辦同志說。
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的同時還要保障鄉親們田間耕種的農作物,那是他們的心血和經濟的來源。據記者了解,在施工建造東川區無線電應急通信指揮系統的同時,航天科工應富源縣氣象局的請求,又投入扶貧專項經費200多萬元,完成了氣象局“氣象應急通信保障指揮系統”一期至四期的建造。通過四期工程建設,提升了氣象局用高科技手段防災減災預報的水平。“上述兩個項目填補了云南省縣級單位應急通信保障和氣象應急通信保障的空白。”扶貧辦同志說。
讓科技扶貧深入人心
“科技改變一切,科技助力脫貧。”而要讓科技落地開花,也要實現“扶貧必扶智”。
為了讓科技扶貧更加深入,惠及更多,在教育扶貧工作中,2015年起,航天科工與沈陽企業家、愛心人士楊智高先生共同設立“航天·智高”獎學金,用于資助東川區、富源縣特別貧困的初中、普通高中學生完成學業。3年來,兩地共籌集60萬元助學獎金,近200名貧困家庭學生受到資助。
同時,近年來航天科工扶貧辦協調、邀請政府有關體育部門、社會有關愛心人士、云南省體育局和杭州中天模型公司、原航海模型世界冠軍馮銳先生赴“一區一縣”為學生們捐贈近千套航空模型、車輛模型表演,讓孩子們體會高大上的科技體育項目;科工三院又向東川阿旺小學捐出太陽能燈,向航天杉木小學捐贈書包以及急需的教具和球類等體育用品;航天科工二院向富源捐建了5個航天七彩夢想教室電教設備,并開展了“航天科普文化進富源”活動,邀請航天員訓練大隊有關人員為學生講述航天科普知識,讓山區孩子們接觸到航天技術,感受到航天人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的精神。
據透露,不久的將來,人們或許還能驚喜地看到,一輛輛標有“精準扶貧”字樣的新能源電動售賣車,穿梭在云南省曲靖市的大街小巷。這是云南航天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與曲靖市不久前剛簽約的扶貧項目,這些“精準扶貧營銷專車”,將會在當地旅游景區、城市社區鄉村集市投放,流動銷售當地農業特產、特色美食。項目實施后,將直接使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收益,實現真脫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