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荊福來——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荊福來——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發布時間:2017-07-27
一、 建強基層組織
2015年8月剛來前張村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支部書記是吳元會,因為種種原因,吳元會從2016年初開始申請辭職,不在擔任支部書記職務。俗話說,火車跑的快不快,全靠車頭帶,選配一個好的支部書記是一個村委的重中之重,從2016年2月到2016年7月,在縣鄉黨委的指導下,他多次組織召開支部會、兩委會、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并于2016年8月成功選舉郭文力村支部書記,配全配齊兩委班子成員,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2016年8月根據縣鄉秋季防火精神指示,每個自然莊選一個網格長,通過組織村民代表召開村民小組會議,成功推選了各村民小組網格長,配合村兩委進行巡邏打更、三夏及秋季防火等工作,進一步增強和夯實了村委的戰斗力。為了進一步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加強支部戰斗堡壘建設,給黨員干部提供活動場所,經過多方面協調,2016年9月爭取平輿縣人民法院資金1.5萬元和第一書記工作經費3萬元,共計4.5萬元用于前張村村室改造項目,改造黨員活動室,配備會議桌和辦公椅,并且各項制度版面上墻。黨員活動場所有了,黨員的學習基地就有了,為了給黨組織增加新鮮血液,2015年8到2017年6月,通過談話、考核,成功發展預備黨員1人,正式黨員3人,大大加強了黨支部的戰斗力。
村支部會議 村兩委會議
村組干部會議 黨員代表大會
村民小組會議 村民代表大會
二、 推動精準扶貧
1、精準識別夯基礎
駐村第一書記入村的主要職責就是推動精準扶貧,開展精準識別。扶貧脫貧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而精準識別是開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礎,2015年8月入村后,在村干部的帶領下,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里,與農民交朋友、拉家常,3個月的時間基本上摸清了全村生活、農耕等各方面的情況。2016年6月份以來,通過組織前張村脫貧攻堅責任組成員和畜牧局幫扶人員多次入戶走訪宣講政策,多次回頭看精準識別,運用精準識別六步工作法,召開村民小組大會,把前張村貧困戶由2015年8月的324戶1325人精減到2017年6月的94戶248人,嚴格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爭取做到不漏一個貧困戶,不添一個非貧困戶。
精準識別入戶走訪 精準識別群眾會議
貧困戶簽字 貧困戶公示
2、爭取項目促發展
如果說精準識別是開展其他工作的基礎,那么基礎設施建設是整個村發展的基礎。在鄉黨委書記付地的幫助下,2015年協調爭取千億斤糧食項目500萬元資金用于村里的農田基本建設和改造,項目2017年3月完成招投標工作。2017年4月項目開始實施建設,到目前為止,共計硬化道路6.9公里,新建橋梁40多座,新打機井93口,后續將新建變電站8座,新修溝渠10余條,徹底改變原有的農田水利灌溉方式,減輕農民負擔。在支部書記的幫助下,2016年協調爭取整村推進項目70萬元,用于前張村大李莊和柳莊的2公里道路硬化。作為2017年的脫貧村,2017年5月協調爭取扶貧辦6.5公里道路硬化扶貧項目,目前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截至目前,前張村每個自然莊的入村道路和主道路完成硬化。2017年下半年將實施文化大舞臺、文化廣場、文化書屋、標準化衛生室、標準廠房等項目,完善村內基礎設施,促進全村整體發展。
千億斤糧食機井項目 道路硬化項目
3、捐助教育為突破
自從2014年平輿縣確定為我院的幫扶縣,我院經過調研,確定以教育扶持的方式為突破口進行幫扶。為有效解決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困難,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我院以平輿縣一中為平臺,在幫扶期內每年捐資2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駐村以來,經過和院里協調,每年的幫扶資金基本能夠準時幫扶到位。截至目前已捐助60萬元,幫扶1200人次。同時通過多次走訪,積極給院里反饋工作,2015年12月為雙廟鄉前張村前張小學和后張小學改善教學工作條件,購買教師辦公桌椅25套,共計12500元。2016年4月為雙廟鄉前張村前張小學和后張小學購買一批教學輔助用具,共計16600元。2016年12月為雙廟鄉四個貧困村因學致貧61個貧困學生捐助69300元。鑒于后張小學無操場和輔助用房,和教體局多次匯報,積極協調,2016年5月申請后張小學8間輔助用房,項目已完成。2017年5月申請后張小學操場項目,項目已完成。
購買安裝辦公桌椅 后張小學輔助用房和操場項目
捐助資金發放儀式 縣電視臺采訪
4、產業帶動促脫貧
根據平輿縣扶貧辦下發的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的文件精神,2016年通過對接,積極協調,選取發展潛力大的平輿縣申利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產業園區建設。平輿縣申利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平輿縣雙廟鄉前張村,由返鄉創業農民張占申2015年成立,注冊資金8000萬元,現已流轉土地500畝,蔬菜種植大棚400畝,以現代高溫拱棚為主,純剛構塑料大棚為輔,主要種植番茄、青椒、黃瓜、豆角等有機綠色蔬菜和西瓜、甜瓜等禮品性水果,集種植、銷售,配送為一體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2016年成功注冊了“巧媽媽”牌商標。
2017年組織村81戶貧困戶每戶5000元入股資金注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規模擴大,每年給每戶貧困戶分紅1200元,連續分紅5年。同時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入園區工作,每天工資40-50元,有效解決了貧困戶就業難的問題。為了創新幫扶方式,經過培訓貧困戶,貧困戶與合作社簽訂協議,兩個貧困人員承包一個大棚,合作社負責提供場地、種苗和技術,貧困戶負責除草、采摘等管理工作,除了日常的工資外,西葫蘆的產量如果超過15000斤(黃瓜15000斤、青椒14000斤),超出部分的收益五五平分。這樣極大調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一個貧困戶平均每年增收1-2萬元。除了合作社分紅外,還通過到戶增收的方式為貧困戶增加收入,2016年2月積極協調,申請到戶增收項目10萬元,用于購買花生種子10000斤,直接扶持65戶貧困戶種植優質花生,每畝收益1000元。
蔬菜大棚蔬菜 資金入股會議
三、 為民辦事服務
貧困戶的幫扶不僅體現在產業上,更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平時有事沒事到老百姓家中,詢問生活困難,傾聽老百姓的心聲。2016年由于很多人反饋村低保不公平,根據河南省農村低保整改意見,配合縣鄉工作組,運用四議兩公開的方法,對農村低保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整改,把不符合低保條件的40人識別出去,20個符合條件的納入進來,進一步做到了精準在精準,實現了低保與貧困戶雙線合一,有效緩解干群關系,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開,以務實的作風踏踏實實為民辦事。
在這兩年的工作歷程中,駐村工作猶如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它沒有固定導師、沒有固定的學科,但這里卻處處是考場、事事是考題、人人是考官,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不但要練就一身“硬功夫”,還要沉得下心、俯得下身,點點滴滴關民情、兢兢業業為扶貧。兩年的時間努力做到不辱黨和人民的重托,不辜負各部門、各級領導對他的關心與支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決打贏扶貧脫貧攻堅戰,完成公司和各級領導交給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