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劉滿堂——央企副總沖鋒一線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劉滿堂——央企副總沖鋒一線打贏脫貧攻堅戰

發布時間:2017-07-27
春日的陜西旬陽李家臺村,桃紅柳綠,一片生機。山頂上通村路寬敞而平整。道路旁土地上三五成群的人在開墾著曾被他們遺棄的山地。“自從劉書記來了,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年底我們村提前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被旬陽縣列入“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計劃,這些多虧了劉書記啊!”樂呵呵的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起來。而他們口中的“劉書記”正是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派駐到李家臺村的第一書記劉滿堂。
一、從央企副總到駐村第一書記
以央企副總之職沉到小山村當村官,劉滿堂的履歷,在央企乃至全國的駐村第一書記中僅此一例,當時媒體報道:年齡之大、級別之高、閱歷之深、資源之廣在中央選派的這一批書記中,全國唯一、央企唯一。
從央企副總到村第一書記,身份轉換在外人看來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劉滿堂卻轉換的自然而然,甚至外表看來,皮膚黝黑、熱天喜歡戴個草帽,常常拄著節竹棍,穿一雙皮鞋,走路不緊不慢的老頭兒,已然像個村官。這一年半,他更是以李家臺村為家,用腳步丈量山村,用責任履行使命,用真情為民解難,被稱為“真駐村、真扶貧”的“劉書記”,“全村人的好書記,貧困戶的好親戚”。
一年半前,劉滿堂還是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卻出人意料地主動請纓,來到秦巴山區一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主抓脫貧攻堅。
那年,劉滿堂59歲,還有一年就將退休。這個決定著實讓外人頗為不解,曾在集團公司引起不小震動,甚至連妻子也大為不解,更別說外界的質疑。
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就是沉甸甸責任。脫貧攻堅人人有責,央企副總概莫能外。
“簡單說,就是中央有號召、集團有名額,我符合條件。最重要的是,我出身農村,了解農村,就是一個農民,能為鄉親們做點實事,是我的心愿。”劉滿堂輕描淡寫地說道。
“首都來的,人家真能適應咱這窮山溝?到底能不能給村里辦些實事呢?”2015年9月8日初次見面,這位李家臺村支書王東對劉滿堂的第一印象,是與幾個問號連在一起的。
不過短短幾天,王東不擔心了。劉滿堂堅持在村頭租了一間民房,為的就是能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到村第二天,他就開始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村情。
駐村伊始,他就辭去了單位的所有職務,主動申請了最長的3年駐村期限。結合縣里的定位,他為李家臺村勾畫了一幅“藍圖”——精準脫貧之后,成為陜南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心為群眾服務。”不少村民說,劉滿堂的崗位承諾不僅寫在村委會門外的宣傳欄里,也寫在他的實際行動中。
二、從國家貧困村到美麗新鄉村
在劉滿堂的帶領下,李家臺村已于2016年底順利實現提前脫貧。如今摘掉貧困帽子,建設“美麗鄉村”,村干部們個個摩拳擦掌,村民們更是難掩激動,“現在我們更有信心了!”
很難想象在一年半前,這里還頂著一項貧困村的帽子:地處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秦巴山區片區,全村312戶中貧困戶占到29%,道路不通,山地撂荒,吃水困難,產業薄弱,人心渙散,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3211元,被確定為扶貧重點村。
劉滿堂到村駐任后,多番摸底,了解村情。扶貧思路有了:圍繞“抓黨建、促脫貧、建設美麗鄉村”的主題,立足村情,著眼長遠,著力破解李家臺存在的出行難、吃水難、致富難、黨建難等四大難題。
工作機制來了:當好參謀把好方向,日常工作“不當家”,幫帶不幫辦,幫忙不添亂。
李家臺是典型的“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 有些腿腳不好的老人一年到頭下不了一次山。山眼里面的泉水是李家臺唯一的飲用水源,因為離家遠,大部分村民要走很遠的山路挑水喝。
第一書記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就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盼望的熱點難點入手,可是修路、通水資金從哪里來?他跑縣里協調立項,跑相關部門爭取資金,跑中國核建籌集220萬資金,甚至還自掏1萬元為3戶困難群眾修通了入戶路。經過幾個月的忙活,山上貫通全村五公里的水泥路建成了,自來水管道通了吃水不再是問題。胡忠滿老漢說:“我都70多歲了,祖祖輩輩都沒想過路能修到我們家門口。”“第一書記”來了,又修路、又通水。李家臺村支部書記王東說,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村莊也越來越美麗了。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脫貧致富要靠貧困群眾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劉滿堂深知,李家臺扶貧致富,既要“輸血”,更要“造血”。為了更好地開發山地資源,增加村民收入,劉滿堂自費去外地實地考察油牡丹,發現油牡丹渾身是寶,特別適合陜南山區種植的高產經濟作物,便在村里推廣油牡丹。他還請來農業專家培訓油牡丹種植,沒想到,一下子就來了200多村民。
李家臺處于“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區域的重要地段,發展種植業空間有限,養殖業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他便尋思著引入適合的手工勞動項目。
他自費前往廣東、江蘇等地考察手工加工項目。得知六組農民工王有林想在村里創業,劉滿堂就多次登門,并爭取村鎮縣有關領導和部門的支持,引進手工縫制足球項目,從事這一項目的村民每縫制一個足球,就可以掙20元,粗粗算下,每月大概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李家臺村“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山村正走出一條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新路子。
三、為脫貧致富提供源源不斷的紅色動力
劉滿堂用他“發明”的一套 “傳、幫、帶、促”黨建工作法,抓黨建強基礎,助推精準扶貧,形成長效機制。
剛來時,村里組織建設讓他傻了眼:全村312人中黨員僅占17.6%,年齡最大85歲,最小32歲;黨員組織觀念和黨員意識淡化,黨員大會基本上開不起來;基層干部懶散渙散,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不高,干群矛盾大;服務群眾意識差、服務能力軟弱渙散…….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支部。扶貧工作能不能搞好,黨支部起著關鍵作用。劉滿堂就從村“兩委”著手,把強班子,留下“帶不走的工作隊”,作為建強基層組織的第一步。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劉滿堂常與“兩委”班子交心,引領村干部轉觀念、換腦子、探路子、促脫貧。 “外派干部都這么真心投入李家臺脫貧,我們作為土生土長的李家臺人,作為黨員干部,有什么理由偷懶?”在劉滿堂的帶領下,“兩委”干部開始活躍起來,主動沉下心聯系村民,帶動全村改造,干群關系也變的融洽起來。
劉滿堂還幫忙輔導村支書寫省級培訓班發言稿、幫村里制訂年度工作計劃和長遠規劃……正是通過一件件具體的事情,來引導提升隊伍能力。
光說不練假把式,抓黨建促脫貧決不是“嘴上功夫”。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要得到群眾的認可,就得苦干實干。
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說近就近,說遠就遠,只要把村民的難處當成自己的難處,辦村民的事情比辦自己的事情上心,干部與群眾之間就沒有距離。只要是村民反映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基本就是“有求必應。”如今,田間地頭時常可以看到村民干部嘮家常、反映問題,隔閡沒了,心與心近了,共同致富的合力也就變的更加強大了。
通過近兩年的基層組織建設,戰斗堡壘作用增強了。強黨建為脫貧致富打造了造血機制,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紅色力量。
四、正在廣為傳播的超常規扶貧故事
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莊嚴承諾,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既是總書記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動員令、沖鋒號。
劉滿堂是50年代出生并生長在農村的孩子。據他回憶,兒時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他留下了刻苦銘心的記憶,農村農業農民始終是他非常關注的問題。“雖然黨的扶貧攻堅方式有很多,只有在一線,真正和老百姓在一起,才能感受到心中夙愿的實現。”劉滿堂強調。
精準脫貧,建設美麗鄉村只是一小步,劉滿堂更加關注整個陜南的脫貧攻堅,他為陜南的發展提出了“上中下”發展策略,倡議陜南走“生態文明和旅游經濟相得益彰的脫貧致富路子”。
脫貧攻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肩負光榮與夢想的使命,劉滿堂將雙腳深深扎在基層的泥土里,將身影與群眾緊緊地牽系在一起,用他超常規的付出和落實、“真扶貧、扶真貧”的實績,回應當初的震驚、不解和質疑,轉而是贊賞、支持和參與。他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個人、越來越多的集體、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共同參與到脫貧攻堅戰中。
中國核建就是他堅實后盾之一。“全力支持劉滿堂精準扶貧”是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黨組的共識,更是央企的責任。黨組領導定期聽取“第一書記”匯報,并多次深入李家臺調研,尋找可以對接的產業。集團公司黨建工作會上,盡管劉滿堂有他的“三不原則”(不宣傳、不評優、不作經驗介紹),還是安排了他來作扶貧介紹,帶動更多的的單位投入到精準扶貧之中。
在他的感召下,中國核建、審計署的老同事、老同學們,更多的人同他一樣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精準扶貧中去,在田野鄉間體現著自己的價值。作為劉滿堂的娘家人,中國核建集團自2016年1月份以來,已向對口扶貧的白河、旬陽兩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900多萬元,資助兩縣困難學生398名。
板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在這個春天里,有一位央企副總以超常規的方式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故事在陜南地區廣為流傳。大家說,這種超常規方式的扶貧是踐行共產黨人誓言的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