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礪劍的央企楷模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銑工、高級技師 王剛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銑工、高級技師 王剛
航空礪劍的央企楷模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銑工、高級技師 王剛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銑工、高級技師 王剛

發布時間:2017-08-30
王剛,男,38歲,中共黨員,漢族。他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首席技能專家。
在航空工業沈飛平凡的銑工崗位上,王剛工作了18年,憑著專注和堅守,在特種材料加工和特種工藝應用上,取得了新突破,創造出“不規則曲面裝夾定位方法”,解決了型號研制中關鍵零件加工難題;由他創造的0.005毫米以上的銑削加工精度和0.002毫米的鉸削、鏜削加工精度處于行業最高水平;連續18年無加工廢品記錄;累計創造了600余項技術革新和生產改進,有兩項獲得國家專利,為我國航空裝備跨代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 礪劍楊威功夫深
航空工業被譽為科技之花。進入新世紀,我國航空工業呈井噴式發展,新材料、新工藝在產品上的密集應用,對零件制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既做航空人,就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付出。作為一名航空人,王剛癡迷于追求加工技能極致,不斷探索加工新方法提升產品質量。他探索出小孔鉸削技術絕活,能用一把鉸刀,通過不同的切削方法和冷卻潤滑介質的配合,使加工孔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微調,銑削加工精度達0.005毫米以上和鉸削、鏜削加工精度0.002毫米,創造了機械加工領域的奇跡。
易變形的薄壁零件銑削加工是這個領域的最大難點。王剛創新出多點位裝夾、小進給銑削的方法,經過近百次的裝夾試削,成功地解決了這類零件銑削難題,不僅如此,他將此類零件加工精度縮小至0.1毫米以下,只有一張紙的厚度,并且加工質量穩定、精度高。
好鐵是打出來的,好剛是練出來的。王剛當初參加工作時適逢公司承擔國家新任務的關鍵時期,他每天提前一個小時上班,吃住在單位成了家常便飯,閑暇時間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僅購買專業書籍他就花了兩萬余元,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十年磨一劍”,勤學苦練的他多次在大賽中技壓群雄,曾先后兩次奪得全國技能大賽的銑工冠軍,多次獲得省市技能競賽的冠軍。2008年,他參加“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提前半個小時完成參賽作品,以優異的成績奪得銑工冠軍。四年后,他參加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再登巔峰,成就了“雙冠王”的美譽。
二、所向披靡解難題
多年的勤苦鉆研和工作淬煉,使王剛成為了生產線上的“妙手神醫”。生產中有一項零件出現了技術問題需要修復處理,由于零件是薄壁不規則曲面結構,存在變形,修復的可能性不大,“請王剛協助修復,如果王剛修不了,就只能報廢了”,廠領導的殷切期盼使王剛成為修復此項零件的救命稻草。王剛接手此項修復工作后,深知責任重大,如果修復不了,除了零件報廢帶來的經濟損失外,還會影響整個型號產品交付進度。王剛深思熟慮,創新出“不規則曲面裝夾定位方法”,并完美修復了此項零件,避免了經濟損失40余萬元。
王剛專治生產中的各種“疑難雜癥”也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求助者。北京某研究所的一項大型高精度箱體類零件加工遇到難題,國內許多家生產單位均無法實現其要求的精度,最后找到了王剛,當王剛用獨到的加工技術,將一個月的任務量用一周就完成,加工質量和精度等級還大幅提高時,參與研制生產的技術專家佩服得伸出了大拇指。
多年來,他攻克了大量的技術難題和生產瓶頸,累計創造了600余項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獲得2項國家專利,提出了合理化建議1000余條,累計為公司創造了2000余萬元的經濟效益。
三、矢志不渝帶頭人
2010年,中航工業沈飛成立了第一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王剛班”。王剛作為團隊帶頭人,決心帶出一支能征善戰的工匠團隊。他利用每天的班會,把自己的加工絕活與大家分享。經過不斷努力,王剛班成長為能人聚集的“高手團隊”,其“點子最多”、“精度最高”、“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四最”工作風格令人折服。在某型號產品的研制中,在研的產品質量最難控制,王剛號召班組員工開展加工產品 “零缺陷”活動,此項活動被迅速推廣至公司全體班組,半年的研制時間結束后,“王剛班”每一個人都實現了零超差、零廢品,創造了型號研制生產中的又一個奇跡。
王剛班也先后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安康杯”競賽優秀班組、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班組成員累計7次奪得全國、省市技能大賽冠軍,還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在2011年至2014年的四年間,王剛與他的徒弟們,包攬了全國及省市各級銑工技能大賽的冠軍。
2011年,航空工業沈飛成立了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充分發揮技術引領和輻射作用,共完成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480余項,創造經濟價值2億多元。工作室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工作,先后開展專題講座、現場演示、技能實戰、技術研學700余場次,培訓規模達到7000余人次,為廠內外的技能人才拓展知識、增長技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還實施了高端人才培養計劃,對優秀的技能骨干進行深造培養,有針對性的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培養了優秀人才130余人。由王剛領軍的“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創建不到4年的時間里,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首批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
榮譽與掌聲成為了王剛前進的動力,為了“航空報國”的光榮使命,他將不斷攀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