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尤立紅:讓石油工人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十九大代表尤立紅:讓石油工人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章來源:人民網 發布時間:2017-10-18
手能掄大錘,彎腰爬油井,尤立紅在渤海灣鹽堿灘上建成的大港油田當了22年采油女工。她吃了常人吃不了的苦,也打破了人們對石油工人“大老粗”的刻板印象,硬是靠努力鉆研從一名技校生磨練成大港油田最年輕的技能專家。
尤立紅笑稱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油田人,她從小隨父輩生長在油田,“連名字里都有個‘油’(與“尤”諧音)字”。如今她成為石油人的代表,連續兩次當選黨代表。從油田走進人民大會堂,尤立紅感覺自己身后站著成千上萬名油田工人,她特別希望能把一線工人的聲音傳遞出來,“基層工人個體的力量雖小,但基數龐大,每個人實現自己的小夢想,凝聚起來就是中國夢。”
5年前,尤立紅帶著筆記本到北京參加十八大。那是她第一次當黨代表,這位拿慣了扳手和大錘的石油女工,每天都在燈下學習到深夜,“晚上12點之前沒睡過覺,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她認認真真地在十八大報告上畫出跟石油行業發展相關的內容,再翻閱自己隨身帶著的行業相關材料一一對照著理解,記在筆記本上,并加上自己的體會和感悟。一本報告被她越讀越厚,“能跳出自己每天轉悠的一畝三分地,更深刻地理解這個行業和自己肩上的責任。”
帶著這份責任回到大港油田后,尤立紅本有機會到二線擔任指導教師,但她毅然選擇繼續堅守在一線操作崗位,“以前就想著盡力干好自己的事,現在想帶著更多人一起,干更大的事。”
在油田公司和采油廠各級組織和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7月,“尤立紅勞模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了。這里是一個可以讓想法變成現實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一種工作方式的轉變,公司從上到下,每個人都能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很快,一線工人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工作室先后解決一線生產難題2360項,完成了“流程對正裝置”“防盜箱報警裝置”等85個研發項目,獲得國家專利27項,她的工作室被評為2014年天津市“十大示范勞模(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尤立紅自己作為技術帶頭人,研發了“2+4”油井管理法,并解決各種生產難題200多個,技術革新35項,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上千萬元。
這也讓尤立紅意識到,做好一件事,真的可以對身邊的人有所影響,“你把自己做事的態度和周圍的人分享,可以帶動一批人,這是一種力量。”
成為黨代表,讓原本只關心油井的尤立紅主動去關心一些“大問題”。這5年來,她看到了中國的飛速發展和對一線產業工人的關注,“特別激動和振奮”;也看到了石油企業的困境,“有壓力也有信心”。大港油田是個經歷了53年勘探開發的老油田,這里的可采資源越來越少、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上國際油價持續低迷,大港油田的處境更加困難。尤立紅認為,要在困境中突圍,“不僅要抓儲量和產量,更要從管理、機制和科技等方面全面改革創新”。當前是石油行業調整的關鍵時期,她認為京津冀三地企業協同發展,有利于資本、生產、科技、人才等在更廣的區域范圍內流動和對接,實現優勢互補。
全國勞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北京奧運會火炬手、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尤立紅憑著自己的付出和奉獻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但她認為這些褒獎是給“石油人身上的石油精神”的,“鐵人的故事我看一次哭一次,每次都能感受到鼓勵。”
大港油田的新入廠員工都愛找尤立紅聊天,她的第一課都是“石油精神”,她愿意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感悟,讓年輕人明白,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仍是這個新時期新時代干事創業的精神力量,石油工人永遠心向黨,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越難,越體現我們的忠誠和擔當”。
尤立紅對即將召開的十九大充滿期待,她天天在基層,也聽了很多工人的心聲,“現在石油企業面臨嚴峻形勢,大家都期待祖國的發展能給石油企業發展引領新的方向;同時希望,能把對一線產業工人的關注落實到具體的舉措中,讓大家獲得更完善的權益保障,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能代表石油人是我最大的榮耀。”尤立紅說,“一定會把基層聲音帶上去,把黨和總書記的要求帶回來,把石油精神傳承下去。”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