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張雪松:愿做一顆永遠發光的螺絲釘
十九大代表張雪松:愿做一顆永遠發光的螺絲釘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網 發布時間:2017-10-27
2008年4月11日,一個注定被歷史銘記的日子。中國首列國產時速350公里CRH3“和諧號”動車組,在中國北車集團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下線,我國僅用3年時間就走完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路程,堪稱“陸地飛機”的高鐵從此打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
奇跡的背后總是充滿艱辛。在國際技術壁壘森嚴的情況下,為造出我國首輛鋁合金動車組車體,只畢業于普通技校的他,以共產黨人的毅力和勇氣,帶領團隊挑戰世界技術難題,最終不僅破解了外國專家的“技術秘笈”,還與工友先后完成了100余項攻關、革新,66種卡具的設計、改造,推動了我國動車組制造技術的成功跨越。
他,就是人稱“洋設備的保健醫生”“中國高鐵工人的標桿”的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技師張雪松。
“我愿做一顆永遠發光的螺絲釘……”
“我愿做一顆永遠發光的螺絲釘,鑲嵌在高速動車組上,暢游中華大地;我愿做一個優秀的高鐵工人,做一個有志氣有能力為中國爭氣的好工人;我要做一名有擔當的共產黨員,為國家生產最好最快的動車組,面對世界技術難題勇爭第一。”這是張雪松在一篇日記中寫下的話。
2005年5月,唐車從德國西門子公司引進動車組生產技術的談判進入白熱化階段。張雪松受命帶領從各單位精心挑選的16名精兵強將,負責研究磁懸浮列車和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生產技術,并在一個月內造出試驗車體。
當材料不再是熟悉的鐵皮而是鋁合金,當手里的焊槍再也不聽使喚,當鋁工件莫名地一再變形、開裂,大家都傻了眼——國內尚沒有引進這項技術,網絡尚不發達,查不到任何材料,一切只能靠摸索和創新。
“共產黨員就是要有股拼勁兒!”張雪松身上有著共產黨員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擔當精神。他帶領團隊,先從一個個小截面進行試驗,2米、5米、10米……在成百上千次失敗后終于攻下了難關,他和團隊摸索出不同材料的收縮預留參數,積累了“反變形量”“焊后調修”“調修加熱溫度控制”等8種詳實的數據,為動車組的批量生產奠定了現場制造技術的基礎。
然而車體組裝時,新的問題出現了。由于工藝裝備的定位裝置設計問題,調整中心線時需要移動整個裝備,費時費力,尺寸也不好保證;車內拉緊裝置與地板之間的連接剛度也太差,加一點力就把地板上的凹槽拉豁了。這些沒能難住敢闖敢拼的張雪松,他只進行了小小的技術改造,問題便迎刃而解了,且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一個月后,張雪松和團隊按時交出了一個與圖紙一模一樣的動車車體。德國專家對張雪松驚嘆不已,一位德國專家給唐車發來的信中寫道: “中國普通工人的創造力,讓我看到了中國智慧和西方文明的共通之處。”
針對進口大型精密數控設備在生產中的“水土不服”,張雪松帶領工友在崗位上摸爬滾打,反復試驗數百次,開展技術革新100余項,制作樣板、工裝、卡具66套,編寫72項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南,摸索出鋁合金車體生產的各種技術參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
張雪松辦公室的燈被大伙兒戲稱是“長明燈”。為了搶修設備,他與工友們經常忙到深夜,回不了家,辦公室就成了臨時住所。工友說跟著張雪松干活特累,但大伙兒還是愿意跟著他加班,因為,“把故障排除后的那種成就感特帶勁”。
機器不是人,隨時都會撂挑子。張雪松深知,動車組車體是三班生產,設備當天修不好,就要耽誤幾個班次。“如果一個地方沒修好,就覺得像考試沒過一樣,別扭。”
張雪松負責維修保養的數控設備價值3億多元,是廠里的命根子。“日常保養可以及時發現小毛病,不能讓小毛病變成大問題。”張雪松在數控設備維護中摸索總結了“三分修七分養”、“周期定點養護”等設備維護模式。為做好設備“養生”,張雪松用一年時間跟設備“建立感情”,潛心研究數控設備保養、潤滑和潤滑油儲備問題;他根據不同設備的說明書、保養手冊,為每臺機器建了一份“病歷檔案”;為延長設備配件使用壽命,他和團隊攻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壁壘……
據統計,張雪松與工友們完成了20多項設備技術改造,彌補了進口設備的缺陷,擺脫了對外國專家的依賴,保證了動車組的順利生產,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千萬元。
“如果不善于學習,我們將被時代甩在身后”
鉗工、數控維修、數控加工、可編程控制器、三維制圖,這些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專業領域,卻被張雪松融會貫通了。同行稱贊他完成了華麗轉身,對此,張雪松說:“高速鐵路把我們卷入了納米時代,企業需要更高水平的技術工人,如果不善于學習,努力提高技能,我們將被時代甩在身后。”
張雪松在一個鐵路小區長大,周圍的鄰居都是“開火車的、做調度的、當乘務的”,年幼的他也立下了長大了也當鐵路人的志向。“有技術有手藝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張雪松對記者說。
1992年,張雪松如愿以償進入了我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的發源地、百年老廠唐山機車車輛廠(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成為眾人羨慕的鐵路技術工人。1997年,張雪松已經成長為唐車特裝公司的業務骨干。
在一次全廠勞模大會上,老廠長語重心長地說:“以前造火車,木工是頂梁柱,可如今,車內都是鋼材料了,哪里還需要木工?如果我們不主動進步,就將被時代拋棄。”
回到家,張雪松失眠了。他開始瘋狂地讀書,一頭鉆進圖書館查資料,并用節約下的工資買書。鉗工、鉚工、焊工、電氣、機械、計算機……一堆堆專業書籍被搬回了家,塞滿了所有書架。
他14次參加全國、省級、市級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連續十幾年參加企業“技術運動會”, 3次奪得省級狀元, 2次獲市競賽狀元…… 2004年的盛夏,張雪松作為全國技能大賽決賽選手,被送到大連參加培訓選拔。半個月的緊張集訓,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最后一天,廠里安排所有參賽選手到海邊放松一下。別人忙著拍照留念,張雪松卻纏住幾位全國技能大賽冠軍討教。像這樣的事情,對張雪松是家常便飯。
在張雪松的兜里,永遠裝著一個小小的筆記本,遇到問題隨時請教專業人士,并及時把解決方法和體會記錄下來,大家稱之為“采訪式學習法”。
向書本學、到課堂學、走出去學、偷技學藝……張雪松利用一切機會學習,他還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不論加班到幾點,回到家都要看上一個小時的書,僅讀書筆記就寫了數萬字。
“俗話說,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學習也一樣,一天也不能丟,必須要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擁擠喧鬧的公交車上,在夜深人靜的房間里,都有張雪松專心致志抱著書鉆研的身影。當學習融入張雪松的血液里時,他本人的技能也爐火純青。
“只有每個人都成為動車組,列車才能跑出風一般的速度”
走進工廠里的“金藍領工作室”,迎面是兩個書架,里面擺滿了各種技術指導書籍,基本都毛了邊兒。張雪松與另3位工作室成員圍著工作臺,正熱烈討論著。
“一列‘和諧號’動車組由8到16節車廂組成,只有每個人都成為動車組,列車才能跑出風一般的速度。”他深知,一個人再能干,力量還是有限的,只有讓更多的人掌握新技術和創新技術,讓每個人都成為“動車組”,才能推動企業大踏步前進,才能確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長盛不衰。
在唐車公司黨委和工會組織開展的“教學練比”活動中,張雪松把10多萬字的“絕活兒”日志毫無保留地貢獻給工友學習。2010年8月,張雪松從生產一線調入技術室,與李玉璐、朱寶利等4位“金藍領”黨員一起擴建了“金藍領工作室”。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已經吸收了130余名技師和技術能手,設立了10個工序固定生產小組、4個專項技術攻關小組,開展了技術匯報會、創新交流、導師帶徒、現場演示等一系列活動,組織了多項技術攻關。一次,他將精度為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2、檢測精度為頭發絲直徑1/6的列車底架定位孔,用純手工刮削成功,他也因此被大伙兒稱為“在頭發絲上跳舞的人”。
“廠子一個月能生產10列動車組,張雪松的功勞怎么說都不為過。”工友們告訴記者。“金藍領工作室”成立之前,張雪松的個人創新不足30項,而在2010年,工作室就完成公司級操作技術創新超過160項,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他的帶領下,當年的鉚鉗班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16名員工都有自己的“工作法”和“絕活”。其中,有3人成了公司的“金牌員工”,4人被任命為工段長,9人到其他班組擔任了班長,2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他自己還被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金藍領”……張雪松獲得的榮譽證書摞起來一人高。而為了在質量、環保、安全等方面不斷超越,唐車公司也在不斷地進行著重塑和提升。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驅動下,唐車公司提出了高速動車組車體制造新模式。“今后在生產中要大量采用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我會繼續充實提升自己,在企業中實現自己的更大價值,為企業作出更多的貢獻。” (閆妍 沙國武)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