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關鍵詞之三:央企重組
央企重組向縱深挺進
央企重組向縱深挺進
十大關鍵詞之三:央企重組
央企重組向縱深挺進
央企重組向縱深挺進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7-12-29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前期試點經驗的持續累積,國務院國資委助力央企兼并重組的效應在2017年逐步顯現。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進入轉型期,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推動經濟發展更加公平和可持續。在這個大背景下,國企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質化發展等問題,需要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解決。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啟的新一輪國企改革,將兼并重組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
2016年2月,國務院國資委向外界披露了“十項改革試點”落實計劃,“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被納入其中。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推進中央企業兼并重組,對于解決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質化發展等問題意義重大。國資委將根據國家戰略需要,探索在中央企業之間集中優勢資源,實施專業化重組、組建股份制公司的有效做法,減少重復投資和同質化發展。
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
事實上,早在“十項改革試點”公布之前的2015年,國資委便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完成了6對12戶中央企業重組,組織3戶電信企業完成了鐵塔公司的組建,初步探索了以鐵塔公司為代表的共享競合模式、以國家電投為代表的產業鏈縱向聯合模式、以中國中車為代表的產業鏈橫向聯合模式。
2016年,國資委又完成了5對19戶中央企業的重組。其中,國家電投、中遠海運集團、中國建材的試點成效再次證明,試點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針對總部整合、業務整合、上市公司整合、文化融合等難點問題,他們真正探索出了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且逐漸被后來者采用。
進入2017年,央企的兼并重組工作向縱深挺進。在2017年6月2日國資委召開的國企改革吹風會上,國務院國資委表示,下一步,國資委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推進力度,按照“成熟一戶、推進一戶”的原則,圍繞做強做優做大的目標,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
據介紹,央企的兼并重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的重點:
一是繼續推進中央企業集團層面重組,深化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試點,加強重組后的整合效果評估。穩妥推進煤電、重型裝備制造、鋼鐵等領域重組,探索海外資產整合,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更好發揮協同效應。
二是推動中央企業以優勢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為平臺,加強企業間相同業務板塊的資源整合。鼓勵中央企業圍繞發展戰略,以獲取關鍵技術、核心資源、知名品牌、市場渠道等為重點,積極開展并購重組。支持中央企業之間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方式,將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企業主業集中。
三是發揮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支持中央企業轉型升級、重組整合、創新發展,引導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央企重組效應逐步顯現
2017年6月,國資委官網公告稱,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2017年8月,國資委官方再度公告稱,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工藝(集團)公司整體并入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同月國資委宣布的另一起重組——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下稱國電)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神華)的合并重組,由于體量大、影響廣,更是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和熱議。該重組涉及資產超過1.8萬億元,我國最大的發電集團也由此誕生。至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共推動了18組34家中央企業進行了重組,監管企業的中央企業從117家調整到98家,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
重組后,面對近年來煤價上漲、電價下調的行業不利形勢,國家電投保持了“彎道超車”勢頭,2016年度實現凈利潤居五大發電首位,2017年上半年實現利潤、凈利潤雙雙居五大發電集團首位。
中國遠洋海運的協同效應不斷釋放——僅集裝箱船隊就釋放了年化50億元人民幣的協同效益,經營業績逆勢上揚,成為央企保增長的先鋒軍;
中國建材2017前8個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利潤同比增長98%,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最大建材制造商、建材技術服務商和建材工廠外包管理商;
2017年上半年,中國寶武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204億元、利潤總額86.6億元、凈利潤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100%、117%,前期嚴重虧損的八鋼、韶鋼實現扭虧為盈,分別實現盈利2.3億、7.4億。集團盈利質量明顯改善,持續保持業界最優……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前期試點經驗的持續累積,國務院國資委助力央企兼并重組的效應在2017年逐步顯現。
(《國資報告》雜志記者 原詩萌)